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子總覺得玩具有生命?

時間 2021-05-14 14:07:42

1樓:東方慧

因為孩子都會經歷乙個萬物皆有生命的階段,特別在3到6歲這個階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更喜歡童話故事,喜歡動畫片的現象,

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理性思維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還會受到感性思維和想象力的影響。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理智思考越來越多,就會意識到幻想和實際的差距,所以,這屬於成長中正常的一種反應。

2樓:北爸

其實不只是小孩子,我有時也會覺得,我的樂高人仔是活的~這都是源於我們的想象力

孩子2歲之後,想象力飛速發育,會讓他們富有創造力,但這也讓他們出現一種,對現實與想象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就比如3歲左右小朋友,會說一些沒發生過的事兒,家長會覺得他在撒謊,但其實這就是他想象中的情境。

我就問過我閨女,「你覺得真的有艾莎嗎」,閨女非常肯定的告訴我「當然有啦」

想象力是非常寶貴的能力,我們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3樓:講道理的偏執狂

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活的物體。

因為他們認為,機器不是機器,花草不是土裡的植物,洋娃娃不是布料。他喜歡它,就覺得它會像他一樣,會說話,會哭會笑有思想。因為他希望他有,並不是真的有。

我覺得還是讓孩子保持這種天真的童話夢想,等他們長大之後,面對社會,才不會那麼難以接受。

4樓:小貴子是只喵

我現在剛好29歲,在我25歲以前,對身邊的玩具都很友好,我會給他們取名字,有時候會想我睡著了他們會不會像玩具總動員那樣起來嗨皮哈哈哈

後來年紀大了,沒有這種想法了,因為其他事情多起來就注意不到這種問題了。但我還是對我的玩具們很友好,不忙的時候也會輕輕撫摸他們。

小孩子有童心我特別能理解,這個階段是教育他們三觀的啟蒙時刻,要教會他們善待自己的玩伴哦哈哈哈哈

中年老阿姨要睡覺了

5樓:alan.pu

有個詞叫泛靈論,就是說你說的這個例子,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這個階段孩子最常見的現象。

其實很多時候乙個人的成長很像整個人類社會的成長過程從胚胎發育開始就是,看胚胎的變化過程,能看到人類進化的乙個縮影。

孩子的泛靈論現象,實際上是人類社會早期最常見的現象,現在的不管東西方玄幻都有大量的這類情況,這些都是人類早期留下的。

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幼兒園孩子還不清楚守恆的概念比如你倒兩杯一樣的水,把其中一杯到到乙個細長的杯子裡,他會覺得細長的杯子水更多,因為更高。

這是孩子還沒有守恆的概念,但是實際上你稍微解釋一下他就能知道。

比如2+3=3+2這個概念,也要經過訓練多練幾次才知道。

很多東西很像人類在探索自然時候的經歷。

6樓:

精神分析術語是「過渡性客體」

是指孩子將對母親作為客體的認知轉移到外在世界的物體,可以是任何物體,一件衣服,抱枕,玩具等,像母親一樣能夠讓ta感到舒適和安全。

因為第乙個客體(母親)是有生命的,所以大概也會覺得玩具有吧……這是很重要的乙個過程

可能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認為玩具有生命的情況

7樓:正版小曦

我小時候就這樣,我覺得陪伴我的東西都是有感情的,冷落了我會愧疚,為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好,至少會讓我懂得尊重世間萬物,無論是棉布還是草木。

8樓:SonofUmar

玩具的生命是主人給的,這個主人雖然是個孩子,但這就是乙個孩子的創造力體現,

每個人小時候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從故事開始的。而人類文明本質上也是由許許多多的故事組成,歷史有故事,宗教有故事,物理學有故事,我們每乙個人也有自己的故事。人們從虛構開始,再通過虛構的故事把握真實的世界。

9樓:糊塗小馬哥

不止玩具,現在20多了,時不時都仍會覺得萬事萬物都有生命。我有時甚至覺得我換掉舊手機,手機會很失落;電腦卡頓,電腦會為自己的年齡感到有心無力,十分慚愧。我的東西有的是帥哥,有的是美女。

10樓:語辭七七

長大了也會覺得玩具有生命誒

可能是小時候受那種晚上主人一睡覺玩具就活過來開party的動漫影響?

或者是把玩具當成朋友一樣的陪伴吧

11樓:卿訴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幼兒特別是3~4歲的孩子,普遍存在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認為世間所有事物都有情緒、有生命和有感情。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TA不能理解什麼是「活的」、哪些東西有「運動能力」。

因此,孩子常常說「玩具車不高興了」「洋娃娃快吃飯」「臭粑粑你走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泛靈心理會逐漸消失。

皮亞傑先生曾舉過乙個例子,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泛靈心理背後的邏輯。他說曾有乙個6歲男孩稱自己出生後才有了太陽,因為在他出生以前並不需要Sunny。

這一說法反映出乙個事實,孩子們總會想辦法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無論他們的想法有多謬。然而由於缺少人生經驗及專業知識,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更多地只能從自我出發,以己推人。

還記得之前新聞中被自行車鏈條卡住的小男孩嗎?解救他的成年人打算將鏈條剪斷,但男孩卻大哭著說:「不要剪鏈鏈,鏈鏈會痛。

」這種會痛的心理同樣來自於自身,因為曾有過疼痛的經驗記憶,便會推論出其它事物在相同情況下也會疼痛。

同樣的,對生命的觀念也會被代入到其它事物中,因此,將玩具當做有生命的物體也不是很難理解的事了。

12樓:蜜啦奇成長中心

孩子在3歲後能夠很好地分辨客觀和主觀了,但是還不能分辨死物和活物,他們覺得每一件東西都有感覺,都可以聽懂他們的話。

所以會和玩偶說話,會為自己踩了娃娃的腳而道歉。他們將每一件東西都賦予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並與這些東西產生交往的行為。

幼兒心理學家說這正是孩子在學習與人交往的行為,他們從死物開始學習最簡單的交往方式,擺弄玩具實現自己的目的。

和玩具說話,嘗試主導感情交流。

這個時期的孩子想法難以被大人得知,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萬物都有生命,都是可以交往的物件,都是可以傾訴的物件。

每乙個玩具都需要照顧,連乙隻碗都能感覺疼痛。

所以當我們看見孩子同玩具說話時不要制止他,在他的眼中,他是在和最最親密的朋友聊天呢。

13樓:謝岳明明

為什麼玩具沒有生命?

小孩子的思維就是這樣,他們會自己下定義找答案。

這種思維其實是很好的。。。

我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存錢這個詞,我以為把錢放在口袋一天,錢就會生孩子,自動生出更多的錢。。不然存錢幹嘛?當時確實是這麼想的,居然還用到了點邏輯。

14樓:Cambrian

我小時候會覺得每個毛絨公仔和玩具都有生命,會聚在一起發生很多奇妙的故事,自己在大腦裡給他們配音。我覺得這些玩具都是富有靈魂的。給它門做衣服,床。和我睡覺還要蓋被子

後面一直到初中,我就再也沒有這種感覺了。

這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吧!

但我現在依然會玩娃娃,也會覺得有靈性。但肯定沒有小時候那樣那麼厲害了。

15樓:半緣君

世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第乙個是感知運算階段,第二個是前運算階段,第三個是具體運算階段,第四個是形式運算階段。

其中,兒童認為玩具有生命屬於「泛靈論」,存在於第二個階段,即前運算階段,一般在2-7歲之間。在這個階段,兒童不僅認為玩具是有生命的,而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桌子椅子。其實在前運算階段,不僅有泛靈化現象,在這個階段,兒童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感受即是其他任何事物的感受,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兒童會認為萬物都有生命。

16樓:蘇揚

我現在二十多了還是堅信他們是有生命的!一定是因為我沒有好好關愛他們,他們才沒有變為人!

我依然抱著他們睡覺!跟他們說話!他們就是我的寶貝!

17樓:

個人經歷,小時候特別怕黑,晚上關了燈乙個人睡覺就不知所措非常焦慮,父母也不允許開燈 . 只要到閉上眼睛就感覺自己要被鬼魂綁架一樣 .

那會兒也沒有智慧型手機,所以只能「養」了一堆玩偶,和他們一直說話,消磨時間,直到撐不住了才入睡 . 每夜如此 .

不過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後我再也沒怕過黑 .

18樓:

我不明白為什麼教育學家都說小孩子分不清現實和虛幻。

我有清晰記憶的年齡,大概是四歲左右,雖然我對著娃娃說話,給它穿衣服洗臉蓋被子,但那只是在做遊戲啊,一種角色扮演的遊戲,我並沒有真的認為它有生命。

小孩子又不傻。

另外,那個三山實驗,我問過幾個四或五周歲的小孩,他們都可以完成任務。

所以,當那些幼兒教育專家以及幼師滔滔不絕講述幼兒泛靈論和自我中心論的時候,我深深懷疑我們不在同乙個世界。

19樓:暖暖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的兒童,還不能清楚的辨別哪些東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東西是沒有生命的。

他們一般會把有生命物體的特徵加到與生命的物體上,這種傾向被稱為萬物有靈。

20樓:叫我小蒼吧

我小時候放學,回家路上撿了一塊小石頭,於是我把石頭帶在身上,甚至把認為小石頭是我喜歡的班上的乙個女孩子變的,這石頭我帶了2個星期,回來體育課掉到草地裡面了,找不到了。當時我就在想:或許這就是愛情吧

21樓:leslie天

因為玩具充當了太多角色

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家裡大人不在時候的陪伴

這種陪伴在同齡小夥伴身上找不到

只有去玩具世界

讓每個玩具鮮活起來

讓自己的童年多彩起來以上

22樓:暴躁的地球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自娛自樂,拿著那些玩具,自己編排故事,拿著他們來演,長大之後離那種感覺就遠了,直到我再次寫劇本的時候,才又有了那種感覺,但是失去了小時候的那種單純。

至於生命,我相信乙個好的作者在寫故事時,一定是想賦予角色生命力的。而小孩沒有那種想法,他們純粹到覺得他的玩具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

23樓:嘟嘟

說實話,我現在已經二十歲了,可能很幼稚吧,但我依舊認為玩偶是有生命的,它是一種不會說話的生命。

我覺得我和小孩子的想法應該差不多。其實知道玩偶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很多時候孩子把它當成一種夥伴,可以玩過家家,可以聊小秘密,可以分享很多很多,我覺得算是一種初始的模擬社交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賦予玩偶以人的生命。

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是在潛意識裡將玩偶人格化,比如說如果你家裡有玩偶,你可能會在無聊的時刻向玩偶傾訴苦悶,這可能算是孩童時代行為的縮影吧,為了緩解孤獨,排解苦悶,放鬆心情,獲得安全感等等。這時也算是把玩偶當成你的好夥伴吧。

24樓:初語

我已經老了,不太好能回答的準確。但是我想在小孩子眼裡,這些玩具就是他的夥伴,那麼他有生命,他的夥伴也必然有生命,甚至他有什麼,他的夥伴也會有什麼吧。

沒有經過現實洗禮的小孩子,想象力一定是可以拯救世界的,嗯。

25樓:

說不定真有生命呢?

反正小時候我的很多玩具都跟我說過話,後來是什麼原因讓我認為玩具沒生命記不大清了。可能因為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吧。

為什麼成年人總覺得動漫是給小孩子看的(ps 小孩子指幼兒)?

醬油雪球 題主說的成年人大概是60,70後我父母那一輩,因為他們接觸到的動畫都是電視上播的那些,雖然當年美影廠有些可以說是藝術品了,但是基本是以講道理為主,人都長那麼大了,道理自然是懂的,不需要看動畫來學習,就不知怎的就形成了一種動畫片就是動漫,誰看誰幼稚的氛圍。其實我也不太清楚他們那年代的動畫怎樣...

為什麼孩子總覺得父母不愛他們?

無期 因為在你傷心的時候,和他們說,你想得到的是他們的安慰。可是他們只會對你一味的打擊。比如說你覺得自己有點兒跟不上別人學習的速度。向他們訴苦,想得到安慰。他們只會說你繼續努力為什麼會達不到呢?然後想想自己的原因。更加努力的學才可以。所以就會有一種他們是在要求你,愛的是成績。或許他們是真的愛你,但是...

為什麼我總覺得婆婆在和我搶孩子?

我都有我媽在搶我孩子的感覺 別說是個婆婆了 我抱孩子不行,我媽抱著行 我摟著孩子睡覺不行,我媽摟著行 我給孩子蓋個毯子就說捂著了 我媽可以蓋個更厚的 不用舉例子了吧,大家應該都有 說我沒奶最多的就是我媽 不讓孩子允吸,哭就是餓,餓就喂奶粉 後來晚上我和老公自己帶孩子,從晚上搭兩頓奶粉追到不需要加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