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電影與原著哪個更好?

時間 2021-05-06 05:42:34

1樓:好先生

首先第一點,電影相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算是一流,但在真正的經典科幻面前還是太小家子氣。第二,原著是大劉的早期作品,比較粗糙,但在對宇宙尺度的理解與想象,還有那種對人類反覆無常,好了傷疤忘了痛的無情批判已經初見雛形,在這方面我贊同高曉松。最後,現在的中國電影大都是爽片,看的時候很嗨,但經不起細想。

像哈利波特裡面的關於愛與正義與友情,指環王的巨集大,阿凡達的對人類無限開發的貪婪本性,都值得學習。像卡梅隆就是我最喜歡的電影導演,彼得傑克遜也不差。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樓:後工業的詩與歌

原著充斥著劉慈欣式「冷靜、甚至冷酷」的思維模式,以及大劉慣常的大世界觀架構。

電影雖然有或多或少、或真或假的「集體主義」敘事,但總體來說仍是好萊塢工業模式下,「人情味」實足的作品。以及受制於電影表現形式限制的「小而微」故事背景。

難以比較,但至少我個人更傾心前者。

3樓:郭子軒

我覺得看過原著的肯定會說原著好,畢竟情節會更豐滿,沒有時間限制,而且老子辛辛苦苦看了這麼久,憑什麼你花乙個半小時就比我的好

4樓:lll

原著與電影差別太大。

很明顯,電影中的人類保留了更多的情感,而在原著中人類已經變得十分理性了。原著中有很多這樣的情節體現了這一點,比如男主的爸爸去找黎星而媽媽卻無動於衷(主人公也是無動於衷的)、在得知地下城即將毀滅時,居民秩序井然地按照年齡排隊避難而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件(並且在避難過程中男主媽媽犧牲但男主並沒有過度悲傷)。

就我個人看來,在大劉的眼中,任何個人的情感在科學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明越來越高階,人類應該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理性。(程心算是個反例,所以他成了死神)

而在電影中,人類依舊是現在的人類,並沒有變得更加理性,如果是原著中的人類,不會發生拿空間站當火柴的事,也不會有父子二人之間如此感人的羈絆。

所以,《流浪地球》更像是用大劉的世界,書寫的另乙個故事。

5樓:劉雪夜

《流浪地球》超出預期,大劉可不止有三體,幾個短篇的點子就扛起了這部電影。

整體設定來自《流浪地球》但是劇情不是

空間站劇情來自《全頻段阻塞》萬年風雪號。

星球遭遇洛希極限來自《人與吞噬者》吞噬者行星。

另外地球上人類共同努力來自最高領導指示人類命運共同體。

爆行星應該是新點子,非常棒!

劉慈欣的暗黑宇宙觀會讓一些民主粉不適。但是也還原了精髓。

電影能讓不關注科幻的人,也感受到科幻的魅力!很棒!

如何看待電影《流浪地球》?

D丶Monster 對比美國口碑最好的前20部科幻的話,能給6分,特效5分,演技3分,點子9分,劇情6分。所以不帶有色眼鏡看來可以上浮1分多點,出於吹捧民族榮譽感可以上浮2分多點,所以最合理的打分是7到8分。也就和豆瓣降臨湮滅乙個級別的 這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不是戰狼三,吳京不是男一!除了韓多多最後的...

電影《流浪地球》有哪些 bug?

天災來臨,難道有人會帶著房子逃跑嗎?太陽氦閃,居然帶著地球逃跑?雖然相比較好萊塢的飛船派,顯得很特別,但我個人覺得是很幼稚的邏輯。劇情解釋說 只有像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態系統才能支撐人類到達下乙個落腳點,這純屬扯淡。地球與太陽 太陽系其他行星 月球等的引力失衡,地球的重力加速度還是9.80 m s2嗎?...

如何看待電影《流浪地球》開拍?

李智軍 龔老師,看了預告片,感覺地球發動機小了點.噴流沒體現向上無限高,左右無限延伸的感覺,基座也沒有一座山的感覺 也許是遠鏡頭的原因? 夏之樹 我當然是滿懷希望,滿懷憧憬,且一定回去電影院支援它。不止是劉慈欣的作品,我也希望更多科幻作家的作品能被搬上大熒幕。如王晉康,何夕,韓松,等等。當然我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