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為什麼發汗時,微似有汗為最佳,而大汗出病不癒?

時間 2021-05-29 22:56:32

1樓:

發汗的目的是讓太陰解除對太陽的限制管控,手段就是幫助完成熱量的蓄積以此讓太陰鬆解,微似有汗就表示管控已經解除了,而從微似有汗漸進到大汗出,是乙個體內熱量逐步增加且增加速度超過散熱效率的過程,藥材的藥力只有在完全發揮後才算表達完了它的影響,當藥效完全呈現後出現了大汗出,意味著體內的熱量已因藥力影響而極度盈餘,這時候太陽的開關又失控了,表示還有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新的情況,內火燔灼而無法觸發太陽的關,津液被大量耗散,也可能是原有的情況因這種錯誤的引導惡化了,太陽的門閥作用受到進一步的損害:本來應該收斂的,現在變成了止也止不住的江河決堤,太陽失去了關的能力

2樓:李筱茹

題主能想夠想到大汗出前的微汗過渡階段,也是很善於思考了。但是,凡事都講究「度」,發汗亦是如此。

桂枝湯本治太陽中風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其本為衛強營弱之證(衛氣浮盛,營陰外洩,汗出營傷),表現出惡寒重發熱輕之相,用桂枝湯令其微微發汗,營衛調和則病去,若發汗過多則耗傷正氣,易留邪於體內,「病必不除」,也就是所謂的「過猶不及」。

為什麼《傷寒論》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客歸水雲鄉 張仲景是太守,執政一方,能夠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我倒是很期待現代能夠出來新的突破性的更加科學的中醫病理,藥理的有關研究著作。傷寒論也是站在前人的的肩膀上出來的。為什麼中醫發展好像有了侷限,或者遇到一些瓶頸,確實是值得人深思的。是研究的力度不夠,研究的方向不對,還是研究的方法不好,還是研究...

《傷寒論》中,為什麼張仲景對病症的原因沒有過多的分析,而著重說了症和方?

古代可沒有現代的科學體系去驗證科學猜想.他不說病症原因是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或者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了,但不敢寫 因為沒有實驗方法去驗證,寫多了是害人.但是症和方這個東西是肯定的,什麼症用什麼方是沒錯的.假如內經這些東西真的能解釋原理,那為什麼中醫那個派這個派,搞得跟宗教一樣?中醫要走向科學,但現在的...

《傷寒論》中到底什麼是結胸,什麼是髒結?在臨床中應該如何診斷結胸和髒結?

業餘傷寒愛好者 按之痛,我覺得在中脘穴到上脘穴中間範圍。因為我誤用下法產生痞證,心下痞位置就在上脘附近,可以明顯感覺到那裡憋著一塊氣特不舒服,叩診有濁音。129條的時時不利,應該是傳抄失誤,為下利。舌白苔滑者,難治。可能是說髒結的症狀脈狀都告訴你們了,然後那裡用了個句號,如果這人的舌診顯現又是白苔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