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投資銀行對企業的估值所採用的方法是 DCF 還是 Multiple?

時間 2021-05-05 12:59:17

1樓:黑車司機

先說結論:對於乙方,肯定是先定結果,再找公式,沒有公式創造公式。估值不是寫寫畫畫,估值是人情世故。說白了,就是各方談判廝殺之後,確定的乙個合理範圍。

再說對於在校學生,肯定是要掌握的,把各種估值方法當成ppt,word一樣的技巧就好,只有那種在投行混了兩年,混不下去,開來營銷號,韭菜班的人才會把這些東西奉為圭臬。怎麼說呢,你因為會開開車加入投行,聽上去就不real,但是你因為會估值加入投行,就很make sense~營銷號的手段罷了

2樓:彬力十足

本人了解併購重組中的估值基本還是按照PE倍數確定的,10-14倍,想要高估值就要高的業績承諾,接下來就看評估師(魔術師)的了,調整未來現金流和折現率滿足交易雙方的需求即可。當然引數的選擇要在合理範圍內。

3樓:稱孤道寡

寡人以前就回答過這個問題,問這些問題的大多是在投行門外用學生思維幻想投行工作方式的萌新。

故此處略作改動說一遍。

投行估值雖然不是完全拍腦袋,但更不是所謂的什麼DCF,LBO,Trading Comps/Transactions Analysis...(順帶一提,常見的P/E, EV/EBITDA等估值法其實更多是會計事務所採用的),這些只是按需採用,使結果合理的工具。

估值過程簡單得令人髮指,現在這個digital era,各種research/model/data,寡人經歷過的基本就一兩天,甚至半天一兩個小時就搞定了。

至於採取何種估值方式,buyer和seller都有不同喜好,不同行業也有各自適合的方式,此處不贅述,因為也從來不是重點。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估值重要的不是過程如何,而是給出乙個各方都滿意(compromised)的結果

老闆們滿意之後,過審,之後該幹嘛幹嘛...

總而言之,估值中最重要的是老闆們的討價還價,而最不重要的是... emmm 寡人就不說了...

4樓:騎士退役之後

DCF是intrinsic method,Multiple是relative method,他們都是估值的方法。實際上,還有LBO,Liquidation,DDM等其他方法。最終會用football field來為各種方法的估值區間做乙個總結。

如下圖。

Multiple的數量有限是指什麼呢?最常用的EV/EBITDA、EV/EBIT、EV/Revenue、EV/(EBITDA-Capex),再加上P/E、P/B ratio,已經可以很好地體現multiple了。有限的是合適的comparables,要地區相同、sector一樣、size相近、增長速度相近、利潤率相近、capital structure相近的,太有限了。

最終,估值是談出來的,而model是談判的一種依據罷了。最近在某個歐洲fibre專案上,賣方覺得自己公司值$30bn,買方覺得只值$10bn,於是這個deal就沒得談了。

5樓:惡少惡言

簡單的說吧,談判的時候有multiple支援談判論據可以用DCF。

兩種估值方法的優劣就不一一展開了。但是你要考慮應用場景。買賣雙方在談判的時候肯定只能用multiple,因為變數越少越好談,越直觀越好談。

你說20,我說30最後很可能二十五六,但你直接搬出DCF來,幾百個假設條件一起談,那就沒法談。所以如果在談判或者是向老闆匯報這樣的場景下,那肯定就是用multiple來談。當然選取什麼multiple再選取可比公司或者可比交易的時候,怎麼選取去掉哪些無效樣本,這裡又很有講究,買方賣方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各自合理性。

但是為了支援這個談判,你所做的論據必須用DCF做。也就是如果我最後談判堅持的是20倍multiple,那麼我必須有一套複雜的DCF模型,使得20倍這個結論和DCF的結果差不多。之所以這樣做是兩個原因。

與multiple的估值方法不一樣,dcf基本上是涵蓋了整個企業的運營過程。作為投行,你必須彰顯出自己已經了解並且梳理了目標企業的整個運營過程,這樣的話無論最後你拿出的結果是用什麼方法來展示,都讓人覺得你是有道理的,你是懂這個企業的運營的。否則不看運營,直接拍出乙個20或30倍的數字來,你很難讓人信服。

其次涉及到投行的職能和位置。投行是乙個中介機構。買方貢獻的是資金,賣方貢獻的是標的,而中介機構必須有所貢獻,才能justify它的存在感和收這麼高費用的合理性。

所以中介機構會竭盡所能,在儀式感上讓買方賣方覺得他們提供的服務物超所值,中介機構的人總是西裝革履,中介機構教出來的Excel和PPT總是格式精美,就是這個原因。投行的價值在於整合資源,但整合資源看不見摸不著,因此你必須盡量提供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對方付錢的時候心裡更舒服?因此投行交出來的佐證文件,不光有multiple,也會有DCF,而且必須準備的很精美,各種假設,敏感性分析一應俱全。

否則你怎麼好意思收人家那麼貴的錢?

6樓:低溫燕麥拿鐵

都用。證監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第二十條 「評估機構、估值機構原則上應當採取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評估或者估值」

7樓:

在我司(至少在我們組),估值都是用multiples的,可能別的cover一些特別無聊的free cash flow特別穩定的行業(e.g. utilities, no offense)的組會用DCF。

像我們cover的都是一些funky names,top line YoY漲20%,30%的公司,用DCF真的就是瞎discount看看了。

當然每次還都會用DCF做個所謂的fact check,而這個fact check通常只是為了得到更多的upside來給老闆忽悠別人用的。通常如果你要是用DCF都湊不出來你想要的數的話這個公司就真的emmmm。。。

8樓:Jonathan Cheung

總體來說投資銀行業務中的估值,包括IPO上市,併購重組,back listing上市,估值都是乙個「拔河」過程。很容易就可以從PE,PB,DCF來推算出乙個估值水平或區間。但是資本市場,被併購方,併購方是否認可,又是乙個見仁見智的過程。

絕沒有任何乙個辦法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企業估值問題。也沒有乙個估值方法強大到資本市場可以全接受。這也是為什麼說併購是投資銀行業務CROWN上的明珠的原因。

找到乙個各方能認可的企業估值,是能力尤其是協調能力的體現。

9樓:永不獨行的momo

賣方。跟過不同分析師,香港(大陸)這邊兩個都用,取決於行業。美國這邊一般就multiple,dcf可能就做乙個偶爾瞄一眼參考下 (要解釋的引數太多了,太麻煩),主要還是講故事為主。

10樓:hmmmmm6

你可以理解為乘數是DCF特徵方程的特徵值,這樣二者就通了;看不到他們的一致性,則大多是在照本宣科,恐怕難以勝任買方的工作

所謂的乘數實際上是歸納推理,如果不能理解背後的演繹(成長性、不確定性以及流動性等),只能陷入大量的異常值和左腳踩右腳上天的謬誤當中

11樓:壤壤的煩惱

課上聽過某大牛財務管理老師的回答,大摩小摩最常用的就是FCF,還有MBB等諮詢也用這個方法。很多企業不發股利,不適用DCF。老師的答案相對靠譜,畢竟答案來自於其學生,其中就有乙個去的是摩根史坦利。

12樓:Astro Ho

Sell-side brokerage places less emphasis on DCF and focuses more on the multiples.

跟投資銀行男戀愛要注意什麼?

忙起來太忙,出差也多,根本照顧不好女生。錢掙的也不多,身體也不一定好。當丈夫 男友價效比低。除非男生特別愛你,真的對你特別好,不然真的沒必要找這行業的。 lizhiyao 嗯做為一位在券商工作的人。我覺得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是普通人,其實和我們戀愛與其他職業也沒什麼不同。也許會經常出差,最近10天我有8...

小券商投資銀行部就業體驗怎樣?

小金窩 這兩個工作比較的話,還是比較推薦小券商總部的。中信的投資經理如果是營業部就沒什麼必要去了,如果是投行部的話也還不錯。現在的情況是大券商擴招,小券商裁人,所以其實並沒有說進中小券商就容易了,例如很多券商去年就沒有公開的招人計畫。中小投行雖然有些缺點,但是能進去最重要,都進不去也談不上什麼好壞。...

讓人離開投資銀行的原因都有哪些?

離職原因太多了,就說說周邊的例子吧 1 健康原因 有乙個組很苦逼,專案都在三線以下城市,全年出差時間超過200天,那地方連個像樣的酒店都沒有,乙個組3個小朋友,乙個得了臨床抑鬱症,直接回家了 另乙個健康也出了嚴重問題,雖然負責人很給錢很大方,人也不錯,但是命都要沒了,錢這事就排後面了 2 家庭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