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疑惑,伯夷叔齊究竟是怎樣的人,孔子為什麼推崇他們?

時間 2021-05-05 16:24:34

1樓:

真的推崇嗎……感覺是尊重不為推崇。畢竟孔君畢生修行最高境界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有點愚(呃...sorry呃)。感覺「無可無不可」才為孔君推崇

2樓:電那勿

因為他們不自私啊,是脫離了低階趣味的純粹的人。

人治體質下,權力不受監督,只好寄希望美德了,搞「精英人治」。

除了人治還有其它體質?這是無君無父啊,其心可誅!

3樓:

我們的古人,有時候的確古怪。讓權,算比較好理解的,周朝先祖,泰伯與仲雍,也讓權給小弟季歷,吳國又有季札弟兄三個相互讓權,然後輪流掌權。

伯夷叔齊,真正古怪的,還是采薇首陽山。傅斯年和胡適,考證孔子原是殷人後代,得無他本就不太喜歡武王伐紂?為了「小人儒」轉成「君子儒」,進而要做「師儒」的一種大理想,孔孟好像非得把周武,說成「以至仁罰至不仁」,但周朝統治殷朝遺民,何嘗不讓他們痛苦,似乎他們的下層,只須周人因俗而治,而他們的上層失去不少治權,會更痛苦,而孔子恰是這樣乙個遺民中的貴族。

又要說周朝的王以仁義得天下,又不甘心殷朝就這樣服在週下,義士伯夷叔齊,不知是否編造,就該扣住周武王的馬頭,不叫他出兵,否則不食周粟?

4樓:離婚且帶娃55

從前有一家鄉霸家族,雖然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是鄉里的黑惡勢力,但也維持了村里的秩序,成為村里的一言堂。這個家族世世代代統治著這個村子。

一開始,風調雨順,村子裡日子倒也過得下去,歷任族長也擅長用巫術,村民也信服他們家的統治;但有一年天公不作美,糧食歉收,現任族長希冀繼續通過強權和巫術來維持統治,但是族長的親大伯親二伯和親小叔看出來了情況不對,大伯勸了族長一頓,被砍了頭上,二伯和小叔氣不過就跑到村口的山上躲起來了。

族長雖然做了很多法事,但是沒什麼用,村民也不買賬,但又害怕族長家族的家兵;但有一天村西的老姬頭忽然找來了好幾個幫手來族長門口算帳,幹起來了,族長家的兵丁因為族長不像樣子,不戰而降,老姬頭就把族長一家咔嚓掉了。

這時候老姬頭打聽到了族長二伯和小叔是好人,讓人上山請下來。請問,如果你是他大伯和他小叔,來請你的人把你家滅了,你會下山嗎?

這被殺的對於天下人來說是壞人,但對伯夷叔齊來說是他親侄子,啥都忘了也不可能忘了家。wen』ge檢舉揭發的醜惡撕裂了家的溫情,所以我們好像不能理解這份血緣之親了,所以有人提這種問題也稀疏平常了。

逢孔必槓請繞路,我怕了

5樓:胸藏利劍李林甫

讓是儒家至德的表現。上到讓國,下到讓梨。

以天下,以國家相讓,體現的是不以天下為私產,而以天下為公的精神。

司馬遷《史記》世家第一篇是《吳太伯世家》,原因就在於,吳太伯以天下讓給仲雍,仲雍讓給季歷,最後傳給文王,開周八百年。造福於民,無以稱焉。太伯之所以讓,是因為他知道他爹想傳位給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周文王。

太伯這一讓,從家庭來說是孝悌的實現,從國家來說是打造了乙個偉大的國家,從社會來說,是做了乙個榜樣。這是心懷至公的結果,所以是至德。

回到伯夷、叔齊,孤竹國的故事具體已經不可考了。但就猜測來看,應該和吳太伯差不多。至於讓國,會不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這就要明白儒家的一種表達方法。舉個例子: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

父子相隱,違背了法律,為什麼還說直在其中矣?因為父子相隱,體現的是孝悌的美德。讚賞的也是這一美德。

然而,讚賞父子相隱的孝悌美德,並不等於就認為法律可以被違背。好比說,讚賞李逵天真爛漫,並不等於讚賞李逵濫殺無辜。這其實是辯證的看待,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伯夷叔齊的相讓也是如此,為的是讚賞其中天下為公以及孝悌的精神。

多說一句,我個人認為,近代以前,中中國人的精氣神和格局,是越靠近近代越墮落的。比如,春秋戰國的時候,儒家推崇三代相讓。漢朝的時候,還有儒生上書漢文帝,讓他讓賢。

漢文帝接了這樣的上書也就是默然而已,並沒有殺人全家。然後越到後期,天下為私產的觀念卻越來越重了。所以,讓為什麼是至德呢?

6樓:徐曉軼

好問題啊。

夫子曰:擇善固執。

魯是周公的封國,夫子一向以周公為先師,何況商紂無道,武王伐紂是拯救民眾於水火、是恢復穩定的政治秩序,所以在夫子來看,周代商是順天應命。

那麼就伯夷叔齊來看,夫子的擇善固執就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義了:

1、所擇之善合於天命,自然當固執

2、所擇之善不合於天命,那就是己命和歷史大趨勢不合,而且也不合於天賦使命:

中國古人對命的觀點是什麼?

這種情況下夫子還是給伯夷叔齊點了贊,這就把擇善固執上公升為儒學的根本!儒學也由此而成為乙個超越之學,所求超越了個人利益,儒學的學也就不再是利祿之學,而是學做好人、學做君子了!

也就是說,君子當擇善固執。

我此前反覆說過,擇善固執,包括兩步,首先是通過學習反省,認識到自己的命,也就是自己在當下該如何據義行仁;其次就是固執,就是想清楚了,那就去做:做自己該做的事,平靜從容,不動搖、不退縮。

在伯夷叔齊事中,夫子更看重固執,即便他認為伯夷叔齊錯了,但擇善固執的態度是應該的。我之前談到擇善固執時曾說先擇而後固執,但仔細想想也不矛盾,兩者合起來就是理性的堅持:

如果所擇之善合於天賦使命但不合於時代大趨勢,那就是夫子的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如果所擇之善既不合於天賦使命也不合於時代大趨勢,那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慄。

我們都是人,不是神,我們不可能什麼情況下都能清楚自己所擇之善就不合於天賦使命,所以我才會反覆引夫子的: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保持反省、保持謙遜、保持警惕,不鬆懈。

如果反省後還是認為自己該做,那就固執好了。

一直有個疑問疑惑?

水牛 你是不是問,為什麼供電都是三相的,而不是兩相的?這主要是交流電動機的需求引起的。如果是對稱的三相供電,成120度空間角度排列的三相線圈會形成乙個恆定的圓形旋轉磁場,從而發明出了執行穩定 結構簡單可靠 成本低廉的三相非同步電動機。但是兩相供電呢?如果要對稱,只能一相和另一相完全反相 相間差180...

我一直很疑惑乙個問題,裝修擾民,為何不直接按罰款處置?

抱緊我的小肥肉 第一是歷史遺留問題,早些年公知遍地,民警在群眾心中的形象不太好。而且早年內部確實有害群之馬,這些年對於民警執法更加嚴格。現在一般出警兩個人,還佩戴記錄儀記錄情況。第二就是 裝修確實促進經濟發展了,提供就業了。要是罰了,大家雖然都規範了,一些小裝修隊可能因為做不到安靜裝修會被大裝修公司...

我一直很疑惑,在年少時期,是要儲備大量的知識,還是訓練一種思維模式和精神素養?

腰子煎半面 說實在的,不管做什麼事咱都講究 有用 年少時儲備大量知識還是為了以後能用上,要麼是專業技能,要麼是興趣使然。僅憑儲備的知識本身我並不覺得能獲得思維模式的改變或提高精神素養什麼的,讀死書這句話影響咱們很久了不是嗎,知識積累多了就要思考,要實踐,沒聽說過僅僅是看幾十年書就能成個什麼什麼家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