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卑不亢與事實的關係,不卑不亢是中道嗎?

時間 2021-06-07 17:42:33

1樓:Grace

不卑不亢只是態度,而人們的思維習慣決定了,對某些事實的判斷,因此,並不能說有不卑不亢的態度,其處理事物的方式是對的,反之亦然。

2樓:「已登出」

雖然我看到你提問,一會佛,一會道,很混亂,但還是試著回覆一下,卑亢應該只是一種態度,不屬於七情的範圍,你可以說不喜不悲,不苦不樂是中道,沒聽過不卑不亢,還有道是宇宙永恆不變的法則和規律,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至於所謂的德,並不來自於道,德只是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並不一定符合道的規律,就像「三從四德」,這些都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也有不少罵聖人的,他們不是完人。

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樓:彷彿

中道,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觀,叫中觀。中觀成就,

觀一切法,體性空,由空故假,即空即假,即是中,即是中道義。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能分別的,即空即假即中。不動的,即空即假即中。本來如是,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4樓:能依

不卑不亢與事實的關係,不卑不亢是中道嗎?

答:不卑不亢是中道的一種體現,不是中道的全部。

為什麼中外的導演遇到佛法時,都會由心崇敬?

答:只要具備一些「定」之功夫,就自然生出一些智慧型,而與佛法相應,自然會對佛法由心崇敬。顯然,某些著名的導演是具備了這種(定)功夫的。

自負,自知與自覺的區別聯絡?

答:自負:無知(痴)與傲慢(慢)的體現。

自知:意識境界,佛法裡稱「意塵」境,屬於十八妄境之一。

自覺:佛境,不可思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5樓:James Chiang

「不XX」「要XX」多矣!

缺少體悟的行為規範,充其量只是教條——尤其是那些泛道德化的形容詞:「卑」, 「亢」…

描述事實的字眼理應不含價值判斷,正是這些判斷(塵染),障蔽了我們的心,如同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不卑不亢到底是怎樣的呢?

王大寶吖 首先是自信,不是盲目相信自己,是過往歲月賦予自身的能力肯定!對上不膽怯,對下不高傲,待人接物進退有度,言談舉止落落大方。 薩默爾 1 不管遇見比自己強的人,還是不如自己的人,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2 眼界要開闊,不要僅僅侷限於自己原有的生活圈子,多交朋友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3 遇見比自己強...

如何不卑不亢的與自己比自己優秀的人(如長輩,如老師,領導)交往?

熊東橋 高中大學期間,經常跟著老師蹭飯,沒事談談理想,如今回到學校,老師還能記起有我這樣乙個人。大學期間去福建采風,住了大半個月,經常陪著一些當地的老人家去做家務,聊聊天,後來認了乙個老人家做爺爺。14年實習,15年畢業,15年的那一年就從內容部的9個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部門主管,年紀也是所有人中最小...

作為乙個平凡的lgbtq,要怎樣不卑不亢地與歧視和壓迫作鬥爭,怎樣才能實際地推動平權運動?

我覺得很多lgbt沒有認識到 歧視 的本質,乙個人歧視另乙個人只是表象,根本在於歧視的主體和歧視的客體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強弱關係或者群體關係。你菜,所以被欺負,你和我們不是一夥,所以我們討厭你。這種情況下,你和你假想敵鬥爭只會讓原本歧視關係固定下來,因為你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了 lgbt 和 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