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是如何看待自殺的?

時間 2021-05-11 11:30:29

1樓:

自殺者迷。

迷於我執,淨相,貪嗔痴,掛礙恐怖顛倒夢想,諸如此類不可自拔。

自殺而求脫。然色身雖滅因果不滅,業力流轉,非真解脫。

2樓:「已登出」

金剛經說的聖者境界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但對我們世間人來說,我們輪迴造業,還是因為執著於有我,有人,有眾生的。而這個「我」,在夢幻泡影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子女,兄弟,朋友等等。

所以自殺相當於殺掉了別人的子女,別人的兄弟,別人的朋友。

3樓:我叫廢物弟

記得佛教有說過有條大龍為了不壓死蟲子, 所以不敢動, 結果後來死掉後, 生到善處去了.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看情況自殺吧. 如果是因為懶得工作等等, 而去自殺那也不好. 如果乙個人在大海浬流浪, 因為不想殺生, 所以選擇餓死, 那感覺是沒問題的吧.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4樓:

受緣愛,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欲愛,渴愛感官產生的感受。色愛,渴愛感官,渴愛身體。無色愛,渴愛沒有身體,自殺。

一、離殺生學處(pāātipātā veramaī sikkhāpada)

自殺也屬於殺生。殺生的方式既包括自己親手殺死人、教他人殺死人,也包括通過讚嘆或鼓勵,強迫,慫恿而使對方死亡或者自殺。

5樓:「已登出」

佛教的核心是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所謂苦集,就是渴愛。因此任何的苦必然會對應存在著渴愛,而渴愛的存在也必然會伴隨著苦的感受。

所以從四聖諦的思路看,死之所以是一種苦,是因為對存在的渴愛,導致了死亡之苦:你不想死,但你必須得死。

世尊旗幟鮮明的指出任何形式的存在都是苦的,所以佛教並不歌誦生命的偉大或者美好,而是認為滅盡一切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但是,佛教並不認同簡單的自殺就能夠解脫。只要還在無明的狀態,還有渴愛的存在,那麼死並不能一了百了,而是在死亡時會當下的形成未來世。所以一般意義上的自殺無非是從一種生命形式切換成了另一種生命形式而已,對解脫並沒有任何的幫助。

按照佛教的思路,解脫者需要遍知四聖諦來驅散無明,滅盡渴愛。對於無明已經無餘滅盡的阿羅漢而言,死亡後不再會形成任何形式的未來世,已經無餘涅槃,究竟解脫。所以如果阿羅漢並不想活到生命自然死亡的那天,選擇自殺,那佛教沒有一點反對意見。

只不過相對於未解脫者的自殺而言,我們一般不稱阿羅漢自殺為自殺,而是用「般涅槃」、「無餘涅槃」或者「入滅」來替代稱呼。

所以佛教這樣看待自殺:

如果你活著也不修行,那麼無論你自不自殺都沒意義,沒人管你

如果你試圖通過自殺來尋求解脫,那麼這不可能,勸你不要這麼幹

如果你已經成就了阿羅漢,選擇自殺沒毛病

6樓:秋沛

自殺是寄希望於通過主動死亡中止無法解決的困境、痛苦、煩惱的一種行為。

佛教認為由於緣起相續,死亡並不能中止煩惱痛苦,這種行為會對負面的身口意業進一步強化,成為進一步生起煩惱的緣起。

簡單的說,佛教認為自殺者通過死亡並不能達成自己的預期,乃至適得其反。

排除宗教色彩,從大部分人類的行為來看,規避死亡,是一種本能,人類的本能都是逐利避害的,由此判斷死亡是一種苦,是合理推斷。

7樓:Yaoli Yang

您怎麼看待衣服穿的好好的,非要在大街上撕個稀爛的行為?

生死如換衣,有什麼苦不苦的呢?苦的是,明明大冬天,可衣櫃裡只有一件短袖能穿,一百個不情願,確別無選擇,無法做主哦!

8樓:小學僧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聖嚴法師)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殺,那是有罪的。(見四分律調部之二及律攝卷二)

此所謂自殺,是指為了厭惡此一生命的存在,誤以為自殺之後,便可得到解脫而言。

因為佛教徒主張因果定律,若不證悟諸法實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脫生死,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乙個欠了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追討而將戶口從甲地遷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遲早一些債主仍會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對自殺,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然而,佛教不是鼓勵自私的宗教。如果為了救濟眾生,在必要時可以捨身,如果為了維護神聖的信仰,在必要時可以殉教;並且,乙個真正的菩薩道的實行者,應該是頭目身肉,無一不能施捨的,比如釋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薩階段時,曾經屢屢捨身,如法華經中說:「未有一微塵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便是最好的說明。

其實雜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羅漢自殺,佛陀倒是贊成的。

9樓:普波居士

搞了一輩子貪嗔痴,積下無數家財,臨了一蹬腿,一分錢也沒帶走,造下的惡業倒是一點不少的背了一身,帶著你墮入惡道。你說苦不苦啊?冤苦無處說啊。

佛教不允許自殺。自殺是惡業因緣,是苦。

10樓:天天晴朗

不要輕易自殺,自殺的人死後可能要下地獄。有個能回憶起前世的士兵講述他在戰場上被殺後因為之前在戰場上殺死過乙個人被感召去地獄看了一圈。被關在第十四層。

11樓:

遊戲玩一半突然自己斷電,要麼永遠不開機(阿飄無盡模式,困在斷電處附近),要麼開機繼續通關,要麼沒存進度條......重。來。

一。遍。模。

式。隨。機。......

還是打完這局巴。

佛教語境裡,老子不玩了make no sense,死亡並非終點,是另一種開始。

12樓:智定

自殺主要看自殺前的心境:

1. 絕大部分人並未完全解脫,還沒上路、或者修行在路上,自殺往往原因在於絕望、無力、內心仍然承擔著著這種這樣巨大的苦,錯以為死,可以從這些苦中解脫出來,這樣的自殺是不可取的,因為不僅仍然有苦,認知也是愚痴的;

2. 極少極少數的修行者,反覆檢驗苦已滅,或確保欲界苦已滅,身體有部分痛難以承受,但仍然不造成心中的苦,且明確知道色身非我,那這個身體存在已不能提供更多大修行意義,於是採取自殺,轉世為更能精進的生命體繼續、抑或是徹底不受後有;

綜上,由於前者發生的概率及人數在自殺人群是絕大部分的,甚至大到可以忽略不計後者,因此為了避免錯誤的自殺,提出了這條戒律是可取的,如果在很低很低的概率下發生乙個已經證果且需要自殺的修行者,則做個別特殊對待。

13樓:Hao Ma

印象中在家人不能說戒,否則就是違背佛制律儀。您這問題最好問受了出家戒的律師。

對於死是不是苦的問題。無明則生死皆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是八也是一。不識人間苦則今生與佛法無緣。

覺悟了然無苦,八苦同滅,所滅亦滅,剩下的據說就是寂滅常樂的涅槃。

14樓:

沒聽說佛家反對自殺,恕我孤陋寡聞。

死是苦,是因為你執著於生,恐懼死,每時每刻想起自己終將死亡都惴惴不安,死亡如同乙個魔咒時刻擾亂你的寧靜,因此死是苦。

15樓:槢千

是我們的心識投射出輪迴的景象。在究竟上,地獄也好天道也好,並無一絲一毫實存。自殺的人在死時,內心經歷的強烈的痛苦情緒將會導致其投生於地獄的果,但這並不是一種懲罰,更不是罪責,只是他的心識投射出了地獄的景象。

乙個比較經典的例子是,同樣是一碗水,為什麼放魚進去它會覺得是家,而我們覺得是飲料?

因果善惡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所有的壞事都基於某種惡劣的情緒,例如嗔恨嫉妒貪戀。。事情發生後並非完全結束,因為一切都會留存在心識之中,若無法完全認知心性,無法從這個如幻的世界中解脫出來,未來一旦遇到與之相應的所緣境,因為往昔的習氣之因,果就會產生。因此棄惡揚善並非是一種道德要求,其背後有著非常堅實的理性基礎。

在這個輪迴中,如果你不想要苦,那就盡量去創造快樂的因。而究竟的快樂,最終的自由,則超越了苦與樂。。

所以,不要自殺!那根本於事無補。

懂得不多,只是略答一二。如想更近一步理解,請閱讀唯識與中觀的著作。

佛法其實是非常理性和科學的。而我們所謂的科學精神,很多時候倒更像是一種拜科學教。

16樓:性感老山豬

佛教不止認為死了是一種痛苦,同時也認為本身活著也是一種痛苦。因為在你沒有覺悟之前,生和死只不過是乙個無窮無盡的死迴圈罷了。也就是說佛教認為即使你死了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所以佛教不主張自殺。

佛家如何看待西方哲學?

張視 佛教對於西方哲學往往先定下乙個基調 西方的思想再高,也高不過佛教。然後,在有色眼鏡之下,主要就是集中在批判了。於是會形成一種奇怪現象,凡是不衝突的部分就斷章取義,說是如何證明了佛教理論多高明,凡是衝突的部分,毫無疑問的集中批評,說其思想如何低下。總的來說,佛教基本上沒有可能去客觀總結西方哲學。...

佛陀如何看待自殺?

燕兒在林梢 人身就像一部精密電器,得學會正確使用它,所謂身口意的使用。使用不當,不然就會出現故障,而出現了故障就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修理它,而不是砸了它,否則陷入惡性迴圈,下一次還是不懂。 護法居士 佛在毗舍離。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不淨觀得大果利。時諸比丘即皆修習。深入厭惡恥愧此身。譬如少年好憙淨潔澡浴...

如何看待自殺這種行為?錯的到底是誰?

個人覺得自殺是非常傻的行為。你想啊,你都想死了,對不對?是誰逼迫你讓你尋死的,你乾脆拉他墊背啊!反正你都不活了,乾脆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最好是拉仇人全家和你陪葬,多刺激啊對不對?補充 年齡大了可以考慮有仇報仇,監獄包吃住醫療養老,如果是死罪的話是注射死刑,正好可以安樂死了。另外,75歲以上一般不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