學一門非洲小部落語言是怎樣一種感受?

時間 2021-05-08 16:44:21

1樓:Emmanuel SN

在盧安達工作期間簡單的學習了一下盧安達語。並不屬於非洲小語種,環基伍地區都在使用。語法和字母發音規則和法語類似,很多法語外來詞。

發音時突出下嘴唇更接近當地人發音。比較大的感受是以此類小語種為母語的人需要掌握多種外來語言才能準確表達意思。因為很多名詞原有語言中並不存在。

因此外語天賦很強。同時可能是因為學生花大量時間學習語言因此數學水平普遍比較一般。我認識的一位當地醫生有多年的歐洲留學經歷,十以內的加減法依然不能保證每次都正確,百以內加減法需要使用計算器。

而當地普通的高中畢業生的幾何水平差到不能只依靠直尺完成等邊三角形繪圖。所以不統一的語言其實對非洲很多民族認知世界的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上

2樓:伊比利亞的禿鷲

先上圖。

西非國家赤道畿內亞的芳語,流行於赤道畿內亞大部分地區以及鄰國加彭部分地區,為芳族的語言。

我在赤幾的半年間,跟著當地人學了些基礎用語。這門語言沒有文字,全靠死記硬背。學會基礎用語後,在當地超市購物結賬時,餐廳吃飯,機場買票等場合說幾句芳語,當地人會投來震驚的目光,呵呵,我都習慣了。

最大的作用在於

當被警察,大兵攔住找麻煩的時候,首先用芳語打招呼,套近乎,可以少付點小費

3樓:沈玉寧

接觸這樣一門語言的機會其實很多,如果你在中國沿海的大城市裡居住,肯定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非洲人,可是無論從時間還是從信任度來說,你都很少有可能與對方互動到可以習得對方語言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和他們接觸之後,由於你們生活在中國,所以雙方交流的語言會自動調整成中文(或者英文)。

斯瓦希里語是在中國比較容易有地方學的非洲語言,但是這門語言並不是很小眾,有一億左右人口在使用,不是提問裡說的那種部落語言。

真正有機會學習小一些部落語言的有三種人。

第一種是由於【社會原因與部落的居民在對方所在地長期接觸的人】,一般都是由於工作、婚姻等關係造成的長期居住在對方地域內。比如一些國際公司員工的孩子,他們可能就會習得當地的語言,比如說斯瓦希里語歌手Espen Srensen是由於丹麥父母是對外援助專案的員工來到非洲,是和非洲的孩子一起長大的,有一次他在用斯瓦希里語回答採訪的時候說他小的時候一開始時不會說斯瓦希里語、先學會說Chitonga語(一門在尚比亞和辛巴威使用的「部落」語言)

第二種是【專門研究非洲語言的語言學家】,但是他們對於一門語言的掌握不會非常深入,一般來說他們更關注與描述這些部落語言的語法結構以及這門部落語言和周圍其他語言的親緣關係。有些時候他們也可能做字典。

第三種和第二種有一些交集,在【殖民時期有一些傳教士】會學習非洲的部落語言(很多都是沒有書寫傳統的語言),目的是將聖經翻譯成當地的語言,從而便於傳教。

注1:實際操作中,這些傳教士必須首先要試圖將這些音符寫下來,為這些語言設計書寫方式,然後才能出版實物的聖經。結果是我們今天發現有一些非洲語言雖然有書面化(所謂有文字),但是唯一的書面記載卻只有一本聖經。

4樓:

會些kikuyu,但可能不夠小………

怎樣接觸的:

我男友媽媽是kikuyu人。我男友小時候非常認真從課本裡學習Swahili,覺得跟媽媽回肯亞姥姥家就可以和人交流了!結果他發現被騙了,因為姥姥家的人都說kikuyu……照樣啥都聽不懂。

就像他苦學中文十年,以為把普通話練好了就能和我爸媽談笑風聲,結果我們全家說成都話,他又覺得被騙了…

我是那種鸚鵡學舌的人。本來會一些Swahili,然後跟著他媽媽學舌了好多kikuyu.....男友天天覺得天要亡他…

感覺就和會說成都話一樣嘛~和其它中國人說普通話,但和媽老漢兒咋都說不上普通話~

有人說 學一門語言還能學到一種思維方式,是真的嗎

一般認為,把語序等進行轉換並沒有本質上改變你已經根深蒂固的母語思維,只是一種熟練的轉換,相當於你用電器的插口不對,套了乙個轉接頭適應輸出逢場作戲罷了。但是除了外語完全替代了母語並成為新的母語這種情況。比如席慕容提到的她小時候能在大草原上騎馬吃法國俄羅斯巧克力說著蒙古語,但是後來去了台灣便完全使用漢語...

學一門技術還是學語言?

KisekiRoyalNavy 利益相關,本科雙一流管理學專業,正在準備跨考語言學碩士,一外英語小初高12年 二外修了大學的法語課程 三外在上海塞萬提斯學院學了西語 四外日語一直是自學的,前一陣子通過了語言學校面試,今年十月正式去日本留學。先上結論,不建議將語言作為唯一專業進行學習,除非真心熱愛這門...

旁聽 一門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韓織陽 旁聽課程多是對個人課程的補充與一些有趣課程的感受。個人參與過一些旁聽課程,但感覺並沒有完全投入,很難以堅持。個別課程會有一些同學的牴觸,有些時候會因為場地問題難以達成效果。不過,第一次旁聽其實一瞬間便決定是否留在這裡,畢竟真正的陶醉不在於場地。 神經病學家 1為何 旁聽生 常常比 選課生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