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養孩子的花費這麼高,那麼選擇不生孩子,把錢用來提高生活質量不是更好嗎

時間 2021-05-12 21:53:57

1樓:陳小胖

我覺得養兒養女都不是可以防老的手段。

具體兒女怎麼為父母「防老」?無非以下兩點,經濟支援和人力支援。

碰上運氣好的,兒女有經濟條件可以拿錢供著你,碰上孝順的,兒女願意花時間伺候你,但是真正能有幾個兒女以後能做到其中一點?

例一我的爺爺奶奶

我爺爺在我三歲去世了,我奶奶健在,她膝下有乙個大女兒,兩個兒子,我爸爸是最小的小兒子,我爺爺不在的二十幾年一直是我爸爸贍養我奶奶,我奶奶與我們家同吃同住二十年,引起了許多婆媳矛盾。奶奶的偏心比較嚴重,因為給了我大伯兩套房子,把她和爺爺住的房子給我爸媽當婚房,還得我爸媽贍養她,因此得到我媽的諸多不滿,還有二十年間的婆媳矛盾。後來我們家換了大房子,奶奶也是住在我們家,父親比較孝順讓奶奶住次臥,導致我只能住廚房忍受了高中三年的油煙味,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等到我上大學以後,家裡只剩下我媽和我奶,我奶本來想搬到大伯家住,給大伯出了首付買了第三套房子,但是住了三天又回來了,原因是大伯二婚的老婆有個女兒不喜歡她,把她給趕了出來。

她自己覺得顏面掛不住,主動提出去住養老院,然後就搬進養老院了,養老院的錢是她自己退休金出,大伯一周去看她一次。僅此而已。至於我姑姑,她全家在外地,一年回來一次。

由於她一套房子也沒分到,對我奶奶心裡只有記恨。

我爸二十年對我奶奶的養老就屬於經濟支援,而我媽對我奶奶付出了人力支援。

例二我的外公外婆

外公在我2歲就中風了,半身不遂癱瘓在床二十年,去年去世的。這二十年的前八年是我外婆照顧他,後來外婆去世了,養老就落在了他的子女身上,他有乙個大兒子三個女兒,外婆去世後,四個孩子輪班照顧我外公,隔一天換乙個人去住在外公家,一直照顧了十四年。外公家沒有什麼家產,只有一套他們住的小房子,老人去世後子女商量這套房子給了舅舅。

外公的四個子女的贍養屬於人力支援

例三我老公的外公外婆

老人有四個子女,三個大女兒乙個小兒子。

老人一直是自己住的,沒有兒女在身邊,直到四年前外婆由於醫療事故去世,外公身體也不好了,小兒子才搬來一起住照顧他。

但是兒子照顧了他僅僅兩年,外公就自己摔倒了去世了。

外婆的醫療事故賠償和外婆外公的全部遺產都給了他們兒子。

他兒子只贍養了老人兩年。屬於人力支援。

例四我老公的爺爺奶奶

這是本文裡唯一的一雙老人目前都健在的情況,他們的身體很硬朗,在農村種田。

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我公公,小兒子入贅去媳婦家了。

相當於他們只有乙個兒子。

我婆婆是個很能幹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去日本打工三年,賺了二三十萬人民幣,結果都被公公全家人半強制的要求把鄉下房子翻新用光了,本來我婆婆打算成立買房,結果遭到公公一家人的反對,說城裡買房還要交物業費不划算,就在村里造房子多好,以後孩子娶媳婦也可以住在一起。我婆婆心軟人善,被他們榨乾了血汗錢。(這是我婆婆對我說的,她心裡一直很不滿,因為在城裡買房才是正確的)

於是他們把農村的二層小樓炸平,從零建造一棟四層的別墅。一樓是廚房餐廳,二樓是爺爺奶奶房間和客房,三樓是公公婆婆和小時候的我老公一起住,四樓打算以後我老公娶媳婦的時候裝修做婚房。

我tm才不住呢,距離城市幾十公里的偏僻鄉下,買包菸都要去村口,打車都要去隔壁鎮上的地方,更別說學區房和給我未來孩子好的教育。

當然這不用我說,我老公娶媳婦的時候他們全家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們拿出全家的積蓄在城裡買了套房給我和我老公住。

我和我老公創業需要人手,讓我能幹的婆婆來給我們幫忙當倉庫總管,和我們同吃同住,目前一直是婆婆照顧我們的起居,我們不做飯做家務。至於公公,他在鄉下和爺爺奶奶同住,但是996的工作制他根本沒時間照顧老人,只有老人照顧他給他洗衣做飯。目前老人都七十多了,還沒有到讓兒女贍養的程度。

但是我婆婆年輕時被他們家壓榨的二三十萬血汗錢,應該算是經濟支援。

綜上所述

看運氣,運氣好碰上有錢的孩子能給你的生活帶來物質條件

運氣好遇上孝順的孩子能在你病床前伺候你

運氣好碰上好兒媳婦可以榨乾兒媳婦的精力和金錢

運氣不好沒有機會讓兒女養老或者兒女不孝順也窮,這就說不准了

總之養孩子從經濟角度上講是虧本血虧的一件事,不必想著以後孩子怎麼回報你,真正能回報你的服務或者物質,你都可以花錢自己解決自己買到。比起把孩子養二十年甚至四十年,孩子的回報是遠遠不夠本的。

養孩子就是圖個樂。

2樓:

作為讀過點書(美本獎學金),接觸過點教育(作培訓講師),有點生活經歷(家中老人無一善終),見識過點社會(海外酗酒吸毒的二代們),表示恭喜題主領悟到了,人生上了乙個層次。

多跟醫生交朋友,學點藥物知識,等時候一到,給自己乙個體面。沒有過不去的,畢竟在那之前你是你自己的。

3樓:我思故我在

這就正好說明為什麼越文明的地區越少子化,因為富裕了,人追求的就是生活品質。那些說不生孩子老了你就知道苦了的人,是忘了在老之前,人生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

4樓:開光大法師

養孩子為什麼會和降低生活質量掛鉤,你賺錢不就是為了花嗎?花在吃喝玩樂上就是提高生活質量?養寵物去旅行就是提高生活質量?養孩子就是降低生活質量?

你也太小看人類幾百萬年來進化出的本能了吧,看到自家的崽你的大腦就會分泌激素讓你開心讓你幸福,這跟你玩別的會開心快樂是一樣的,除非你已經脫離了低階趣味,但這樣又怎麼會追求生活質量?

5樓:尼特大貓貓

沒生孩子低人一等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會被認為生育功能有問題。被嘲諷養不起孩子(即使收入比別人高。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親戚的真實收入)。

大多數人活著就是為了面子。在溫飽之後比起吃穿用度的舒適度。他們更在乎面子。

6樓:笑語盈盈

題主用了「生活質量」而沒有用「生活水平」一詞,就說明了問題。

生活質量是全面評價生活優劣的概念,回答的是生活得「好不好」,當然必須以生活水平作為基礎,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對於貧困家庭,生活質量在可以和生活水平幾乎等同概念的情況下,不生孩子,少花費,確實是可以提高生活質量的。

但是對於大部分小康以上家庭來說,生活質量的內涵則在生活水平的基礎上,更側重於對人的精神文化等高階需求滿足程度。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簡單說明下,養育孩子至少可以滿足我們對於愛的需求,增強我們對家庭的歸屬感。

愛是給予,養孩子的花費是很高,但是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不管家庭的生活水平如何,至少他們的內心是富足的,因為只有富足才有能力去愛,他們的追求已經不在物質生活上了,因此「養娃後夫妻變得節儉」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至於家庭的歸屬感,相信類似「孩子是夫妻紐帶的維繫」這種話應該都聽說過,甚至國內很多夫妻因為沒有孩子就離婚了,可見養育孩子的重要性。

所以,選擇不生孩子,能提高生活水平毫無疑問,但是提高生活質量麼,不見得可行。

7樓:鬱金香

人和其他動物一樣,生存和和繁衍是人活著的最基本的意義。對於人這個物種來說,有人生,有人不生,整個人類的繁衍並不會停止,這個物種會一直延續。而對於乙個社會,人力資源是生產力,沒有源源不斷的生產力,社會財富靠誰來創造?

對於個體來說大家都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幸福,有的人的幸福感來自於養育孩子的過程,有的人的幸福感來自於自身生活品質的提高。所以,各取所需也沒什麼可詬病的。

既然,生孩子養孩子那麼痛苦,為什麼大家還去做?

tangand77 我以前堅定不生,可是現在打算備孕了。最主要的原因 因老公工作調動,接下來很長時間可能要晚上住單位,我乙個人不敢在家待著。生寶寶的話,可以接婆婆過來一起。第二個原因,弟妹七個月的寶寶早產夭折,我媽被打擊太大,狀態不好。我需要盡快懷孕讓老太太帶外孫。 HOGE 1.傳統觀念 作為女人...

現在相比過去養娃成本高那麼多,那我們的孩子成年後可以吊打同期的我們嗎?

愛園藝的寶媽 目前看起來我了解的小學生已經會做ppt,會英語,會手工,還有各種各樣的特長,感覺是要吊打,但是誰知道呢未來啥能力啥行業吃香各位家長知道嗎?用錢堆對地方沒?我覺得還是要尊重孩子的內心和喜好,培養孩子的特長和愛好,讓孩子具備自生的能力比較重要 我們80後,多少孩子到了大學就無所適從,自己想...

現在有必要這麼細緻的養孩子嗎?

撲稜蛾子 嗯,我家小的時候不光脫外套,抱之前還得洗手。消毒鍋肯定是有的,不想因為一時的懶導致寶寶生病。公尺粉我家吃的很少,輔食都是打碎用冰塊盒凍起來,凍超過一周沒吃完就得扔。一歲以後基本和大人吃的差不多,比較軟爛淡。我媽炒菜會單獨炒一小盒不辣不怎麼鹹的。出門必帶濕巾擦手。出了寶寶樂園必須洗手。回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