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在一起是要性格互補還是性格相似?

時間 2021-05-12 02:21:06

1樓:鹽選心理

我從男女朋友的角度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尋愛即選擇。追求與被追求,戀愛與白頭偕老,一直都在選擇與決策。

不少人明白,戀愛即選擇;也設立了這樣那樣的標準。可是一進入真刀真槍的實戰環節,就亂了陣腳。你可能羅列了一大堆的擇偶條件。

可結婚那天,很可能發現伴侶根本不是當年想找的那種人——雖然這一點都不妨礙你們現在相愛的強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心路歷程,無法依靠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匹配乙個如意郎君或者完美新娘。但是,一些權威的研究,可以幫助你避免糾結「相似還是互補」,為你設定乙個「戀愛鬧鐘」提醒,避免彼此錯過。

這個鬧鐘就是「相似性」。相似性不僅僅是生活風格、飲食習慣,也包括教育水平和種族,甚至還涉及性格傾向與價值觀。

你可能發現,不對呀,我見到過得好的情侶並不相似。他們總有乙個活潑,乙個內斂;乙個大方,乙個節儉;乙個端著架子,乙個不要臉。

確實,如果情侶、夫妻雙方吵架了,兩個人都端著架子不低頭,那麼這段關係就離結束不遠了。總得有一方插科打諢、不要臉的跪舔另一方,把對方從高高的神壇拉下凡間,才能繼續維持「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平凡愛情。

但這僅僅是表象上的「互補而不相似」。「相似性」是乙個需要系統評估的指標。它不是「印象分」,而是考察方方面面的「綜合分」。

就好比情侶吵架了,主動講和的一方如果不認同 「愛情需要妥協」,肯定不會伸出橄欖枝;端著架子的另一方,如果沒有認可「愛情需要妥協」的態度,也不會高抬貴腳、順著台階下坡。如果缺乏相似性,雙方甚至很難萌生出愛情的火花。

舉乙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認識「馬克·亨利·羅斯韋爾(Mark Henry Rowswell)」嗎?相信你一定搖頭,反問「這是誰」啊?

可再說起「大山」,相信你一定恍然大悟。1989 年,大山成為第乙個登上央視舞台演喜劇的外中國人。隨後的十年,他正式拜入相聲名家姜昆名下,影響力到達巔峰。

完全的陌生容易引來戒備。加上足夠的相似性,就能夠表現出奇妙的效果。

對於愛情來說也是這樣。互補性可以帶來一些魅力,但相似性還是愛情的必要條件。

人們更容易結識與自己相似的人。人們出入的場合,相似的人也經常去。人們更容易發現和自己氣場相投的人。

從來都沒有乙個模特給我當過女朋友,我想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我追求不到,而是我和模特差異太大,接觸不到。

2樓:紅山邊上住

性格相似,會有更多共同話題,因為會有更多興趣愛好。

性格不同,會在對方身上發現不同之處,經常有意外驚喜。

前提是,兩人都得能夠包容體貼,珍惜對方,相互扶持。這樣,無論性格相同或者不同,感情才能走得穩行得遠

3樓: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永遠無法完全體會你自己的實際感受。

性格互補還是相似,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無論哪一種,都有大把的處得好的例項。自卑的兩個人在一起也不能決定什麼。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人的互愛、互助、共勉、包容和責任。

4樓:蘇維埃的兔犢子

性格互補。

就講講題主說的那個例子吧。兩個自卑的人在一起,最終會發展成家暴家庭的情況占大機率。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兩個性格相似的人能走到最後的可能性太低了。兩人太過相似的話,就會無意識中視對方為自己的「映象」。

凡是一點和自己不同的地方,就會產生一堆負面情緒,最終受不了的就會bye bye了。

那些佔少數的走到最後的那些,都是雙方慢慢改變自己才做到的。兩個自卑且走到最後的人,都是一方變成施暴者來獲得優越感,另一方成為受害者以此換來依賴感,這樣的「互補」關係。以上。

外在決定兩個人在一起,內在決定兩個人在一起多久 這句話對不對?

Eric.H 與題目剛好相反,我認為 外在決定兩個人在一起,也是外在決定兩個人在一起多久 人的評測方式有兩 內在與外在,內在是自我認知,外在是世俗標準。人行走江湖,獲取信任,坑蒙拐騙靠的是外在,即學歷,經濟,外貌,品味,名牌衣物.但承擔人生導向作用的,而且是內心最後防守的,是內在 自我認知 釐清這點...

兩個人在一起,是先了解對方還是先在一起?

呵,題主真是天真無邪。說真的,無論在交往前還是交往後,如果對方不想讓你了解真正的Ta,就只會展現給你看Ta想給你的那一面。以及,1 性格和價值觀都是可以假裝的 2 性格和價值觀也是可以改變的 3 越是深入交往,人越會敞開自己,暴露自己的各種缺陷4 交往永遠不是單方面的,它是個互動的過程5 一段好的戀...

兩個人在一起真的要父母同意嗎?

柚子 當然需要啊,人是社會性動物,是父母帶你來這個社會,教你融入社會。沒有他們的同意,兩小兩口倒是開心,父母心傷的透透的。回頭遇到困難了還不是找爸媽,請他們幫忙。 良月二陸 如果你能承擔做決定之後的最壞後果的話,不需要父母同意,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任,如果你不需要父母為你買單,不需要他們同意。但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