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跟小孩講道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母愛?

時間 2021-05-07 11:03:21

1樓:伊蓮有夢

講道理本來就是站在乙個家長是對的,孩子是錯的角度去的,沒有任何乙個人願意去承認的,如果是帶著情緒去說會更加激起孩子的不滿

不妨試試多用第一人稱去表達,告訴孩子他的行為讓你感覺怎麼了,然後問他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處理?

2樓:Mirror on

講道理?你知道你在幹嘛嗎?你媽跟你講道理的時候你啥想法?母愛如何感受,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應該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對你有求必應之類的吧。

3樓:小板栗

我兒子今年剛滿五歲。這幾年總結出來的教育經驗有很多,嗯我梳理一下,大致說一說吧。

一.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和性格特點。並不是每乙個嬰兒都是白紙,其實孩子的個性特點在嬰兒期就已經很明顯了,父母要多觀察。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順應孩子個性特點的,有的方式可能對別的孩子湊效但到了你孩子身上並不管用,所以真的是需要父母細心觀察用心思考並且不斷的探索總結經驗教訓的。

二.其次呢,要看孩子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特點和特定的心理需求。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講道理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

三.人是情感動物。一切教育都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情感鏈結的基礎上!

沒有情感鏈結的所謂教育,與馴獸無異!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孩子不相信父母是足夠愛他(她)的,那麼他(她)在家庭教育中就只會體驗到被控制被操縱同樣他們也會變得有很強的控制欲。

對於和父母的情感鏈結不夠好的孩子而言,道理是空的、蒼白的,他們沒辦法真的做到自律,他們只會覺得道理是操控他人的工具。

基於以上幾點,我來說說我總結出的具體方法。

1.在姿態上要與孩子平等。也就是說,大人一定要先蹲下來平視著孩子。

試想一下,如果你仰視著乙個比你高大強壯很多的人,他和你講道理,無論他多麼輕聲細語,你的心理感受都會是不安的不舒服的。

4.有情緒的時候不講道理,講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

5.預防錯誤比犯了錯誤再講道理效果要好,孩子做對時給予肯定並且跟孩子分析出「為什麼說你做得好」,這比出現了問題再講道理效果要好!舉例來說,我兒子看動畫片之前,我就會跟他約定「要看多久呢?

」「看完以後該做什麼?」孩子說「看完以後要看遠處。」好的,我們擊掌「蓋章」,這就是預防錯誤的發生。

再比如有一次他自己主動提出複習一下幼兒園學的古詩詞,因為覺得自己還不熟悉。我立即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兒子,你知道嗎?我又發現了你的乙個優秀的地方,你是乙個心裡有數的人,你知道自己不足的是什麼,並且你願意想辦法認真的去對待。

」7.有時候和孩子分享一些你自己的親身經歷會很有效,讓孩子和你一起分析,追根溯源,尋找辦法,表面看孩子在引導你,其實孩子也在學會理智的看待人和事,這會幫助孩子積累經驗,更透徹的領悟道理。

我的另乙個回答中有具體的事例。https://www.

4樓:覺明心

感受到愛不是靠講道理的,要讓對方感受到愛首先要釋放愛,自己沒有釋放怎麼讓人感受?然後一起批評乙個二年級孩子沒有感受到愛,愛就以愛的形式出現,別帶著嚴厲,教育,為你好的面具。

5樓:冀寧的微觀察

我以前和家人發生矛盾總喜歡講道理,但是發現越講矛盾越大,後來我發現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我就改變了溝通方式,結果變了很多。

和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調皮或者不好管教,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講理,而是要講情,你設身處地關心孩子,為他著想,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在孩子被感動、安靜的時候,適時的講一些原則,他是可以聽進去的。

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不喜歡聽大道理。大道理都懂,但是實踐的是少,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去證明,比什麼都強。

為什麼不要跟女孩子講道理?

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講道理,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也是要講道理,只有那種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是動物,才沒辦法講道理。不和它講道理,那是把它歸結為畜牲動物或者是精神患者。 社會主義好 這話翻譯翻譯,其實是只有女朋友能跟你講道理,你不能跟女朋友講道理。說話不合她胃口你看她跟不跟你講道理?你看她會不會跟你說什麼直...

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道理嗎

當然可以。由於抽象認知水平的發展,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擁有了預估自己行為後果的能力。此時,當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並詳細地向她 他陳述原因時,孩子能夠根據你的描述在腦海裡勾勒出該行為的結果和感受。這種對危險的感知,能打消他們想要嘗試一些行為的念頭。例如,乙個兩歲的孩子站在高處時所想象出的墜落恐懼感,能夠...

跟父母講道理,贏了怎麼樣,輸了又是怎樣?

知止 講道理是為了溝通,為什麼要講輸贏?跟父母也好,跟子女也罷,或是跟家裡其他成員講道理,是為了開誠布公地交流,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讓家庭更和諧。有些家庭矛盾是因為溝通不暢互不理解而導致的。尤其父母與子女之間,時代不同,觀念有別,坦誠地說出各自的想法更重要。有時候很難說哪一方絕對正確,視角不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