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在乙個缺席的父親,嚴厲的母親的環境中,會有什麼影響呢?

時間 2021-06-02 04:28:36

1樓:新東方家庭教育

特別想強調孩子在0到3歲組的父親參與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文化裡面,我們常常會把父親參與當做是孩子長大以後的事。特別是在學習期間,父親應該更多地參與,現在這好像已經成為了社會比較普遍的認識。

但是我們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我們倡導孩子在0到3歲的時候,父親就參與進來。因為父職的活動在很大意義上不僅是支援孩子的,更主要的是支援母親的。傳統觀念認為,孩子在0到3歲主要是哺育問題,那主要責任人應該是媽媽。

研究表明,父親的參與可以使媽媽的身心得到很大的安慰,讓他們感覺到是雙方共同在養育孩子。另外,從父愛的角度來講,父愛的產生也不是乙個天然的過程,它需要不斷的互動。而0到3歲的主要的互動,是很多的親密的交流,比如給寶寶洗澡。

那麼在這個過程裡面,父親才能夠體驗到親子的快樂。所以,我們期待著在中國我們也看到這樣一幅圖景——父親下班的時候,我們的孩子能夠快樂地到門口去迎接。而不是像我們可能常常會看到的情形,父親跟這個孩子沒有關係一樣的。

研究表明,父母共同參與的撫育是最好的撫育。當然我們也發現父親參與0到3歲這個階段時,會有很多阻礙性的因素。這些阻礙性的因素大概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來自於父親本身的認知。他們常常會認為這個階段是媽媽的責任,他們可以不參與的,或者養育本身就是媽媽的責任,這需要乙個觀念的改變。

第二,可能來自於祖母,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這個孩子的奶奶。在孩子0到3歲時,父親參與的過程裡面,常常奶奶會把父親推開,他們會認為這不是乙個男人該做的事情,比如給孩子洗澡,陪伴孩子遊樂,他們會認為這應該是女人的事情,所以會把自己的兒子推開,不讓他參與。所以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需要年輕一代的父親給自己的母親乙個很好的說明,強調參與是爸爸的權利,同時也是父親享受父愛的非常重要的過程。

第三,是來自於孩子的媽媽。把孩子交給父親,孩子的媽媽在心理上會有某種不安全感,他們會認為父親粗手粗腳的,會傷害到孩子。所以我們會發現,當父親跟孩子出現某種小的衝突的時候,或者孩子跟父親在一起出現了乙個哭鬧的時候,媽媽會衝過來把爸爸罵一頓,以至於這個父親由此更加的不參與其中。

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母親第一要學會放鬆。如果媽媽實在放鬆不了,甚至可以讓自己外出休息一下,把孩子交給父親,讓孩子跟父親在一起有乙個愉快的空間。因為父親和母親教養的方式不同,對於孩子而言,對於它的全面成長以及心理上建立安全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2樓:許標-心理諮詢師

心理分析是一種概率基礎上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如果存在缺席父親,嚴厲母親,10個人中,6個人可能會出現性格缺陷,最終犯罪,便形成一種心理解釋:乙個殘酷犯罪的人,可能成長在缺席父親,嚴厲母親的環境中。但不能說,乙個成長在缺席父親,嚴厲母親環境中的人,一定有性格缺陷,一定會犯罪,這是充分不必要關係!

畢竟10個人中還有4個人沒有成為性格缺陷,殘酷犯罪。所有的心理分析,心理學解釋,都不存在百分之百適用於所有的人,都只是一種參考,心理學學得越深,心理分析運用得越好的人,像神探李昌鎬,其實對人心的複雜性越懷有敬畏,不敢說自己的分析就一定對!祝好!

成長在乙個沒有家暴的家庭是怎樣的?

巴小樹 父母脾氣特別好,從小就覺得他們最愛我,在小學時就覺得自己應該是世上最幸福的小孩,這是真的,大了之後發現有人不想回憶他們的童年我都感覺驚異。描述這些是想說,給孩子營造乙個美好的童年氛圍吧,畢竟那也許是乙個人一生僅有的快樂階段了。越長大慾望越大。 專門註冊 無傷痛不搖滾。其他方面差別可能不會太大...

乙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有什麼不同?

糯公尺糯公尺呀 我的感覺是 觀察乙個人與另乙個人對話,這個人說話表達過程中的邏輯順序,他的思維方式,他的神情 語氣,多半是受父親帶給他的影響。這個人聽到對方描述的事件後,潛意識裡的情感變化,他的情緒 雖然並未表現出來或是說出來 可能更受母親的影響。 塗豆ttt 爸爸和媽媽的區別在於 你在媽媽眼裡永遠...

如何安慰乙個剛失去孩子的父親,?

菜菜菜 沒有辦法安慰,也不用嘗試安慰。這種痛無以復加,我只要想到我的兒子受到傷害心就疼得不行了,更不用說失去他。對於乙個對生沒有慾望的人說什麼都是徒勞的,只需要陪伴,在他想說的時候做個傾聽者吧 iloveroger 就我朋友的經歷來看,安慰沒什麼用,那需要好幾年的時間來適應。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