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傳統藝術行業人士跨界或出圈的行為(王珮瑜,張雲雷等跨界,李沁 裘繼戎等徹底轉行)?

時間 2021-06-01 09:02:47

1樓:

張雲雷說相聲被人搞全家桶,帶粉絲學唱京劇也被人搞全家桶

再不走出去等你們去抄家嘛

把本來的路給封死了只能去跨界,還被罵不務正業,真慘

2樓:

徹底轉行這句話大可不必說那麼早,誰都是自由的,人家哪天再想唱戲了你攔也攔不住,看不上也沒用。個人感覺跨界融合這些都挺好的,專業觀眾老拿自己「內行」的眼光評價所有創新突破之舉,只能讓傳統藝術越走越窄,時代話術一直在變,現在傳統藝術保住核心,再加入更多時代語言用合適的方式讓年輕一代有興趣去了解傳統藝術,由淺入深先被所謂不夠味兒不專業吸引再一步步了解到核心,才是傳播傳統藝術的正常程式吧。何況大家都是觀眾,誰說的專業也未必是真專業,大師們也是被市場認了才成角兒,不是被哪個老觀眾欽點就有背書了。

再何況一句,內倆男的,挨罵可都和傳統藝術沒啥關係,頂天兒是看他們不順眼的人藉著傳統藝術撒閥子呢……

張雲雷,人家唱戲從來說的就是相聲演員學唱,啥時候變成「傳統藝術從業人士跨界了?」這帽子可真隨便扣,挑水平的時候看不上他說他不專業,詬病專業人士跨界又把他算從業者了?這是不是有點雙標。

學唱京劇的相聲演員海了去了,幹嘛單挑乙個張雲雷出來說事兒呢?一定不是他粉絲大合唱的傳播效果有點讓人眼紅。

至於裘繼戎,可搞笑一點就是,他老老實實唱戲那些年知道他的人不多,罵他的也不多(不排除專業觀眾自嗨口嗨,但真沒像現在這樣老有路人拎著罵),甚至那時候我還能聽到一些專業觀眾說他嗓子不太夠但是味兒對身上好看,他去跳舞了出圈了有點知名度了,黑粉隨地都能撿到,好多專業觀眾開始說他沒天賦戲唱得啥也不是...這到底是為啥呢?他是裘家人,所謂世家子弟名頭,他不用扔也扔不掉,那是出生自帶永久保留的,要就因為這個看他來氣,那也可以和兔子搭伴兒去看看眼睛。

3樓:王阿姨

先說事情本身

轉行,這是人家的選擇,單純的取捨,既然是選擇那沒有對錯

而不忘初心只是做了某個選擇之後,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之一,如果這個代價超過了人家的心理預期,選擇放棄,這只是單純的取捨,沒有對錯之分,人家雖然轉了行,但本身功夫還在,說明人家能在取捨得時候記住,更能在取捨很久之後記住,那些很喜歡,後來又放棄的事情,就和當初那些你選擇在一起最後又分手的人一樣,不是它耽誤了你,而是你辜負了它

再說了,人家有真功夫肯吃苦,對著機會挨那兒都能成事兒,對了路子發展的只會更好

真正該勸退的,是那種p嘛兒沒有,幹啥都不認真不負責的以某小仙女兒為代表的

而人家呢,從小練苦功,吃嘴炮兒們不可承受之苦

甭管人家初心到底是為了什麼吧,人家是不是真真正正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做了貢獻了

人家跨圈,甭管人家心裡到底怎麼想的吧,事實上,咱是不是因為人家出現在電視機前才知道這麼個人,才關注這個行當,才願意去了解這個傳統文化。

既然如此,甭管怎麼說那人家就是厲害

自身功夫沒丟的同時,確實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了他們代表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行業和其他的不一樣,以技藝手藝為主的行業過於安靜

人家不出圈,嘴炮兒們連激動的機會都沒有

你根本不知道有這麼檔子事兒,

知道了之後呢,心裡想著這幫人不好好鑽研,不好好傳承,出來幹嘛,一定是掙錢來了

不行,我這一身的正義感,刺撓的我受不了了,作為乙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衛者,我得站出來…於是乎,撒丫子開始罵,哦,這看見人家這會兒您發現自己要守衛傳統文化了?您要問他,怎麼不學去呀,幾卡車理由等著呢

尷不尷尬…

傳統文化裡能出圈的都是幸運的,我覺著人家能出圈特別好

京劇,相聲,曲藝因為形式和直接性相對好出圈,那些文物修復能拍成紀錄片吸引流量,可其他那些傳統文化呢,就剩乙個老爺爺老奶奶眯縫著眼,就著不太亮的燈…我想如果有機會,他們也是願意出圈的,給這個行當,手藝注入新鮮血液,讓它不至於無聲消失

壁畫史上曾有一種紙,類似於複寫紙的作用,用於傳統壁畫上牆,上世紀再無人會做因此失傳,本世紀初,美院數字老先生平均80歲高齡,遍訪鄉里,群覽古籍,終將紙做出。

我們古代文明之輝煌在於蓄的水足夠多,現代文明之衰弱在於水都成了死水

而這些先輩在幹嘛呢,這些出圈的人不管本心如何,他們有意無意的都破開了圍住中華文明之水的大壩,讓死水變成活水

跨圈要這麼算,那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就不應該拍,那譚鑫培先生又該當如何定論呢,當時怎麼沒見有人嚷嚷,這是跨圈,是忘本啊

大家都鼓掌叫好兒,熱淚盈眶來著

100多年,它的地位一直在那兒擺著,以譚先生為代表的各傳統文化的老藝術家們,看到後生如此一定是笑著的

清代大畫家石濤有一句

筆墨當隨時代

我想放在這兒最合適不過

4樓:

別的不熟悉,但是王老闆是真真正正的在弘揚京劇藝術的人。

不跨界,有多少人不知道傳統藝術的美麗,多少人因為德雲社才知道了評戲,梆子,京劇,甚至二人轉的區別。

多少人這輩子都沒想過,原來非遺離自己是這麼近,但我不是張雲雷粉絲。我只是個喜歡傳統藝術的人,沒事兒喜歡聽點大鼓而已。

傳統的東西不能丟,好多人在接觸它之前,也不知道自己終有一日能愛上它。不跨界,誰知道?既然大家能知道,跨界何妨?

5樓:[已重置]

太正常了,這行業太他媽難了。明明大部分人low穿地心,還覺得傳統藝術能給自己愣抬高乙個台階。

頭部玩家天天被自己人背刺,不轉行等什麼?等被自己人人捶死嗎?

有些人真的是,帶你掙錢還嫌餵飯的姿勢不好看。

光說相聲的轉行的就不少。

少馬爺兒子馬六甲先生,上次說相聲是什麼時候?

裘英俊,現在真成業餘演員了。以前說他業餘我不認,現在有本職工作了,我說啥也沒用了。

楊議先生以什麼為生?

太多了……

6樓:

曾經這些傳統藝術,也不過就是流行歌曲罷了。今日殘花昨日開。說到底,唱戲又或者唱歌,誰也不比誰高階。不能因為有些藝術快死了,就覺得他是高嶺之花了。

我曾經在一些問題下和一些京劇名家的粉絲爭論,他們可能永遠無法理解,普通的戲曲演員也是要養家餬口吃飯的。乙個連自己都養不活的職業,你如何說服別人加入?憑著一腔熱血?

憑什麼人家要用自己的人生來滿足所謂的傳統藝術需要繼承這樣的妄言?你都不看,他繼承了要幹嘛?

在我看來,不管是王佩瑜又或者張雲雷,他們無非是給了大家乙個堅持下去的希望,他們走出去,吸引了那些原本不看傳統藝術的觀眾,他們擴大了這個市場。哪怕那些觀眾只為了他們走進劇場一次,或許也會因此又有一場演出可以上演了,可能那些演員可以因此多堅持乙個月。

能看到年輕觀眾的千人的京劇合唱,

能看到坐的滿滿當當的劇場,

在我看來,這才是堅持傳承下去的動力和意義。

7樓:星啊心啊杏

因為大家習慣性把傳統藝術行業和現在的娛樂圈劃開了。

現在的大娛樂圈是互通的,唱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導是大家預設允許的,再轉行也還在這個圈裡,大家不是都笑嘛,「娛樂圈是個圈啊」。

而傳統藝術彷彿只能圈地自萌,或者向現在的娛樂圈妥協。王佩瑜老師和二爺仗著自己年輕,正在試探著用後者擴大老本行的知名度,比如探清水河改民謠。是他們向娛樂圈靠,他們主動改變他們妥協。

那就要接受質疑,憑什麼你們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小圈要來融入大圈?最好這些質疑能讓你們乖乖回去一代傳一代,別插手。

相反大家想一下娛樂明星參加短期學習京劇等傳統行當的綜藝,是不是誇的人多些?因為在大家心裡,這是大圈的在照顧小圈。

小圈活的那麼難,大圈的明星願意去學去幫忙弘揚傳統文化,難道不該包容度高一點嗎?

張雲雷新採訪裡說的話:「憑什麼相聲演員就不能唱歌啊?」對啊,他活的那麼通透,憑什麼小圈不能向大圈靠啊?

8樓:纖指叩光陰

流量藝人靠顏值打天下,大眾預設是除了顏值啥都沒有的人,他們稍微展露一點才藝就會超出大眾心裡預期,贏得許多好評。

傳統藝人被大眾預設是「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的實力派,本著惜才的想法,不願意他們分神搞別的藝術,怕荒廢了他們的基本功。

流量藝人跨專業是玩票,沒見過誰認真,明星和大眾互相唬弄著玩。比如那個誰...

傳統藝人不管做什麼都本能認真,沒有實力不敢跨界,能跨界的都是佼佼者。比如張雲雷。

想跨界,想被大眾認可的那種跨界,實力非常重要。不然,徒增笑料。

如何看待傳統藝術「外行庸俗,內行孤獨」的狀況?(詳細見補充)?

青蜂 這個我說下我的看法吧,潮州的布袋戲是最早列入非物質遺產的,現在也只是努力在潮州附近演出,而對岸的台灣布袋戲早拍成霹靂系列上網路上電視了,現在說起布袋戲,網路上直接認為是說霹靂系列,按說兩邊同源,可現狀大不一樣,原因就是一邊創新了找了專業編劇,還新增了一些新的流行因素,更符合現代青年人的口味。當...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進校園?

bloodangel 因為不這麼做,傳統文化就要生存不下去了。現在迫於嚴峻的國內國外形勢而將來自遠古的糟粕撿拾起來,未來一定會因為國內國外形勢的安定再次將其放棄。你儒身與名俱滅,不廢馬列萬古流 不作 傳統文化有很多層面,我們需要在繼承和發揚方面有全面而客觀的認識。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自己的一點淺薄...

如何看待傳統漢服混搭現代服飾?

青年路第一秀 我覺得穿漢服不能以好不好看來評定 也應該尊重一下它本身所承載的文化。並不是很能接受混搭 感覺有點像老舍先生寫的 馬褲先生 木子 不邀前來。這就和時裝搭配是乙個道理啊 只要整體搭配和諧就完全可以啊。今年我已經穿著琵琶袖搭了時裝斗篷,馬甲還有乙個七分袖。毫無違和感!另外因為個子矮,我下面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