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打人怎麼辦?要怎麼教育?

時間 2021-05-31 10:58:22

1樓:優佳寶貝國際早教

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孩子愛打人,會是我們家長逃不開的難題,尤其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

很多孩子在一歲多,牙牙學語的時候,學會了打人,咬人,發脾氣,砸東西,搶東西……當孩子打人,蠻橫不講理的時候,父母們總會感覺到無奈和不安。

父母們想象中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乖乖的,呆萌的,安靜的讓人想永遠抱在懷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孩子的這些行為顛覆了自己對孩子的所有設想和寄望。

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歲多會出現打人,發脾氣,出現各種攻擊性行為,也不用過分的擔憂,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一、表達的需要一歲多的孩子正是牙牙學語的時候,說話還是斷斷續續的,很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卻很難清楚地表達,當旁人無法理解自己想要的時候,心情會變得壓抑,於是會用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二、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孩子的思想很單純,TA怎會知道打人是不對,更無法體會被打的人會疼和難過。孩子隻正處在乙個「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的年齡段,凡是不合TA意的,就什麼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TA不要,TA不喜歡的東西,所以動不動就打。TA僅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比如打人,咬人,搶玩具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表現,說明孩子的思維正慢慢形成。

三、孩子開始懂模仿了孩子開始接觸這個新鮮的世界,當孩子看到別的父母在孩子調皮的時候,喜歡用恐嚇或者象徵性打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哭鬧和調皮行為,即使只是輕輕的拍打身體,但是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只會模仿。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攻擊行為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乙個過程,但打人,咬人,發脾氣,砸東西,搶東西,終究是不好的行為。父母不能掉以輕心的,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正確的引導。

那麼,如何正確引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1 打小朋友正確態度:及時制止寶寶,鄭重告訴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們不打小朋友了,好嗎?

」這會讓他覺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

查明原因:寶寶打人的起因通常有9種,如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爭搶他人的物品、保護自己的物品、爭奪空間、幫助好朋友或受人唆使、遊戲或其他活動的糾紛、他人違反紀律和行為規則、無故挑釁或欺負他人、報復還擊。

2 打大人正確態度:堅決制止並進行批評。但不要用過激的反應強化寶寶打人的意識,如他在玩鬧中打了爺爺,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還敢打人!」

教育引導:你首先檢討自身。寶寶的打人行為實際與你的影響有很大關係,有的家庭夫妻爭吵,相互謾罵,大打出手,這些都是寶寶最直接的負面教材;有的爸爸習慣用體罰方式懲罰寶寶,寶寶就容易模仿打人的行為,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所以,當寶寶打大人時,你應以身作則,不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耐心講道理,給寶寶提出希望,告訴他今後努力的方向。當寶寶的打人行為有所反覆的時候,你要保持一顆寬容的、善待寶寶的愛心,允許其反覆,不操之過急。

2樓:佰龍教育

部分小寶寶的脾氣比較暴躁,一遇到不開心的東西就經常摔東西,甚至經常打周圍的小朋友或者是大人。家長往往會擔心這些情況惡化下去,會影響小寶寶的素質,而且也不受人喜歡。那孩子經常打人怎麼辦?

2、找到小寶寶打人的原因。有些小寶寶可能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因此會做出叛逆的舉動,嘗試讓大人更加關注自己。家長只要了解小寶寶打人的出發點,再適當進行糾正,告訴我叫寶寶打人的危害,相信小孩子也能夠更加懂得打人不好的地方,讓寶寶心情更加平和,也和其他小夥伴和睦相處。

3樓:久明教你管孩子

久明老師在知乎專欄中介紹過關於孩子打人的案例,下面分享給大家:

孩子媽媽說:他家孩子脾氣比較大、一有不如意的事就躺在地上大哭,並且有咬人打人的毛病。明年想讓孩子上幼兒園,怕這個習慣不改掉的話,到幼兒園打別的小朋友!所以想通過諮詢知道;

一、他家孩子這些問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二、這樣的孩子該怎麼教育?

久明老師的建議:

第一、對孩子用打人、咬人的方式和人玩鬧的行為,要分三個層級處理。

如果孩子的打人是輕來輕去或者是因為興奮過頭失控造成的。媽媽要寬容,最好用同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起來,用嗨起來的方式把這種行為娛樂化,這是第一層。

如果孩子頻繁用打人、咬人來表達自己,具體說就是一周超過3次,這時媽媽要用冷處理的方式來應對。用不回應來讓孩子感受無趣,堅持幾次,孩子覺得無聊了,就會放棄,此為第二層。

如果孩子習慣性出現這些行為,並且下手比較重,媽媽就要抓住他的手,用眼睛直視他,堅定告訴他「不可以!」注意,不要婆婆媽媽跟孩子講道理,說的越多,孩子越迷糊,甚至到最後都不知道你到底要他幹啥。所以一定要用簡單指令,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認真,當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打人的行為也就自然消失。

第二、完成上述處理後,最好再進一步引導一下孩子,也就是猜測孩子的想法並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比如,當孩子抬手打媽媽時,媽媽可以抓住他的手。問他:小壞蛋,你要幹什麼?

你想和媽媽玩什麼遊戲?是打拳嗎?是想捉迷藏嗎?

還是要媽媽撓你癢癢?快告訴媽媽,要不然我不放你走。這樣在快樂的氛圍下,引導孩子說出他的訴求,當孩子表達出他想幹什麼的時候,要給孩子乙個肯定。

告訴他,兒子你說的真清楚,然後告訴他,兒子,下回你想玩,你就像現在這樣告訴媽媽,好不好?然後就盡情陪他一起玩起來。反覆多次後,孩子就學會了正確的表達。

可以參考久明老師的處理方法哈!

4樓:聽說吧心理諮詢

人拒絕改變是因為只會這個方法。

孩子必須擴充套件和體驗到其他更有效果的方法,才會接受並因而改變。

每乙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求而採取行動。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有意義的,有些是意識層面,有些是潛意識層面,即使是意識層面的,也未必有能力清楚表達,而潛意識層面的,更加說不清道不明,只化為行動,或衝動。

在很多具有攻擊性行為孩子的案例中,我們會發現,其成因往往存在以下心理因素。

挫折。這是引起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於挫折威脅個人尊嚴,阻礙其目標的實現,剝奪其某種活動動機的需求,因而當孩子遇到某種挫折後,最常見的反應是攻擊。

當然,挫折引起的反應方式,也是因人而異。

自卑、嫉妒與驕橫。有的孩子由於長期得不到家長的讚揚和關心,或缺乏自信心,自卑的同時容易嫉妒同伴,往往會產生攻擊性行為,如撕爛同學剛畫好的畫,踩壞玩伴心愛的玩具、搶座位等現象;有的孩子因父母離異、父母感情不和等原因而難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他們不懂得如何關心人,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因此常常為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去攻擊別人。

模仿。孩子辨別是非能力有限,而模仿學習能力強,如何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常用粗暴的方式訓斥孩子,孩子就學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孩子。因此,作為家長,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正所謂,身教重於言傳。

在兒童心理諮詢中,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的「異常」行為問題,比如打人、拖延、馬虎、不守紀律、偷拿東西、吃手指、不捨得扔舊東西等等,而尋求諮詢幫助,但很少有父母看到孩子其行為背後的情緒問題。

這與孩子言語表達能力不足有關,當成年人有了情緒,會通過談話或其他溝通方式進行表達,說出來後會感到舒服很多,而孩子有了情緒後,他往往要麼積壓在心中,偶爾爆發,要麼通過非語言(表情、行為、動作等)來緩解。在諮詢的過程中,很多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能夠發生改變,很重要的一點是諮詢師為孩子提供了乙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表達的權利,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家長需要學習,「看到」孩子,察覺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

當孩子的行為有錯與偏差的時候,我們如果只是簡單粗爆加以否定,不通過探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從而進行引導,而只是一味的指責批評,只會使孩子跟家長對著幹,讓家長的教育變得無效。比如女兒打人這個行為方式不對,但深入其中,了解他的動機,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並非表示她是個「壞孩子」,可能只是乙個不知道如何更好與同伴相處的、無助的孩子。

而幫助孩子找出更有效的做法,是家長的責任。在孩子的心中,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永遠給予孩子愛、信任和支援。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管是孩子跟外界的衝突,還是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衝突,都是家長需要去面對的功課,出現問題時,能夠積極面對,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不是逃避或推卸責任,這就是有功能的家長,這樣的功能和應對方法,也能潛移默化長到孩子身上。

5樓:

我妹妹,5歲,我比她大10歲,那天我看到她打我媽,我什麼都沒說,把她按在床上打她屁股因為不是第一次了,打完她之後我就問她疼不疼,她哭著說疼,我問她你打媽媽難道就不疼嗎?之後她就沒再打過人

6樓:鹽選推薦

首先,愛打人不是「性格」問題

通常情況下,看到自家孩子打別的小朋友,媽媽往往會批評孩子:「怎麼可以動手打人呢?」孩子受到批評開始哭了,媽媽還是繼續追問:

「為什麼要打人啊?別只顧著哭,告訴媽媽為什麼要打小朋友。」於是現場便會亂作一團,甚至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大多數媽媽都會質問孩子為什麼要打人。她們認為孩子是因為說不出「想要小朋友的玩具」才動手的,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就不會再去打小朋友。

但很多時候,這只是媽媽對孩子的誤解。

因為,跟小朋友搶玩具而動手打人的孩子,很多情況下並不知道什麼才是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就是靠動動嘴皮子來教的話,在育兒過程中就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

要改掉孩子愛打人的習慣,就要不斷地教孩子如何用恰當的語言來和小朋友們相處和交流。

當孩子因為爭搶玩具而打了小朋友時,首先要讓他對小朋友說「對不起」。如果孩子怎麼也不肯道歉,就暫且先不要過分地強迫孩子,反正孩子早晚都能學會說「對不起」。強迫孩子道歉,一定程度上是在教他撒謊,因為孩子並不認為自己有錯。

所以,不必過分拘泥於孩子是否能當場向小朋友道歉,可以採取更好的辦法來教育孩子。

比如拉著孩子走到 30 公尺外,把他帶到公園邊上,然後安靜地、堅決地跟他說:「動手打小朋友是不對的!」「下次想要玩具時記得要說『借我玩一下好嗎』。

」把孩子硬拉到離小朋友們很遠的地方,孩子很有可能會哭喊著反抗。只要孩子有所反抗,你就可以確信「讓孩子暫時離開小朋友」的策略一定會奏效。

孩子平靜下來後,就讓他重新回到剛才玩耍的地方。如果孩子又開始動手打人,媽媽可以再次把孩子拖到 30 公尺外,再次安靜、堅決地告訴他:「動手打小朋友是不對的!

」 「下次想要玩具時記得要說『借我玩一下好嗎』。」這時,如果媽媽感情用事地批評孩子「到底要讓我說幾遍你才能記住啊」也是毫無意義的。關鍵是要讓孩子明白只要「動手打小朋友就不能跟小朋友們一起玩」。

3歲的孩子總是打人,該怎麼教育?

簡而未減 當你關注的時候反而把事情放大了,打人是他現階段的一種交流方式,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 當在長大半年他的交流方式可能就換成別的了。而如果每次他出現這種行為就去教育管束,反而造成了一種變相的加強。 妙不可言 我的辦法是,鼓勵被他打的孩子打他,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天下無敵的,平時孩子打了我,我也要打回...

孩子總是亂扔東西亂發脾氣甚至打人怎麼辦?

心理諮詢師郭利方 其實,這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的體現。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 體驗和願望,它對人格的形成 發展起著調節 監控和矯正的作用。自我意識的萌芽也標誌著個體還是對 自己 有探索的意願,有界定自己和周圍關係的意願。孩子亂扔東西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了認識,...

二歲的寶寶總是打人怎麼辦?

流浪的魚兒 二歲寶寶有點小,講道理基本講不通。別著急,慢慢引導,會好的。沒遇到這種情況,真不知道有啥好方法。我姑娘跟小表姐在一起的時候,她倆也總是打架。一分開,兩人又互相想的不行,這可能就是孩子的相處之道吧。我姑娘偶爾發脾氣也會打人,有時候急眼了,也會打她幾下。孩子比較皮,打幾下不管用,直到她發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