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多讓孩子接觸繪本?

時間 2021-05-09 23:53:07

1樓:李一一

繪本沒有一句教條,卻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

沒有一絲說理,卻能啟發孩子的深入思考;

沒有一點喧鬧,卻能激起孩子的會心大笑。

在繪本閱讀過程中「讓孩子像個孩子」。

2樓:托馬mama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閱讀

下面先說說早期閱讀對兒童成長的意義與價值

閱讀是受益一生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尤為關鍵。

許多專家和閱讀推廣學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對嬰兒來說,越早進行閱讀是越好的。

事實上,尚未識字的孩子聆聽爸爸媽媽們說話、唱兒歌、講故事等等,都刺激著他們大腦神經的發育,並且能夠大大提高聽覺、辨識能力和靈敏度。

因此,孩子開始閱讀這件事情永遠不要嫌早,越早開始越好。

如何開始閱讀並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這件事情呢?

在孩子還不能識字,不能進行自主閱讀的時候,父母和身邊其他的親屬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導者和互動者。

通過這樣親密的家人關係,營造出一種安全、愉快的氛圍,讓孩子慢慢投入到閱讀中去,從而漸漸開始喜歡上閱讀。而如果父母能夠親身參與到其中,陪伴孩子的話,這更能激發孩子的動力。因為孩子與父母之間這種天然的情感聯絡,能在陪伴之中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閱讀,並不是單純的識字活動。早期的閱讀大部分是由大人去讀給孩子聽,還會組織一些閱讀以外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參與其中。

因此,在這樣的參與當中,孩子聽覺、視覺的發展就會受到大人的影響。這時,孩子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肢體動作、觀察面部表情,然後從中習得經驗。

尤其是0到3歲的寶寶,他們閱讀的目的不是在於書本內容本身,而是在於他閱讀內容裡展示出來的顏色、狀態、文字的音韻和節奏,以及在閱讀中延伸出來的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學習活動。

只要讓孩子理解閱讀是什麼,這樣就足夠了。

用閱讀搭建孩子成長的階梯

1、感官發展

早期閱讀能讓孩子擁有豐富的感官經驗。孩子接觸這些早期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展示出來的顏色以及狀態,還有爸爸媽媽或是閱讀老師給孩子朗讀時的音韻語調、聲音節奏、表情變化以及肢體對書本的觸控、翻閱等,這都可以讓寶寶在聽覺、視覺和觸覺上產生豐富的經驗。

2、語言發展

早期閱讀也可以幫助孩子構建語言發展能力。很多時候,嬰兒都是通過感官來探索學習。而閱讀可以提供孩子聆聽、模仿、拓展、詞彙,並且構建語言發展的機會。

因此,早期閱讀就是孩子語言學習的最佳媒介。在翻閱圖書、讀圖中,孩子能夠發現並學會觀察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了解故事的背景後會形成對故事情節的邏輯性。

如果爸爸媽媽們經常給孩子講故事的話,久而久之就會發現,孩子對某本書當中的某個人物印象深刻。孩子知道人物怎樣的表情,可以對應怎樣的詞語;什麼樣的動作可以用什麼詞彙去描述,並且熟悉整個故事發展過程。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在構建故事發展的框架以及學習語言組織能力。

3、認知發展

早期閱讀可以給孩子提供知識獲取和學習的機會。因為書本中蘊含了大量的知識和資訊,可以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會幫助孩子累積豐富的早期學習經驗。

4、人格和情緒發展

通過早期閱讀,可以使爸爸媽媽和孩子得到充分的情感溝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穩定情緒。爸爸媽媽在共讀時的語氣語調,包括對孩子的撫摸、眼神交流等都是會對孩子的人格性情產生安撫、引導的正面作用。

而且孩子能通過閱讀,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排遣自己偶爾出現的壓抑、憤怒情緒或是找到和自己相似的經驗經歷。因此,早期閱讀的讀物對寶寶情緒發展是有非常好的良性發展。

5、親子及社會關係發展

在親子和社會關係的發展當中,寶寶在2歲以前是奠定安全和信任感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個時候通過早期閱讀,是能和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比較好的親密關係。

通過讀物內容,孩子也會開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嘗試接觸同齡人。這些都是對寶寶的情感發展和社交能力發展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6、創造力發展

用閱讀,給孩子更好的陪伴

用閱讀,開啟孩子不一樣的童年。

3樓:葡萄媽日記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畫為主,並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思維框架,培養多元智慧型。繪本是發達國家首選的兒童讀物,國際公認「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

繪本起源於西方,誕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歐美。在亞洲,繪本發展的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南韓、中國台灣。中國台灣地區的繪本大致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起步,至80年代後漸入佳境。

而在中國大陸,繪本僅為起始階段。

在繪本中,圖畫不再是點綴和裝飾,而是作為主角,是整個圖書的命脈,甚至有些繪本,乙個字也沒有,只有繪畫來講故事。

為什麼要讀繪本?

繪本非常強調情緒和主題的連續性

在短短的幾十頁之內,形成乙個連繼的視覺影像。繪本的作者要求既有想當厚重的美術功底,又同時兼備寫作功底,他相當於電影導演,必須在有限的篇幅裡,把故事講的既好看,又清晰。

繪本的語言高度凝練

繪本的每頁可能只有一兩句話引開整個故事的發展,每一句話可能都需要作家們仔細推敲揣摩很久。所以繪本的語言更凝練概括,也更富文學性。

可以讓不認字的孩子"讀"出其中意思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不會認字,但卻可以識圖,通過讀圖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同時,孩子正處於愛玩的年齡,比起看文本性的書,孩子一定更願意接受畫多字少的繪本。

繪本是乙個唯美的整體

另外,繪本都比較唯美,整個篇幅以繪畫為主,版式精到獨特,和封面、扉頁、下文以及封底,構成乙個近乎完美的整體。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雖然那時的孩子不識字,但已具備了一定讀圖能力。

研究表明孩子從五六個月大就可以開始繪本閱讀。

如果這時家長能有意識地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營造溫馨的環境,打造親子互動的空間,那麼孩子從剛開始接觸到的就是高水準的圖與文,他們將在聽故事中品味繪畫藝術,在欣賞圖畫中認識、理解文學。比起那些一閃而過、只帶來一時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賞繪本無疑是一種讓眼睛享受、讓心靈愉悅、讓精神提公升的美妙體驗。這也是僅僅通過聽音訊或故事機所達不到的。

4樓:游離蟲

個人以為當前繪本的功能已經被過度擴大化了,孩子最重要的其實是父母親的陪伴,在陪伴下,是一起閱讀,是一起玩樂高,還是一起外出遊玩,都是一樣的。不少繪本其實只有大人可以真正理解,小孩子,尤其是特別小的孩子,看了繪本不見得會受到好的影響。相對於看繪本,本人更提倡培養閱讀習慣,這兩者並不能劃等號。

5樓:西瓜碗

1.繪本可以加深認知,教養於無形

例如,1歲以後是培養寶寶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寶寶會在重複和模仿中習得這一切。而繪本就提供了很好的模仿範本,用生動有趣的形式於無形中教養。放平生活中家長也會親子指導,當生活經歷與繪本中的內容吻合,重複,孩子的認知就會更深刻。

代表繪本《小熊寶寶系列》

2.繪本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和認知情感,進而學會表達和處理情緒例如,情商不高的我,非常感謝這些優秀的繪本,用孩子聽的懂的「語言」,在他們即將掙脫雙手開始走向有小夥伴相伴的世界前,在他心裡種下一顆友善而智慧型的種子。

代表繪本《波西和皮普系列》

3.繪本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增加語言輸入

例如,很多適齡的繪本,語言多是簡單重複的,而且繪本圖畫的形式可以生動直觀的讓寶寶將語言與之對應,有時甚至比家長在生活中的指認更精準。

6樓:公升職研習社

看書是我和先生共有的愛好之一,為了把這一愛好「傳承」給兒子,我們在他咿呀學語的時候就開始了有計畫的閱讀興趣培養。在我看來,讓低齡兒童養成閱讀興趣的最佳方式就是多接觸繪本。

在我們家,繪本(書)是大寶的玩具之一,撕書是他的樂趣。一歲左右給他買的幾套繪本都是厚厚的紙板書和翻翻書,如今都已殘缺不堪。但他鍾愛如初,撕毀部分的內容他竟然都記得。

我們也任由他把書隨意地散落在玩具墊、沙發、床頭櫃、茶几等處,後來書多了我才買了幾個兒童書架,順便讓他學著自己分類整理。

說起來,因為陪伴孩子閱讀繪本,讓我越來越愛上了靜謐童趣的親子閱讀時光。

有朋友說,堅持每天給孩子講繪本太難了。你看,很多時候「堅持不下去」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想讓孩子把閱讀當日常的前提,是家長能夠以身作則。

成為全職媽媽後,我有了更多用來親子閱讀的時間。但時間段選擇的決定權我交給了兒子,看哪本書也讓他由他挑選。不知不覺中,「媽媽給我讀書」成了他的娛樂之一,甚至成為他在鬧騰時一種很好的安撫方式。

閱讀豐富了孩子的生活,也常常讓我感受孩子成長的驚喜。因為繪本接觸多了,兒子有著不錯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我們平等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我和寶爸的初衷雖然不在於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但相信閱讀的力量和魔力,它將為孩子開啟一扇扇神奇的大門,那是孩子們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密匙!

願每個父母都能成為孩子閱讀的啟蒙者和引路人,一路陪伴、一路鼓勵,讓他們收穫人生寶貴財富!

@知乎親子

7樓:人間世

繪本是一種比故事書更適合孩子讀的一類書。原因有以下幾點:

㈠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提出過繪本是文字×繪畫,而不是文字+繪畫(我記不太清了,但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對於文字給自己帶來的衝擊力絕對沒有繪畫帶來的衝擊力大。

㈡繪本因為配圖、顏色、繪畫內容等的構造,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潛能,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㈢因為繪本的文字相對來說比較少,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同時也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也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這是我個人的小小感覺

8樓:小吃貨大書蟲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說過: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雖然一開始我給潤潤讀繪本的初衷,是為了讓潤潤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但是,當我和潤潤一起讀繪本時,早就把這個目的拋到了腦後。

從兒子5個月開始正式讀繪本,到現在潤潤17個月,掐指一算,我家潤潤已經是乙個有一年閱齡的人兒了呢(老母親開心中~)。

回望這一年讀繪本的過程時,發現我們不僅收穫了快樂,還有成長與習慣。

《蹦》是我給潤潤讀的第一本繪本,乙個「蹦」字貫穿始終。一開始給他讀的時候,有點陌生。等到熟悉了以後,是潤潤特別喜歡的一本繪本。

除了常規的讀法,我們還嘗試了「真人演繹」。爸爸抱著潤潤,我在旁邊提問:青蛙蹦不蹦?

爸爸一邊回答蹦~蹦~蹦,一邊抱著潤潤蹦~蹦~蹦。每次玩,潤潤都被逗得咯咯笑個不停。每次玩,也是我和爸爸的歡樂親子時光。

除了這本《蹦》,我還入手了松岡達英的另外兩本繪本《哇》《誰的聲音?》,也都可以真人演繹,效果也不錯。

讀繪本不僅給孩子帶來快樂,也給大人帶來快樂。

在潤潤8、9個月的時候,他開始對洞洞感興趣,喜歡這裡扣扣、那裡戳戳。我知道這是細小事物敏感期到了,所以我又入手了洞洞書、翻翻書和機關書,比如《猜猜我是誰》《動物動物捉迷藏》。

不管是洞洞書、翻翻書,還是機關書,都有乙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紙板書。紙板書比較好翻頁,孩子在扣洞洞、翻頁的過程中,就鍛鍊了手部的小肌肉,對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特別好。

由於經常翻看硬紙板繪本,潤潤在不到1周歲時,就可以自己翻看平裝的那種薄頁的繪本了。

考慮到以後的英語啟蒙,我還入手了《Dear Zoo》《I Am a Bunny》《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等比較經典的英文繪本。

有一本我湊單的英文翻翻書,只有巴掌那麼小,卻給了我們大大的驚喜。

一開始也是正常的讀繪本,我們大人一邊讀一邊示範翻,後來潤潤自己翻。再後來,潤潤和我們玩起了「猜猜看」的遊戲。

潤潤把這本小繪本拿在手裡,往小腿上一放,隨便翻到一頁,用手指扣著小機關,但是他不翻。因為剛開始學說話,所以就抬頭用眼神示意我們,猜猜小機關後面有什麼。我們都會很配合地說:

「我猜是什麼什麼,對不對?」,他會咯咯笑著,一下就翻開小機關,嘴裡還含糊地說「對對對」。

所以,讀繪本不僅鍛鍊手部小肌肉,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閱讀習慣,是在讀繪本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的。就比如我家潤潤讀了一年繪本,一開始是我們給他讀。現在他會拿過來兩本繪本,他一本,你一本,一塊讀。

看見我上課用的書,還有我的育兒書,都會小嘴說著「書書書」,小手就開始翻了。看見認識的,比如熊貓、星星、三角形等等,都會一邊說著一邊指給我看。

沒有刻意培養,就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

所以,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繪本呢?每個家長的初衷都不一樣,時間和孩子會告訴你答案。

@知乎親子

為什麼要陪孩子讀繪本?

Lisa彼岸 如果非要給個原因,最基本的就是 可以增加親子關係。可以交流,通過書本感受生活百態,世間美好。可以學習基本的常識。都說 開啟一本書,就開啟了一扇窗。無論對於大和孩子都是如此。特別是對於乙個不怎麼會遊戲力的媽媽來講,陪孩子讀繪本,反而是一種輕鬆便捷的陪伴方式。無論是在下班後,週末空閒的時間...

如何讓孩子反覆看繪本?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家會在床上 茶几 紗發 電視櫃和飄窗等孩子自己能夠得著的地方都放了繪本,不會是那種放得很亂,是擺得整整齊齊的。孩子有時醒來呀,或者哭鬧沒人搭理呀,或者我在忙呀,或者不想玩玩具的時候呀,都會自己去拿著翻來翻去。而且我家買繪本不是特別多,加上孩子自己本身的個性吧,她要是最近一直在看...

如何讓孩子喜歡繪本閱讀?

Madou 小朋友的習慣需要大人來培養的,最好是爸爸媽媽帶著讀繪本,陪小朋友講故事,這樣慢慢才會養成好習慣。順便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繪本系列,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看 小毛毛奇幻歷險記 無字故事書,開發兒童的想象力 邏輯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稍大一點推薦 狐狸夫人和狗獾先生 講森林中一家人的故事,水彩畫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