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的利潤產生的原因來自哪?

時間 2021-05-06 15:07:31

1樓:蕤ray

1、在巨集觀視野下,人類生產的一切價值最終都來自人類的勞動。成本相當於儲存起來的勞動,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2、所有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所有收入包括了資本家的利潤收入,所有支出也包括了資本家的支出。

3、消費者的收入是基於勞動和投資,不是剩餘價值。之所以要把勞動和投資區分開,是因為勞動獲得的是工資收入,投資獲得的是利潤和利息收入。在簡單情形下,可以不考慮利息收入,也就是沒有債權投資。

4、在貨幣中性下,金融活動使生產組織更高效,從而提高了整體效率。在提高的這部分效率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給金融行業的收益,另一部分由實體生產者獲得。

2樓:影子閃

題主沒有直接照課本上全盤背誦,而是用心思考其原理為什麼,這一點很值得稱讚。

1.你說的是對的,所有消費者支付的總費用「恆等於」所有消費者的總工資,世界上不存在什麼「剩餘價值」。

2.利潤緣何產生?在你說的「巨集觀視野」下,利潤來自交易,交易產生利潤,其原理是專業分工。

比如有兩種產品:

甲可生產:1000A 或 600B

乙可生產:600A 或 1000B

甲乙各自要生產全部,則全社會總產品:(500+300)A+(300+500)B=800A+800B

甲乙之間可以交易,則會專業分工,全社會總產品:

1000A+1000B

多出來的這200A和200B,就是「巨集觀視野」下的利潤,而這些多出來的利潤最終會更多的落入誰手中,則是取決於其他的因素,如供需關係等。

3.補充一點,貨幣或者說是紙幣,只是一套用來交易的符號系統而已,如果隔著這層符號系統看經濟,很容易覺得「你賺取了利潤你手裡的錢變多了,別的地方的錢就少了」,從而推導出「這麼多人有利潤難道消費者總支付≠總工資」、「剩餘價值」、「溫和通脹是必要的」等結論。但是「別的地方」錢少了,其名義物價也會降低——一切以「物本位」來看,就會看得清清楚楚。

3樓:

我不是學經濟的,但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所有的非提高生產力的經濟活動,都只是在撬動「生產力不均勻」和「分配不平衡」的大槓桿。。。從中謀取底層勞動人民的福利,讓底層的人「幫著受苦」。

請問經濟學中的decision theory這塊有沒有什麼入門教材?

看這篇入門看kreps的notes,然後再看那幾本幾十年前的磚頭Gilboa的太通俗了不推薦,可以以後補直覺時候用基本上看完這些書覺得數學都看得懂就說明夠用了,至於具體用哪些數學看個人,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愛用拓撲空間證明等價,有人愛用線性空間構造具體形狀 不過集合論,測度,泛函,凸分析是肯定需...

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屬於經濟學哪一學派或主義?

卡卡 說實話,曼昆 薩繆爾森 斯蒂格里茨 克魯格曼的經濟學教材,確實都是寫給初學者的,普通大眾看了,對於分析目前的形式和指導自己的投資也有一定幫助,應該屬於普及性讀物。但是讀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題,特別是中國的題目。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雖然寫的給天書一樣,乙個非常簡單的概念都要用無數晦澀的語言來寫,但是...

主流經濟學如何解釋革命發生的原因?

張央 非經濟學專業強行答一波.這個問題肯定要回顧Acemoglud為首的制度經濟學派.他和Robinson研究了無數個拉美和非洲國家的制度變遷,裡面應該有解釋。我就談看過的文獻。之前學量化歷史的時候,讀到港科大的龔啟聖 James Kai sing Kung 教授的文章 Can cultural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