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剪輯對乙個(綜藝)節目的影響有多大?

時間 2021-06-01 07:40:07

1樓:天合智造

既然提到的是剪輯對綜藝節目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區別一下,綜藝節目與電影、電視劇集、廣告等的區別。

無論是廣告、電視劇集還是電影,前期籌備時都非常的細緻、具象。故事的台詞、演員的走位、甚至鏡頭所選的景別大小,運動,都會作出無比詳盡的設計。特別是電影,擁有得天獨厚的封閉式觀影環境,巨大的螢幕;相比之下,綜藝節目像是一篇命題作文,嘉賓圍繞著主題,在導演們的督促下,完成節目流程。

這樣一場錄製就差不多算是結束了。

不難看出,綜藝節目在錄製時是比較開放的,不會像電影廣告一樣那麼精確。因此綜藝剪輯會要求剪輯師有一定的編劇能力,原素材上的二次創作是經常會發生的。

回到正題。後期剪輯對節目的影響大小總的來說取決於剪輯師有多大的操作空間。一般來講,常見的綜藝節目分為「棚內綜藝」及「棚戶外真人騷」,二者在前期籌備上有顯著不同的特點。

常規的棚內綜藝有著較為固定的結構。

通常導演組根據當期主題會設計一套完整的流程,從開場到結束的每乙個環節都在「劇本」中,通過主持人串場的方式把控流程。節目的內容與劇情邏輯是完整平順的。因此剪輯師的發力點多在精簡節目內的對話,放大情緒,造梗等。

偶爾會有調整環節順序,但是不會影響節目整體的劇情脈絡,一切以前期的設計為主。

不僅如此,許多老牌節目有著自己「悠久的傳統」,通常也會強調後期不要去改動它。因此後期更多是通過上述方向給節目加分,也會有動畫、花字、包裝來給節目增加亮點。

固定環節流程

為內容加分的花字與動畫

簡而言之剪輯本身的發揮空間不大,一切基於前期的策劃與嘉賓現場的表現。

與棚內節目相比,真人騷在前期規劃時精度更低,節目程序更難以控制,前期團隊往往只是給出乙個劇情大綱,然後通過設定任務節點,保證流程的完整。

許許多多的不可控性往往讓「直出」的故事漏洞百出。外加巨大體量的素材,讓真人騷的剪輯多了許多難度。剪輯師除了精簡素材,找出故事線之外,還要絞盡腦汁去講好故事,填補邏輯漏洞。

因此剪輯師所能發揮的空間更大,能夠注入更多思考,相對應的對節目的影響也比棚內綜藝更大。

那麼究竟能影響到什麼程度呢?

例如《美味獵手》第一期裡獵手團釣馬林魚的情節。釣馬林魚的過程超過十二小時,有釣魚經驗的人們都知道,漫長等待的過程是及其枯燥的,並且節目中沒有設定太多中間環節來豐富等待的內容。因此為了讓這一段變得好看,剪輯師需要按照劇情的發展集中人物的情緒,通過騙話,砍話突出懸念。

並且在釣魚的過程中調整順序,適時插入一些輕鬆、歡快的對話,調動情緒,保證觀感的舒適的同時也讓大魚上鉤後的喜悅更加極致,更加讓觀眾感同身受。

漫長等待後,大魚的出現更具有衝擊力

總之,後期剪輯一定會影響綜藝節目,受不同型別的節目的限制,後期加工的方向與可發揮的空間不同。但是優秀的後期一定能給原本的內容加分,無論是多大的空間、多大的限制,都會極盡所能的給觀眾呈現乙個完整的、具有誠意的作品。

《你好生活》作為乙個綜藝節目,綜藝感如何?

春風啊吹 只看了第一期,感覺一般。除了蔡明老師的B站黑話,有一點意料之外的感覺,其他都比較中規中矩 節目內容設定是比較弱的,主要小尼和小撒 蔡明老師的見面。各種不帶任何推進的聊天,雖然他們確實很自然,他們的關係平等且舒適,但嚴格來說,並不足以支撐起一集內容。這幾年來看,慢綜藝從耳目一新漸漸變得平庸,...

綜藝節目會毀掉乙個好演員嗎?

青焦白 好演員是不會被一檔或幾檔節目毀掉的,被毀掉的不過是他在某些粉絲心目中虛幻的形象吧。當然這個結論的前提是這是乙個真正的好演員,好演員能始終記得演戲是自己的職業,能不斷突破 完善自己,並發自內心的想做好每乙份工作。如果是這樣的演員,我覺得就算在粉絲心目中的形象因為綜藝受損也沒必要太在意。我認為,...

上電視綜藝節目真的對乙個相聲演員的各方面發展有正面影響嘛?

yan 你都說是各方面影響了。不光是對相聲演員,對歌手對影視演員對任何藝人,上綜藝節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擴充知名度啊,藝人要的是什麼就是知名度啊,越多人知道你才能有越多人給你掏錢,不然你以為綜藝節目是幹什麼的。以前郭老師主持的節目讓社里的人去上也是這個目的刷刷臉,順便出去見個世面啊 乙個重複的不二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