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歷史維度,完全生活在「生活」中是80後青年的普遍傾向嗎?

時間 2021-05-31 10:26:06

1樓:「已登出」

我覺得多數人是沒有精力去關注歷史維度。如果在生活的城市年薪10萬只能買1平公尺,思考歷史維度又有什麼用。下一頓的麵包也不會在思考中出現。

2樓:支離疏

這個問題可以拆解成三個小問題:

1. 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知識是否可以信任?

2. 八零後對於問題1的認識,與其他年齡段是否有所差別?

3. 綜合1和2,我們觀察到的八零後,他們是怎麼做的,如何評價他們的做法?

3樓:

80後為啥活得不自在?

因為他們的父輩---50後60後沒出息。

你看王思聰,就活得有滋有味不是。

我覺得揭露上一輩的失敗並不好,可上一輩也不能總無端責備下一輩。

50後,60後,沒經歷過天上掉炸彈的日子,已經很幸福了不是?

再往前,還沒經歷過留頭不留發,留髮不留頭的時代呢。要是明末遺民活到現在,也可以痛責***後的」歷史存在感缺席「。繼續往前,茹毛飲血的先民又將作何說辭?

4樓:

80、90後的生活看不到歷史的維度,不是因為我們經歷的太少,而是太多。

如果你耕的地是你父親,甚至是你爺爺耕過的地,而你仍在日復一日地在這土地上勞作;或者你父親帶你去看皇馬比賽,就像你爺爺帶你的父親一樣,把你舉在頭頂;或者你從羅浮宮出來,在感受完厚重的古典繪畫後,在路旁欣賞美術生的後現代藝術時,這份歷史感才會在你的心中浮現。

而現在,這份歷史的厚重感,只有你在放下手中的pad,與父親一起做大巴回到遠在鄉下看破敗小屋和年邁的親戚,你的父親和你講述他小時候在煤油燈下讀書的場景,歷史的厚重感才能顯現出來。現在的80、90後,經常在懷念自己小時候的玩具。推鐵環、捉泥鰍這些恍若隔世的生活只發生在十幾年前啊,更遑論父輩們在文革、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生活。

人們當然是生活在「生活」之中了。

歷史只有反映到生活之中才能被人感知。只有社會穩定的時代,歷史才會沉積下來。而80、90後成長在大變革時代,每天的生活都與過去不同,一切都是新的。

與過去、與上一代之間是斷裂的,前後兩代人是屬於兩個時代的人。在80、90後身上看不到歷史的烙印,是因為我們是與你們不同的全新的人。

90後。

5樓:

90年出生。

都是放屁。

俗話說「溫飽思淫慾」。

大部分人,都在想方設法撓持錢,去娶媳婦,買房子。

80後處在需要決定人生大事的二十年,誰他媽會關心歷史會如何?

中國又不是歐洲年輕人大失業的情況。

在生活中是心機重要還是善良重要

小王王王 善良真的是一種選擇,如果善良不能帶給你快樂那麼它毫無用處,我以前總是在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也會沒有好的下場,後來我覺得啊,堅持善良並不需要讓別人看見或者上帝回報,善良讓我心安快樂並且滿足,我無法拒絕善良。 綠綠是綠綠 不應該說心機,應該說是智慧型。生活的智慧型很重要,當然前提是要守住...

在生活中錢真的重要嗎?

愛碧 在生活中,錢是必不可少的,是我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我們很多決定都和它有關,但是錢不是萬能的,更重要的是你的個人品質,他才是你與人交往的利器 東京的春天沒太陽 這就要看你身邊的是什麼人了。如果你身邊的人重視錢,那你可能會受他的影響,覺得錢很重要。如果你身邊的人覺得感情才是重要的,無論你有錢沒錢,...

你在生活中如何保持從容?

蘇曉 像職業規劃一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因此需要什麼,又要付出什麼。目標明確,過程明了。很多情況下所經歷的曲折就不值一提了。就比如我要考駕照,給自己的時間是大學期間,我需要放時間精力在四科上面,有失敗還有曬黑的可能。我可能因為記不住科一而急躁,練不好科二而焦慮,沒一次過而憤怒,被曬黑了而難過。總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