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沖劑與熬煮的中藥,藥效真的會差很多嗎?

時間 2021-05-07 07:49:06

1樓:

中藥免煎顆粒成方後到服用,缺失了煎煮這個藥物相互作用的過程,藥效不一定能保證。

再者,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不穩定的單體在複雜化合物體系裡能穩定存在。同理,群藥裡發揮作用的藥物,單獨拿出來提取製成顆粒,很有可能有效成分會變性。

所以,提倡積極使用中藥飲片。

既然選擇傳統的中醫,那就選擇傳統的給藥方式。(雖然顆粒劑也是傳統劑型,但中藥免煎顆粒劑一點也不傳統)

2樓:

我經常吃中藥,熬煮的肯定藥效最好。

對比最強烈的就是市面上幾個常見中藥顆粒,小柴胡顆粒,風寒感冒顆粒,玉屏風散顆粒。天麻素片。

特別天麻素,我自己吃一勺生粉沖水相比提取物膠囊,效果比對差的太大了。

你要說差在哪,這可是重大課題,科學家幹的事,目前大部分中藥配方起作用的原因機理還很複雜,沒人搞的特明白,青蒿素只是少數案例。

單藥配方容易搞清楚,藥多了就複雜了。

3樓:凌雙思

長期吃中藥調身體的人來強答

經我常年的經驗來說,無論是沖劑還是煎藥的,最重要的其實是對症

剛開始我去看的社群醫院普通中醫,圖方便開的沖劑,吃了三個月毫無起色,後來又在同一社群醫院換了個醫生,開了煎藥的,喝了2個月還是毫無起色,隔了一年後,又在三甲醫院某中國百大名中醫那看,第一次開的也是沖劑(大夫建議開煎藥,但我工作不方便),喝了一周症狀有點緩解!神奇

第二次碰上醫院開通了代煎業務,喝了一周後也是一樣,症狀慢慢得到緩解了接下來還會堅持下去的,這都是實實在在的體驗所以,我覺得,重要的不是沖劑還是煎藥

重要的是對症

4樓:謝世宇

我覺得要具體看那種藥。也許有的藥物製成沖劑效果更好了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屁民又不是搞中藥研究的哪有機會驗證調查?洗洗睡吧

5樓:阿潔

最近做了個這個產品的專案調研,問了不同年齡和不同醫院的中醫醫生,臨床上顆粒藥和自己熬的差不多,但顆粒藥在重病上跟自己熬的比,見效慢一些,不過肯定比醫院大鍋代煎的好啦。我自己正好血熱,開了三家的顆粒藥試了試,吃了3天好了,還不錯。不過三家的包裝和口感上有些差別,最苦的是江陰那個細粉的,苦得我有些暈,一袋一種藥,一副藥好多個小袋,拆的我很煩。

新綠藥的是乙個圓盒子,分幾個小格仔,乙個格仔是一次的量,口感跟中成藥類似,有些甜,比較好入口。康仁堂的是乙個綠藥袋,一袋一副藥,口感跟自己熬的比較類似,可以說苦得很還原了,聽說北京主要的中醫院,有顆粒藥的大多用的它家的藥。

6樓: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有差別的,因為藥物互相有作用的,如果熬藥,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和條件,但是泡的,這個反應時間和條件就不夠了,用開水泡的那麼10分鐘,能反應完全?懷疑~~~

7樓:劉金生

本人作為乙個中藥專業的人簡單說一下吧 。 對兩者有沒有區別?我的答案:

肯定有區別的。湯藥只是傳統劑型中的一種而已。不是任何藥都可以適合作為湯藥的。

其他的膏丹丸散也同樣有些藥只能入丸劑。作為湯藥是療效來說是最顯著的,古人云:湯者,蕩也。

湯藥你在長時間的煎煮當中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開始滲出然後在煎煮的同時發生化學反應。煎藥時溫度是逐漸上公升,沖劑則不然。具體煎藥時什麼反應沒人知道。

在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下然後把藥材中你們認為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萃取縮。問題出現了。還有一些」無效成分」。

可能是真的是無效成分。但是鬼知道後來這個」無效成分」是不是有效成分。所以如果你相信中醫如果正好喝中藥建議你選擇傳統湯劑。

當然具體有用沒用還取決於你看的醫生水平高低。

8樓:jizhiyu

煎中藥時各種藥材在一起混合,遇到高溫肯定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物質,這種化學反應的結果有三種:1、增加療效.2、降低療效 3、對療效無影響。

具體是哪一種,要考中醫師的經驗,幾千年來人們就做了中醫師的小白鼠,中醫就是靠這種經驗,慢慢推理某種中藥的藥性和療效,實際上可能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需要日後的科學進步了,慢慢分析中藥裡的有限成分究竟是什麼。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我們會恍然大悟,原來幾千年的人們吃的某些中藥僅僅是乙個安慰劑,根本沒有治病的成分。

剪的中藥:組方、藥材質量、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同一種中藥實際療效千差萬別,假如顆粒劑的療效能達到6的話,那煎的中藥的效果估計會在2-8之間。

9樓:潘梓睿

中藥配方顆粒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提取濃縮製成的、供中醫臨床配方用的顆粒,以傳統中藥飲片為原料,經過提取、分離、濃縮、乾燥、製粒、包裝等生產工藝,加工製成的一種統一規格、統一劑量、統一質量標準的新型配方用藥。

中藥方子是幾種中藥飲片組成,並且一起煎煮,從而使中藥之間發生反應,可能還會產生新的物質。

中藥顆粒劑方子是幾種單味的中藥顆粒劑組成,不需要煎煮,這樣就沒有反應了,還有現代技術不可能把中藥中的所有成分都提取的出來,還有許多我們未知的成分呢。

經過研究,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一起煎湯的療效,顯著強於將以上3種顆粒混合後的沖劑;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中,一起煎湯,不僅療效顯著強於將他們混合的顆粒配方,而且附子所含的烏頭鹼的毒性大大降低。

10樓:黑澤

答案是,沒人知道,因為中藥療效從來就少有定量分析,更不要提沖劑了,另外,你問十個中醫療效的定義是什麼,十個人給你十個答案,怎麼比?

11樓:

藥效差不差,誰都不知道。誰也不知道一碗黑乎乎的湯藥裡面有什麼。連有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知道藥效?

把樹根樹皮熬一熬就叫藥。拿烏梅,山楂,陳皮,甘草熬一熬,就敢號稱是真酸梅湯。

中醫就是這麼奇葩。

12樓:

這些都是皮毛。

作為老司機告訴你們,用女子蹬人力發電機發的電煎藥,可以採陰補陽。

你以為富豪左擁右抱是為什麼?

房中術?

那是過去式了。

不衛生,不安全。

都是在家養著蹬發電機的。

13樓:

中藥藥效得借助玄學、易學才能分析,統計學、醫學對此無能為力。我知道效果在醫學、藥學裡對效果有很好的定義。

但鑑於玄學和易學等中國傳統理論尚未量化完畢,這個問題的提出還為時過早。

14樓:淡彩

影響因素:組方、藥材質量、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一般情況下從左到右影響減弱。

沖劑有分顆粒劑自由組方和已經組好方的沖劑。

根據患者反饋顆粒劑自由組方效果跟煎煮的效果差不多。

不過有一定取樣偏差,病程短的話,同乙個人同一次發病的時間裡基本上不會有時間都嘗試顆粒劑和煎煮。所以基本上是慢性病。

至於已經組好方份量也是定下來了的沖劑,就跟其他成藥一樣,對證就療效好,

不是很對又懶得開方煎藥的時候自己也會勉強用。醫學生忙起來有時候也是吃飯都爭分奪秒。煎藥少也要30min。

當然開方煎煮可控多了,控制得好療效好,但主要還是懶,在影響不大的情況下,就不管這麼點次要影響了。

15樓:大大大大大大球

看不下去了。。。怒答。。。

樓上的中醫學生們你們的中藥藥劑學真的過了嗎?

同一批藥材同樣分量乙個水煎乙個製成顆粒,在藥效上可以說幾乎無差別。

補充說明!顆粒劑真的不是把中藥打成粉捏成小顆粒給你們吃的好不好!我們也是有技術的人啊!

這是顆粒劑的製作過程,中成藥在製作成顆粒劑之前,還需要提取浸膏中藥顆粒劑,和你們的什麼先下後下是不影響的ok?工業上都是巨大的提取罐大規模操作,說實話提取效率比自己煎煮效果好多了。

而且現在很多中醫院自己也提供製備顆粒劑服務,拿回去一衝就好超方便的。

16樓:

中醫院院內製劑室人員,僅僅說下工作感受,個人覺得沖劑等於或略好於煎劑,前兩者遠比代煎要好。煎劑做成沖劑這種現代製劑的主要目的就是便攜和便於服用。說說他倆不一樣的地方吧,做成製劑的頭一步就是提取濃縮,這個提取的水量是按比例定量的,然後濃縮的過程是減壓濃縮,像我們基本都是保持-0.

07的真空度,這個時候的藥液溫度就是在70度不會發生高溫破壞成分的問題。做成沖劑製粒的時候,輔料的新增也是定量的,包括最後的烘乾,包裝,以及成品的各種性狀,有效成分檢測,整個生產環境跟流程有類似GMP 的院內製劑室版本的GPP 限制,質控可以把握。至於煎劑,首先就有一點,你拿到手的飲片質量如何,有效成分含量怎樣,這個還真不好說。

藥材的穩定性是個問題。至於代煎。。在我們這種普通三四線城市我一般不會選擇,也許大城市比我們好。

要說到按照中醫理論那什麼無根水什麼的來拼。。沖劑完敗。

總體來說,流程品質可控,成分含量明確,便攜易服,這些都是沖劑的優勢。但是貌似又變成了青蒿素那種脫離了中醫傳統:應用的路子,所以誰好誰不好,這完全看你從何角度去審視了。

17樓:

效果差不多,其實沖劑就是為了適應方便。開水衝一杯就可以喝了!再者沖劑磨成粉末狀藥效出來也快、而煎的藥多為粗切的藥材用水泡得泡很久才出藥效,這樣的話用水煎就加快了藥效泡出來的速度而已!

粉劑僅適用於大部分幹藥材。

18樓:貓力

首先我們假設中藥湯劑是有效的 ~

煎煮的問題在於有效成分不定量現在的中藥材由於施用化肥農藥等原因往往存在因生長年限不足或是由於非道地藥材儲存不當炮製手法不同等原因導致不同批次不同產地不同季節收購的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同乙個方子你到不同的藥鋪買或是同乙個藥鋪不同時間來買稱相同的分量使用正確的煎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也絕逼不一樣吃下去之後有效成分的血液濃度也無法保證每付藥都相同而達到並維持一定時間的血藥濃度是藥物發揮作用的過程它的不確定性是從古至今中藥的一大硬傷同樣情況也存在於現在市面上的丸散膏丹中而現代中藥製劑的提取濃縮過程是對有效成分的定量過程藥物研發過程也要經過氣相液相色譜等分析方法分析有效成分及相關物質的含量而且上市藥物的有效成分及雜質含量在藥典上都有明確標準達不到標準是無法經過審批上市的也就是說你按說明書服用就能達到有效血藥濃度就一定是有效的(並不因為大部分新複方中藥製劑的適應症寫的都很模糊不然就是用些個中醫術語有效算你運氣好沒效果你也說不出啥來)

19樓:

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李時珍不同的煎制方法,對於藥中的有效成分煎出有較大影響。通常情況下,不易煎出的藥物需要先放,易揮發的藥物最後放,當然具體的器皿、水也是有一些講究的。

同時火候的控制也便於掌握。這一點上,傳統熬煮比沖劑等具有天然的優勢。

中藥都需要開水熬煮幾個小時才能發揮藥效,為什麼中藥顆粒用開水沖服反而會降低藥效呢?

這個很麻煩,有些中藥不能久煎,比方蒼朮藿香蘇葉這類的在製作顆粒的時候能不能保證?而人參熟地龜甲這些又需要久煎。這個顆粒製作的時候能不能保證?就不算顆粒,就是醫院的煎藥機煎出來的藥汁淡得很,自己煎的就濃很多這就能說明一些問題。而且有些中藥古書記載不能碰金屬,這個製作的時候能不能保證?也是個大問題。中藥...

熬中藥的問題!?

黑瞳幹也 第乙個問題,武火40分鐘大多是需要先煮的藥,單獨開出來煮,其他藥物再放進去武火燒開大概幾分鐘後再最小火維持咕嘟的狀態20服分鐘就行!第二個問題,直接加冷水就行 張梓劍 熬中藥的學問也不小,所用的器具 火候 時間等都要考慮。1.砂鍋熬中藥是最理想的。先把藥放在砂鍋裡面,根據藥的多少加水,加的...

中藥配方顆粒和傳統熬中藥的效果真的差不了多少嗎?

林盛兒 看了很多回答,說這個那個導致不如原本效果好的。總而言之一句話,效果不好不是中醫的錯,是用的人不會用。不是中醫治不好,是沒有遇到老中醫。這種說法是極度不負責任的,拿中醫當做信仰和裝逼,大大積壓了中醫生存空間,破壞了真正堅持學習傳承中醫的同學的信心 逗泥丸的平方 別擔心,反正真按照傳統的方式也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