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非正式會談》第五季第四期中提出的「社會時鐘」?

時間 2021-05-13 03:07:06

1樓:老邪

多數人遵循社會時鐘去違心地湊熱鬧,是卡著人生節點完成同類任務獲得認同感。所謂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一直使我恐懼,我接受自己的平庸,但懼怕毫無意義的消耗。如果有一天,我開始大言不慚地詆毀那些孤獨的靈魂,我開始從別人身上尋找生存的動力,那我就是乙個純粹的動物了。

2樓:

我都不好意思說,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媽還叫我別談戀愛,大學一畢業,我媽不僅暗示我有男朋友要先跟對方發生關係或者同居,甚至還教我未婚先孕,因為她天真的覺得只要我被睡了,對方就一定娶我,我呸!

3樓:晶晶

那這樣看來,我明顯沒有按著這個時鐘生活,上學的時候沒好好上學,該談戀愛的時候也沒談,該結婚的年紀也沒結,每天自己瞎開心!!這裡非常感謝父母,真的,讓父母多出去轉轉,看看外面的世界,真的會改變他們的觀念,30歲以前父母很著急我的婚姻,後來到處走,到國外待了幾個月後回來再也不催我了,認為我自己開心就好,像現在這樣能說出去玩就玩,能有時間照顧父母,自己掙的錢夠花,真的很幸福

4樓:叄七

我初中十三歲在商場試穿衣服的時候,挑了一件自己喜歡的外套給我媽看。

我媽搖頭,「不行,太成熟了。」

我不信,硬是要試穿。最後,站在鏡子前,還是把它脫了。

確實太成熟了,不太適合。但我想,等長大了,就合適了,所以還是買了下來。

等我成年了,那件對十三歲我來說,太過成熟的衣服,已經可以穿了,可是穿在身上卻依舊不太合適。

我那時才知道,原來,不是因為我不夠成熟,而是因為它本來就不適合我。

有些事情不適合你,就是不適合你,跟年齡無關。

社會時鐘,說通俗點就是年齡任務化。

當年齡被任務化,它就會成為我們的桎梏,雖然替我們遮蔽了隱患,但也約束了我們的無限可能。

年齡,歸根究底也就是簡單的刻度罷了。

它只是在某個時間點提醒你該注意了,但自己本身沒必要太過惶恐不安的,覺得被它逼迫了。

接受年齡善意的提醒,順從自己的內心,去做選擇。

選擇你覺得適合你的,選擇你可以義無反顧,並且毫無悔恨的那個。

5樓:

這個節目我從第一季開始追起的,真的贊,算是我高中的快樂源泉。

社會時鐘大部分人擺脫不了。

我的想發也從不結婚,變成了考慮結婚(都二十了都,不能再覺得自己小了)也許是因為遇到了喜歡的人吧,把他都劃近了我的未來計畫裡。

來幾張美照鎮樓

6樓:豆豆騏

記得節目裡的一句話「我們最終會成為我們討厭的人」,我們對父母的種種不滿,最後會重新施加在自己的下一代,覺得我不這樣對他是對他的不負責。

然而這就是真實的我們。

7樓:

說乙個我認識的人,大學是在國外讀的,之後就直接就在國外工作,三四十歲了一直沒結婚,好像也不準備結婚,現在已經訂好了養老院。感覺這種人生好自由啊,牽扯的東西好少。

8樓:羊的圈

規範化timeline,即社會和人文生態自然天成決策出來的包括了社會責任和人生體驗於看似周全的執行進度表。是否遵守是一回事,是否delay或者提前又是一回事。但是有沒有又是一回事。

9樓:你最珍貴

對社會時鐘改變最大的,好像並不是我們追逐自由的本性,而是社會對我們的逼迫。

壓迫著我們,還批判著我們,如果有人反抗,便會說這個人,無可救藥。

而更慘的,還是我們的奴性,聽著社會時鐘的話,對那個反抗的人無情的嘲笑。

10樓:星晴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在和社會時鐘在做抗爭了,只不過有些人失敗了,有些人直接屈服了,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信念堅持著。逐步的對時間節點作著修改,變得更寬容,讓我們的後代受到的代價更小。

11樓:優選乳酪

有些時候,社會時鐘的背後是科學道理的.

我媽逼我結婚,因為我爸他倆快退休了,之前隨了那麼多份子錢,得在退休之前拿回來.

希望我結婚了就趕緊要孩子,因為請保姆太貴,再晚點,老人就帶不動孩子了.

我也討厭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是我沒背景沒本事.

於是我一路妥協,終於發現,對於小老百姓,日子就是得過且過,別想太多.

12樓:lie

社會時鐘,其實也就是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乙個生活方式。

而且陳老師說的也沒錯,我們的行為正在改變著這個方式,逐步讓人對它們變得寬容。每個節點都有每個節點的作用。

看看以前,都是20上下結婚生孩子,我們現在結婚越來越遲。

也都是乙個個的進步啊。

13樓:秋風掃落葉

所以說,社會時鐘這個東西,每個國家都有。

只不過,每個國家的社會時鐘有所不同而已。

你羨慕我,我卻羨慕著你。

做好自己,自己的內心豐富充盈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社會時鐘所浸淫,完完全全變成它的奴隸。

14樓:我是乙隻羊

每個時代節點都會對社會時鐘造成一定的影響,現在的狀態,雖然部分人是被逼迫反抗時間節點,但還有部分人是以自我的內心去反抗,不管什麼原因,最終的結果都是通向好的方面,都是社會進步的乙個反映。

15樓:涵涵涵涵涵

社會時鐘的寬容度真的是越來越大了,最明顯的就是80、90、00後對待生活,對待事情的態度,越來與不同,簡直就是10年乙個大變樣。

16樓:不是仙子的仙女

我們所討厭的那些人,那些事,最終卻體現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變成了那個討厭的自己,做著自己討厭的事情,卻無法改正,變成了自己孩子討厭的人,周而復始。

17樓:大小皮豬

所以說,每個國家,都有各自悲哀的方面。

我們從小到大被逼迫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小時候要學興趣,比其他人優秀。

長大後要途徑中考高考,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管。

不准早戀,不准沉迷於遊戲不准這不准那。

上了大學,又要開始為工作所發愁。

工作後,那些禁止你早戀的人開始催婚。

催婚後又被催娃,然後反反覆覆反反覆覆。最終我們還是變成了我們不喜歡的那個人。

18樓:鳳尾蝦

估計這個問題能引起各位年輕人的共鳴。

社會時鐘這個東西雖然體現在人的方方面面,但是沒有人給它統籌歸納出乙個名詞來,這麼一來,估計所有人都開始想吐槽身邊的奇葩親戚了吧。

19樓:空城

社會時鐘,通俗了講,也就是用我們當地的話來講,就是,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事情,

就比如,

我說我不想結婚,不想找物件,

我媽就跟我說,

這個年紀就是找物件結婚的時候,

你這就是胡說呢,

你這個時候不找物件你還想做什麼。

20樓:喵了個咪

是啊,做了一種挑戰時鐘的存在,就要承擔相應的壓力。

但往往很少人能承擔的起這種壓力,承擔到一半的時候,最終還是選擇了順從。

21樓:羅茡逸啊

那些說沒有看到或者看不到社會時鐘的人們,請移步第四期(下)16.32分那裡,陳銘解釋了在社會學上的一種概念--社會時鐘。

形成的一種經驗,被社會所擠壓的往前走。

22樓:「已登出」

已經看到了下半部分的15分鐘了,為什麼我還沒有看到這個社會時鐘的點,是我忽略了它,已經過了了麼,還是說這個地方我還沒有看到。

現在已經沉淪在袁爸爸選女婿當中了,我的小貝啊,就這麼被選走了,果然,顏值就是正義哇。。。

23樓:袁阿琪呢

可能是不同的年紀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我覺得陳銘真的是有點旁觀者的態度說這個話了,雖然旁觀者清,但是這也太旁觀者了。不是很贊成,這段言論有點虛。有點官腔的感覺。

24樓:楊俊靜

其實陳銘老師的說法也是有漏洞的,這句話本身是沒問題,但是這麼說出來,換誰誰不生氣,尤其是這個社會對大齡剩女的惡意,再加上快節奏的生活,本身人的壓力就是很大的。突然說出來這麼一段對自己價值的否定,自然是不開心的啊,只不過摔門這個確實是不太成熟。

25樓:大大大西瓜

我覺得小貝的三觀真的是太正確了。

真的是對於家人來說有一次的妥協,就是之後生生世世的妥協,如果有一次的不妥協,就會遭到好多人的唾棄。

很多東西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做什麼做什麼就好。

26樓:懶小雙

還別說,我23歲的時候,就有親戚跟我說。

女生已過25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就是下滑線,就越來越不值錢了,你得趕緊找物件了。

27樓:淺洋

第四期還沒有看,不過舍友說超好看,尤其是講各國的美的時候,她居然跟我來了一句說,她去了古代英國一定會變成美麗的小可愛變成貴族小姐哎。

28樓:范氏之魂

追了幾期,對這期感觸最深,強烈建議高考生看看這期,節目中提到的「社會時鐘」,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但對於高考生來講,有句梗肯定是聽過的「高中緊,大學就松了」,這句話所對映出的,恰恰就是「社會時鐘」。

「社會時鐘」(social clock concept)作為一種文化決定論的觀點,最早是由紐加滕和黑捷斯塔德在2023年提出,他們認為不僅文化決定人應該如何行為,那些文化期望和認可的行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時間順序成為個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被其所處的文化劃分成若干階段,人們按照文化規定的時間表通過各個階段。生活必須按照預定程式中給定的速度進行。

好吧,概念有點拗口,用中國一句古話可以輔助理解,就是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這話歷經兩千年,依然發揮著它巨大的影響力。

老人們對於三十來歲還沒結婚的男人,最愛念叨的就是「三十而立」,彷彿你人生定了好多鬧鐘,到了「三十」這個節點的時候,biu一聲響,老婆孩子就該蹦出來,同時還有事業,即所謂的「成家立業」,不管你怎麼想,反而他們會這麼想,整個社會也約定俗成的這麼想,大家預設了在什麼時間就應該做什麼事,這樣去理解「社會時鐘」,雖然不夠嚴謹,但大致差不多。

在百科上,社會時鐘的概念裡還有一段,雖然有點難懂,但值得讀一遍:

「在兒童期、成年期、老年期,獎賞和機會的給予與剝奪,都取決於文化,由它根據人的年齡及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鐘來決定。由於社會鐘就個人而言並非總清清楚楚,因而常常會發生生活程序比社會鐘快(或慢)的情形。這類錯誤一旦發生,文化就會給予相應的懲罰。

成年人常不順從社會鐘的要求而面臨與文化規範的衝突。他們有時被告知還不夠取得某一特權所要求的年齡,有時可能又被告知已錯過了相應的年齡,困惑和衝突就在所難免。這一觀點過於強調文化對個體行為的主導性,忽視人本身的主動性。

」上面我加粗的那句話,大家是不是感觸特別深?

最典型的就是早戀,現在風氣開放了一點點,尤其在大城市,高中學生如果早戀了,只要不明目張膽的在學校手牽手,老師們通常會睜乙隻眼閉乙隻眼,但多半也會旁敲側擊下,意思大都是「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別耽誤了高考」之類,然後也不會忘了畫個大餅,「等上了大學就好了」,至於是什麼好了,顯然不言而喻。

所以,高考前一天,你談戀愛的,仍然會被社會認為是早戀,可是高考後過幾個月到了大學,戀愛就變成被認可和允許的行為,在校園裡不僅可以牽手,親嘴都沒問題。

以上就是「他們有時被告知還不夠取得戀愛所要求的年齡」,但有趣的是,如果你是乙個乖乖牌,到了大學只知道學習,一心讀書,等大學畢業後二十四五歲了,當時因為你早戀恨不得打斷你腿的父母,忽然開始關心起了你的戀愛生活。

尤其是女生,如果二十五六歲了還沒戀愛過,父母簡直要犯焦慮症,時不時還會忍不住向你傳授些戀愛秘技,什麼多約會吃飯啊,多出去參加活動認識朋友,有看得順眼的就談談看,不要太挑之類。

有點文化的還會搬出古希臘哲學大師,講講他經典的麥穗故事,簡而言之就是,別挑花眼啦,要不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該出手時就出手。

如果不幸過了三十還沒戀愛結婚,完蛋,父母這下要急的飯都吃不好了,這期《非正式會談》裡談到了「相親角」,這個在大城市裡,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圈子,像北京玉淵潭的相親角,簡直要成為旅遊聖地,看看那乙個個舉著牌子的大媽,恍惚間還以為走進了人肉市場。

所以,似乎我們的年齡,決定著我們要做的任何事。

節目中小哥講到印度的社會時鐘時,讓我印象深刻(話說小哥的口音挺有意思,這檔節目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不同國家人普通話的口音,各有各的味道)

在印度,社會時鐘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女孩早早就出嫁了,所以在女兒出嫁這個「時鐘」上,印度的父母明顯比中國的父母調前了一大截,到了點兒如果不嫁人,他們的父母會很焦慮,而且印度和中國習俗不同,要給女兒準備不少嫁妝,所以印度很多父母不喜歡女兒,女生地位也比較低……

扯遠了,把話說回來,其實我真心的希望,任何時候我們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出於「我想做這樣的事」,而不是「我也到了xx的年紀了,應該去做什麼事了」;是出於「我希望成為怎麼樣的人」,而不是「周圍的人期待我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每乙個人,都不是別人的從屬品,也沒有任何人從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每乙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們必須去踐行的事,別讓社會的時鐘,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不需要改變世界,也不需要改變社會,當每乙個人都改變了自己的時候,社會乃至世界,自然會因我們而改變。

如果乙個社會時鐘是不好的,不文明不科學的,我們沒必要遵守它,最後,就用節目中的這一幕作為結尾吧:

如何評價《非正式會談》第五季第四期 20190607 ,袁珊珊父親的到場和陳銘言論所引發的爭議?

消毒水 他這幾層都沒想到,摔門是一種對舊觀念和催婚這種侵略式做法的反擊,是社會把這種人淘汰掉的必然方式。從最理性的角度來說,你不喜歡某種行為,即使你感情上不想傷害做出這個行為的人,也應當對這種行為做出反擊,一是維持自己的活動空間和活動自由,二是為社會上持同樣觀點的人支撐起反擊的空間,何況這個例子裡的...

如何評價《非正式會談》第五季第五期?

你猜我猜不猜 期待了很久的第五季一開播,看到第一期提案內容就感覺這是要糊的節奏,不知道是不是間隔太久以至於做節目的水平下降了。新代表成明感覺並不適合這類節目,翻看此人的ins也是一言難盡。搞笑擔當明顯是垚組合,辯論上能打的還是貝貝和鐘逸倫,純靠顏值的話在這個節目又站不住,沒有乙個記憶點。彈幕裡有人說...

如何評價綜藝《非正式會談》第五季?

我看到要很多說第五季沒以前好看了巴拉巴拉,但我反而是這這一季從頭追到尾,以前也知道這個節目,但很少像這樣進度條都不拉且有始有終的追完的。還有,其實我很不希望有些觀眾仗著自己是老粉就對節目指手畫腳,真的,建議可以,但策劃,你不合適,也做不來。當然,專業人士就另說。希望非正繼續,大左陳銘楊迪超姐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