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偏好平水韻?

時間 2021-05-07 02:41:16

1樓:羽落寒潭

我只看新韻寫的東西,因為能切實的讀出來。

至於平水韻,首先那只是古代的擬音集合,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乙個地方的方言能完全符合平水韻的標準,所以它根本就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看的啞巴詩詞,屬於視覺藝術不是聽覺藝術

第二,它根本不是歷朝歷代官方的用韻書籍,唐朝,宋朝,明朝都有官方指定的韻書,它是北宋淪陷以後,北方的金朝人自己鼓搗出來的,正統它奶奶個嘚兒。

第三,格律詩詞的最高境界是古體詩,琵琶行或者長恨歌,蜀道難一類的,不是詞牌,古音四聲不能任意通轉,所以填寫詞牌的時候,審音辨字是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歷來填寫詞牌都是各家秘製的字表,從來也沒用過什麼平水韻,就連那個大刀闊斧簡併平水韻的詞林正韻都沒用過

2樓:way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口耳相傳,韻和節奏,讓詩歌膾炙人口,過耳不忘。

也就是說,念著順口,聽著順耳 ,是詩的根本,是詩得以流傳的根本。

當然還有乙個重要的標準,是明白,說得明白,聽得明白。

沒事寫寫甲骨文,寫出啥不重要,看的人不懂,幾個研究甲骨文的專家懂,等於白寫;沒事念念但丁的詩,節奏是在的,韻律也沒問題,說的是在中國阿,聽的人不懂,白念。

當今中國,就是普通話,流行歌曲為什麼流行?詩,如果泥古不化,一樣沒出路。

3樓:張棠

對 @成湯鹹君的部分觀點不敢苟同。

唐人當然不可能用平水韻寫詩,但平水韻卻很大程度上是在還原唐人的用韻。

所謂平水韻實際是兩本書。金代平水經籍所書籍官王文郁根據《禮部韻略》同用的原則,將原書206韻合併為106韻,以《增註韻略》付梓,此是其一。金亡後,有舊籍平水的劉淵復以同樣的原則,合韻107,稱《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此是其二。

二者皆稱平水韻,然後世稱平水韻多指王韻,決定了後世詩韻體系的是王韻,清代的官修韻書《佩文時韻》也沿用的王韻。而且,無論王文鬱還是劉淵,他們的平水韻都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而是在宋代官修韻書的基礎上根據原書的原則所做的簡省。故而,說「平水韻是劉淵編成」,我認為是欠妥的。

而宋人所謂同用的原則,是可上溯的。唐初許敬宗即上書,奏將一些近韻如仙先,刪山合用。清人戴震即認為宋人標明同用獨用,實自許敬宗始。唐詩用韻,很大程度上和平水韻相吻合。

我不是說平水韻就完全符合唐人的用韻,但我以為可以用顧頡剛先生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所提到的關於古史的觀點那樣對待詩韻,即,應該用流傳下來的最接近原韻的韻。

當然,用平水韻絕不僅僅是為了沿襲傳統。具體原因,我以為前人吳宓先生在《詩韻問題之我見》中所列舉的「若夫作舊詩者,予意必當嚴格的遵守舊韻」三個理由,足矣服眾,故將先生大文附下,個人愚見不再贅述。

此外,對於有人主張用新韻,胡馬先生是這樣說的,「用新韻者之所以要提倡新韻,乃源於他們文言詞彙量太過寒儉。格律本無煩難之處,很多人之所以覺得格律難,其實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文言詞彙太少。提倡新韻,其實就是迎合懶惰」(見《禪心劍氣相思骨》總論第一編),這當然是一家之言,卻也並無道理。

另據業師言,中華新韻的主要編訂者某公,平時寫詩也一向只用平水韻。

吳先生高論附下

4樓:篳篥

平水韻是唐口語音韻,愛詩者,詩都愛了,唐口語音韻能不愛?詩興盛發達於大唐,後人寫詩,無非想與唐詩人為師友而已,自然要尊唐體,如果想用詩舒懷,完全可以另創詩體,另創韻腳,就像宋人寫詞,完全另一種押韻規矩,字數也變了。後人無能之輩沒有創造能力,還想改來改去,可笑可恨可悲。

5樓:詩奇可大觀

第一有些人寫詩,純粹為了拿獎,某些評委因為年紀大,被平水韻忽悠,只認可平水韻。例如葉嘉瑩,滿族人,自然支援清朝的《佩文詩韻》,即所謂的平水韻。

第二認可新韻的人更多。

第三宋朝與金朝的平水韻已經失傳了。現在網路上流傳的所謂平水韻,實際就是清朝人的《佩文詩韻》。

第四沒有讀過《音韻學》的詩人很多。我還需要普及音韻學的知識。平仄籠統無用,多了解四聲喜全遞。

6樓:綾音Ayane

怎麼說呢,用平水韻主要還是…省事。

(大實話警告)

現如今詩詞創作其實是有非常明顯的「斷代」問題的。可能是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壓根就沒把押韻這事兒掰扯清楚。導致了新韻你到底怎麼說是對的呢,怎麼說是錯的呢…

完全沒有標準好嘛。

平水韻就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它多多少少有點…怎麼說呢,太死板了。

(畢竟最早這玩意也算應試教材吧…而且他比廣韻要簡單的多!!又比中華新韻普及的多…

而且平水韻還有個好處,就是像我這種寫東西非常半吊子的人,平常完全可以掰著手指頭背口訣,背到哪個是哪個…其實這樣非常不好,會讓自己寫的東西很死板,也會降低自己的天花板…

但是架不住我菜啊!!!

所以說這種偏好其實是無可奈何的。畢竟有本事「斗酒詩百篇」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能掰著手指頭照著詞譜平水韻填一填,甩幾個典故,讀讀句子差不多通順,也就交差了。

反正平水韻沒提到的字,既然不知道符不符合,我為啥還要冒險去用呢(手動狗頭

7樓:

我乙個不喜歡平水韻的人為什麼跑來答兩句呢,因為我不喜歡它的理由和別人偏好它的理由是完全一致的,即:

平水韻有非常明確的標準,用平水韻作詩有成熟的統一的評判體系。

律,定的是規則,韻,定的是發音。而高度成熟的《平水韻》在今天催生了太多非常熟濫,完全寫在前人窠臼裡的詩,他似乎忘記了詩歌最本來的目的,言志。所以動天地,感鬼神者,莫近乎詩。

我雖然不喜歡平水韻 ,非要嚴絲合縫地寫,卻也寫得。只是平水韻很難寫出新鮮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很多現代漢語中並不生僻的字,甚至很精練很概括的字,他不在韻表中,寫的時候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

舉個例子,熱力學上里,焓和熵這一對兒新造字,大約神仙也用得了,高度凝鍊概括了「宇宙無窮,盈虛有數」等一系列複雜變化,如果不寫這兩字,我可能需要一大坨字,才能勉強表達這兩的意思,還表達不精準。

今人寫舊詩,動必言御街,玉街,紫陌,可明明有乙個字可以表示混凝土,發音還很好聽,叫砼(桐)。人工石,混凝土,妙不可言。且不止如此,多國外語混凝土這個詞都有「ton」這個字尾,翻譯之後依舊押韻。

當年造字的蔡教授真是神仙一樣的人啊!在現代馬路並不會出現「揚塵策馬」之景時,我為何不可寫作「煙障砼街」呢?

以上還是稍微涉及一丟丟專業知識的字,那麼還有一些生活中真心很常用的字,也不在平水韻的韻表中。

洇,韻表無這個字。

烤,這個字太過常用,常用到很多人都想不到古人竟然沒有。然而,烤當真是新造的,古代一般寫「炙」、「煨」、「相火」,今天的烤鴨、烤肉,它一定比炙肉來的常見。文火炙鴨君莫笑,韻書不烤奈若何?

而這些字都在中華新韻裡,焓是八寒(平),熵是十唐(平),烤是六豪(仄),洇是九文(平),砼是十一庚(平)。

以上,僅僅是舉了幾個常用的新字, 至於舊字新解,新詞,泊來詞,更是不計其數,假如新詞入詩,卻用舊韻,豈不比直接用新韻更彆扭?平水韻非常明確的標準,成熟的統一的評判體系,這剛好是一柄雙刃劍,也橫攔了詩意的革新。

中華新韻就算是一次不成功的革新,也好過泥古不化。當然,還是要繼續革新的,現在這個也不咋好用。

8樓:大白若辱

平時讀了一堆古人寫的詩,如果自己用了新韻,那麼讀自己的詩感覺可能會多少有點彆扭。我寫詩就圖一樂,何必自己找別扭呢?有的人不覺得彆扭,或者不介意這個彆扭,甚至覺得不用新韻的詩很彆扭,那當然不妨用新韻,大家各從所好即可。

9樓:

笑看一片迂腐文人躺在過去將近千年的聲韻裡不能自拔還振振有詞,當初新文化運動沒掃清這些牛鬼蛇神真是太可惜了。

古詩詞是我們的文化瑰寶,自然要繼承,但是我們也得看清楚那已經是多少年前的東西了,文化的生命在於創新,但凡學過高中政治的都知道對不對。說什麼改了新韻平仄就對不上、固定搭配就用不了等等等等的,那也就只能說明它沒了生命力,以至於非得用一千年前的詞彙才能苟活這樣子。

還有人把詩詞定位在小眾——像詩詞這樣與母語直接相關,本來是來自於大眾並服務於大眾的東西,被你們強行定位為小眾並且還妄圖壟斷話語權的,也別怪被別人抵制。人民大眾怎麼讀著爽怎麼喜歡,你說這不對不正統你不喜歡,你算老幾啊?

哦對了,有乙個答主說支援平水韻的年輕人居多,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詩詞就真的死掉了,真的就只能變成少數人賣弄文墨無病呻吟的工具了。

10樓:丘犁

我補充乙個?

在學詩的過程中,很多學習到的用語、句式就是出自平水韻體系下的,在運用的時候也更適合以平水韻的格式來表達。比如,很多涉及到「一」「得」這種字的時候。

(雖然我個人一直用的普通話韻)

11樓:折劍頭

研習舊體詩,自然會對平水韻作一定的了解。從傳承角度,這甚至可以說是必須的。

可今人自行進行創作的話,泥守平水韻反倒難免刻舟求劍之嫌。比方說,我作為江浙一帶生人,實在體會不了江陽以及東冬之間的區別。

作為個人習慣,在保證不改變平水韻平仄的前提下,我歷來將東冬或者江陽通押。此外,如庚青蒸之類則按今音即eng,ing重新分類,ong則與東冬通押。相比出韻,膠柱鼓瑟之譏才是我所力求避免的。。

12樓:風與枯葉

我一向對平水韻或中華新韻不以為然。

語音終究是乙個變化的東西,從先秦到隋唐,再到明清再到今天,各朝各代音律都有所不同。今天我們用現在的語音讀古人的詩歌,很多已然不完全押韻,可為什麼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呢?因為一首高明的詩,不是文字的遊戲,而是詩情的吟詠。

一首好的詩,是要能夠翻譯成其他各種文字,也能感受到其中美感的詩。比如我們讀外國的經典的詩,經過翻譯後,原詩的韻律已然被破壞,但我們仍然能讀出其中美妙的詩情。同樣的,古典的經典詩歌儘管在今天不完全合韻,當仍能讀出其中美妙的詩情,不僅如此,這些詩歌翻譯成外文後,同樣還會是經典的詩歌。

一言以蔽之,好的詩是超越語言的,好的詩的詩情是第一位的、韻律是第二位的。

我也讀過一些今人寫的舊體詩歌,不管是用平水韻還是用中華新韻的,初讀吧,很有詩的形式,也頗有古典詩歌的韻律。但你只要一深究體會,就會發現這樣通病:這些詩歌的詩情是破碎的,為了滿足古體韻律的要求,很多地方生拉硬扯,這樣一來,滿足了格律的要求,卻少了詩情的澎湃。

這種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削足適履。所謂詩情,就是指詩的情緒和涵義。

實際上,我比較贊同這個觀點:」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戴望舒語)這也是舊體裁的詩歌在今天必然沒落的原因,因為他的形式合格律已經成了詩情的表達的極大的束縛。

不談新詩,如果舊體詩要有好的發展,我以為需要打破舊的格律和韻的束縛,博採當今的語言。

然而,今人們寫古體詩卻越來越食古不化,鑽到以前的韻的束縛中出不來,內容是今天的,表達卻是以前的,用著古典的詞彙音律,卻毫無鮮明的時代的東西,因此實在難以寫出好的詩歌。事實上在唐代以前,詩人們都是博採口語,用他們自己時代的音韻的。今天的許多的「詩人們」卻已崇古為榮,也難怪寫不出好的詩歌來了。

也就是說,每個時代的詩應用它自己時代的語言。

為什麼那麼多人跟風?

鹽選推薦 這種行為,就是我們時常說的 從眾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跟風。它指的是,乙個人,出於不被群體排斥,或者出於營造自身安全感的考慮,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出和大多數人一樣的選擇。從眾既然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模式,那麼它的背後自然也有一種穩定的心理效應。在心理學裡,被稱為 羊群效應 這個表述是不是很形象...

為什麼那麼那麼多人學鋼琴?

Ning 現在學習鋼琴基本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了,不需要自己買樂器,直接去琴房就行,相比較其他樂器,可省事太多了。而且多學一門手藝不好嗎 手動狗頭 補充 學鋼琴可以開發大腦。左右手負責不同的工作,能訓練大腦的多工處理能力。 小木曾和紗 家長覺得很有品很裝逼還說不定能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去學 就是這樣反正我小...

為什麼那麼多人單身,卻還是有那麼多人找不到物件

我giao你猜猜 現在人普遍要求比較高了,男生也是,女生更是,男生永遠喜歡好看的,女生永遠喜歡帥的,但相比一下,女生會慢慢接受照顧自己的 只要她不是拜金女還有你太醜了 男生嗎,大家都懂的啦,痴情漢有,但不多,渣男往往都是些看似平凡的人,帥哥往往很專心,總之很複雜,所以想多了,單身的人自然就多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