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不算《大明王朝1566》的乙個劇情漏洞?

時間 2021-05-13 05:58:14

1樓:big pony

寫信也沒用,鄭泌昌都分析清楚了。

告訴了嚴世蕃,嚴世蕃只能回信說高瀚文幹的事不是我授意的,你們搞定他,然後該怎麼幹還怎麼幹。

為什麼嚴世蕃不能下令幹點什麼呢,因為高來之前嚴黨把他的以改兼賑誇的不行了,沒法直接打臉說他這法兒又不行,換人。現在高瀚文就是解釋了一下怎麼改怎麼賑,也沒賑災不力,你拿什麼罪名撤他呢,高瀚文在浙江官職一直沒事,就是讓芸娘的事兒給整崩潰了,直到查抄沈一石才弄了個查抄不利抓了他。嚴世蕃遠在北京,後悔也只能回信讓鄭何想點陰招,整個罪名拿了他。

但是鄭何沒寫信也這麼幹了。

總的來說,就是鄭何(主要是鄭)想清楚了,寫不寫信,都得這麼幹,乾脆別費勁了,省點時間抓緊幹吧

2樓:失去了柯內貝拉

這種問題是不可能直接問領導的,你接手領導給的乙個專案,第二天問他,這個你是真想成還是為了整我呢?那一定會死的很慘。劇中鄭必昌也分析了,上面又想讓他們出血做剜肉補瘡的活,還得找個郎中在旁邊看著,面子上還得光鮮。

所以說小閣老的期望是改稻為桑最好在郎中(高翰文)的監視下成功,當然如果失敗了,浙江地方一定會當替罪羊。

3樓:熊吉同學

小閣老認為高翰文乙個小小知府,不是鄭何二人的對手,讓高翰文去背鍋的,田還是賤賣,出不出反民沒關係

鄭何二人想著是不能出反民,還要搞成改稻為桑,否則就是他倆背鍋,他們知道這兩件事不能同時發生,所以只能放開手幹了,乾成改稻為桑,反民不得不出。

這確實是資訊不對等造成的誤解,但是其實鄭何的行動是跟小閣老設想的一致的,這時候鄭何他們就算問小閣老,也白問,因為他們知道小閣老必須搞成改稻為桑,而派了個高翰文已是事實,只能放開手去幹,去坑害高翰文,到這裡都不算是昏招。

可惜他們還要同時對付裕王的人,而且碰到了海瑞這樣的人物,才漏出昏招

4樓:王二毛

徐階兩個時辰前在封閉的內閣值房說的話,兩個時辰後就傳到了嚴嵩耳朵裡。這麼敏感的事情寫信問嚴世蕃,鄭何府上幹髒事的總管都是胡的眼線,我估計信還在驛站內容就朝野皆知了,你猜小閣佬會不會活剮了他們,清流會不會反制

5樓:linhe2100

此時派高瀚文去應該做好了兩種準備,乙個是改稻為桑推進下去,嚴黨渡過這個難關,嚴黨皆大歡喜。乙個是改稻為桑失敗,推出高瀚文當替罪羊,順便賣了何鄭二人,及時止損,維持皇帝對嚴黨的支援。嚴黨上層已經做好棄卒的準備,就算是鄭何二人書信詢問,嚴世藩也不會給予明確的答案。

6樓:路汀

這個問題很好,說明題主看電視看得很認真。因為胡宗憲在驛站見過高翰文之後,的確是改稻為桑政策的轉折點。若不是四品欽使高翰文據理力爭,憑海瑞和王用汲,估計省級會議都不一定會讓他們列席。

第一次會議,高翰文丟擲與鄭何完全不同的觀點。假如鄭何兩人的確如題主所說,立馬寫信去請教小閣老。小閣老拿到信之後又能怎麼辦?

第一,撤高翰文的職。沒理由啊,首先高翰文沒犯大的錯誤,撤職不符合情理;其次,你這剛任命人家就撤職,不怕清流那幫人抓著你的小辮子?

第二,寫信給高翰文或者鄭何二人,對高翰文曉以利弊。雖然小閣老寫信給鄭何讓他們毀堤淹田,但寫信給高翰文,這招非常凶險。首先,高翰文並不是嚴黨的心腹,他還沒有完成同組織的擁抱,嚴世蕃這樣露底牌反而有可能把高翰文快速推到清流那邊;其次,即便高翰文感激小閣老的知遇之恩,但十石一畝賤買災民的田,這個理估計小閣老自己也圓不過來,自然難以說服這個理學自居的後生。

說到底,嚴世蕃會任命高翰文看重的就是他的名聲,唯有這樣才能讓嘉靖放心,讓清流無可置喙。而小閣老也希望高翰文能自己慢慢領悟做事的艱難,最後完成同嚴黨的擁抱,成為他的心腹。

嚴世蕃:翰林院那種清苦畢竟難捱,儲才養望本就是為了施展,他們這種人,火裡水裡若是真能掙出來,便不枉此生。再說,這一次讓他去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倘若引起民變,這面對朝野,也算有個遮擋。

讓別人去給你賣命,還又指望拿人家去擋擋箭牌。也就是說,嚴世蕃這是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相反,胡宗憲跟高翰文的談話就是道義人心,結果自然高翰文倒戈了。

這裡也能看出小閣老的用人之道,跟他爹比起來,還差不少。

鄭何沒有寫信的另外乙個原因是:高翰文作為欽使來到浙江,本身就代表了朝廷的旨意。這個時候你再上疏表示反對,哪怕只給小閣老看到,這麼做是不是顯得太愚笨了呢?

要是領導什麼話都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還要這些下屬動什麼腦子,找一幫能幹事的不就行了嗎?

嚴世蕃派高翰文去也並沒有什麼問題,對上對下都有交代。畢竟這事辦不好就是要掉腦袋的,羅龍文鄢懋卿這些親信看得清楚,一定不會去。真要辦砸了,嚴世蕃也可以兩手一攤,扔掉這顆棋子即可。

關鍵就在於他低估了十石一畝賤買災田會引來多大的抵制性,這樣做不但給了清流們把柄,還徹底把胡宗憲這個中間派推倒了對立面。

嚴嵩說:改稻為桑還是要交給汝貞去辦。這話是對的。

除了胡部堂,沒有第二個人有能力協調好浙江官場諸多利益,而且還能在御前替浙江說話。鄭何不行,後面來的趙貞吉也不行。他們都只是忠心地執行上級的指示,沒有自己的想法。

只有海瑞和胡宗憲在深入理解民情後敢於抗上,敢為百姓多掙乙份。多考慮百姓的利益,這樣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考慮到浙江同京城的書信往來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改稻為桑這種緊急政策拖這麼久,成功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鄭何沒這個膽子去拖。

鄭泌昌猜得並沒有錯:派高翰文來本身就是小閣老的一種妥協。鄭何後續的操作,給高翰文設局,栽贓海瑞,都是好棋。

設局高翰文不就成功了嘛,關鍵是栽贓海瑞的時候做事太著急,連「下午發生通倭,晚上案情就送到省裡」這種基本錯誤都犯了。

再強調一遍:鄭何二人並沒有昏招頻出,兩人都是合格的政客,關鍵是碰到海瑞這個系統bug了。

毀堤淹田之後必然要改稻為桑,沒有政策執行到位之後的油水好處,毀堤淹田這種事肯定瞞不住,那首當其衝的就是鄭何二人,就算是為了自保,他們也要執行改稻為桑。所以寫不寫信問嚴世蕃又有什麼必要呢?

如果胡宗憲沒有遇到高翰文,鄭泌昌改稻為桑的方法可能實現嗎?

為什麼我特別喜歡趙貞吉?

大明王朝1566裡楊金水為什麼要裝瘋?

為什麼嘉靖皇帝在倒嚴後,不用胡宗憲了?

楊金水非瘋不可嗎?不能想辦法殺了海瑞嗎?

如何比較《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

為什麼很多觀眾反感《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大明王朝1566》中,嚴黨最後關頭怎麼會那麼傻只分給皇帝一百萬,犯這麼低階的錯誤?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要怎樣做,才能不死?

大明王朝1566中陳洪如何才能活命?

7樓:胸藏利劍李林甫

鄭何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他們這根本沒有改不改的問題。

毀堤淹田都搞出來了,你還想改不改的問題?腦袋怎麼長的?怕嚴黨的刀不快還是清流的刀不快還是嘉靖的刀不快?

總之對鄭何來講,只有改下去才有可能活,還可以撈錢。

改不成的話,這兩人必死無疑。

俢河腐敗,砍個知府、知縣和監管就夠了。但是毀堤淹田的話,怎麼的也得砍個巡撫玩玩。

8樓:噬嗑

鄭何二人已經出任封疆,不是剛外放的實習生小進士了。要有基本的任事能力。一點小事就來回請示,你在嚴黨這個系統內部以後也不好混。

要相信(嚴)黨,相信閣老,相信組織。沒有進一步指示,那就按既定方針去幹就是了,鄭何也是這個幹的。高翰文不配合,他們(主要是鄭必昌)也能分析出上頭出了問題,但他們還是使盡手段去搞得高翰文不得不配合。

就是為了方便繼續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

但bug是通倭,或者說是機械降神。鄭何所有做的事,都能扯到嚴閣老和宮裡。而通倭不是,如果沒有栽贓通倭的事,在嘉靖不願意興起大獄的前提下,是處決不了他們。

雖然通倭也能引出齊大柱的事,但這個情節安排的過於突兀,是為結果而安排的支線。這個安排我覺得不太流暢。

9樓:牧牧

題主你搞錯了,高翰文最後跟嚴黨對著幹根本不是因為胡宗憲去截胡,胡宗憲去不去截胡,高翰文都會這麼做,而嚴世蕃他們也知道高翰文會這麼做,只是他們沒有估計到高翰文會做的這麼絕。

首先胡宗憲根本不是為了去說服高翰文去為了百姓爭,胡宗憲只是去探底。如果高翰文會為了百姓爭,那胡宗憲就是給高翰文透個底,浙江的水很深,讓他提防;如果高翰文不會為了百姓爭,那麼胡宗憲肯定會準備後招,因為胡宗憲的原則是浙江不能亂,既然浙江不能亂,那杭州知府一定不能跟鄭泌昌何茂才穿一條褲子。如果高翰文表現出了這種念頭,胡宗憲肯定會讓譚倫帶著總督府的兵隨時援助海剛峰。

還有一點就是時間差,高翰文到浙江的時候,巡撫衙門的救濟糧只有三天了,三天的時間是不夠鄭泌昌何茂才去問的,那麼三天後如果這事拖著,要麼餓死民要麼賑災糧已經發出去,前者民會造反,後者民更不會賣田,這時候只能是鄭泌昌何茂才在三天到期前自己拿主意。

10樓:呼叫爆爆兵

改稻為桑和西洋的30萬匹絲綢基本上乙個事,楊公公說了,上面定了,10萬匹讓江蘇老胡辦,剩下的20萬匹交給沈一石。暗示嚴黨和司禮監的交易,改稻為桑由背靠司禮監的絲綢商人大戶(老胡、老沈)兼併土地,其實是嚴黨把大部分油水讓給了司禮監,換取司禮監的配合。

毀堤淹田應該是國策到浙江後幾個月才改了不到兩成,隔壁江蘇沒毀堤淹田,老鬍改好成麼?應該是改成了,趙中丞說了浙江有的是糧,就是不能給浙江,不然沒完成國策他也調任不了。

就是因為沒有糧,怎麼改上面已經定了,嚴黨管不了沈一石,也就是江南製造局不肯用市價買田,所以拖了幾個月才改不到兩成,加之嚴黨也想貪一貪,這才想出了毀堤淹田的事。鄭中丞分析的「宮裡、朝里那些人要不要分錢?」,還說「沈一石也不願拿出那麼多糧來買田」。

沈一石有什麼膽量討價還價,還不是背後的江南製造局……前後的劇情也交代了,即便30、50石一畝也是賺的,只不過當年有可能虧一些,到了後年「都成了成年桑樹了,可不止30萬畝。

所以嚴黨的昏招並不是折騰出毀堤淹田等一系列的大案,而是內部不統一,作為領袖的小閣老一股子霸氣和傲氣,那麼大的事瞞著胡宗憲,摸不清胡宗憲小娘子的脾氣和文人的傲骨,後來鬧出岔子胡分了洪,又不解決內部分歧,越走越窄。還有改稻為桑開始並不是死棋,是司禮監和清流合夥「背後使壞」,加之嚴黨決策失誤才走成了死棋。所以鄭何最後那些行事不是漏洞,是被司禮監、清流和自己的失誤逼到了那一步。

司禮監和清流合夥不給調糧,毀了他們的前幾個月,開局留給嚴黨的空間就不多,改,只能用司禮監的沈一石低價買田,嚴黨沒什麼操作空間了。

《大明王朝1566》裡的經典詩詞?

清風冷月 自己整理認為比較好的,分享給大家。1.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2.做官要三思,思危 思退 思變。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查查,其民缺缺,人執迷也,其日故久 4.吾有三德 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5.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6.孟子曰 ...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的呂芳?

道韻 中庸大神 為官三思 思危 思退 思變 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 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 思退 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 思變 無為而治 兒子乙個比乙個忠心,老祖宗就是他們的火,融化了這些兒子,幫兒子們築智築計築心卻不用權利...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 1566》中的沈一石?

李德寶 他就是乙隻母雞,從小好飼料喂著,長大了每天要他生雞蛋,大家相安無事,後來,雞蛋生不出來了,殺掉賣錢,他自己又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啊。 適得其中 楊金水說他說的很對,這個人面帶權謀,心肝腸子可都是軟的,否則他也不會自己花錢賣糧賑災,連海瑞都說他本不該死。他早就知道自己死路一條,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