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需要轉變的是一種觀念和習慣嗎?

時間 2021-06-06 06:15:58

1樓:一朵心花開

依戀反應的是一種關係。依戀風格的形成有賴於早年經驗到的跟主要撫養者的互動關係模式。所以想要改變依戀風格是須要經驗到不同的安全型跟人的互動風格。

這個人也許自己就是乙個安全型,然後你跟他互動他給到你安全感,經驗到安全的相處模式經驗。從而內化到你的依戀風格中。

自己的觀念跟習慣本身就屬於早年跟人互動的模式中形成,所以治標還需治本。

當然如果接觸不到安全型的人,那麼找乙個依戀流派的心理諮詢師做長期的個人體驗,心理諮詢師提供的抱持性環境同樣有助於安全依戀風格的形成。

2樓:楊二傻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其次,我們來說。如果真的確定是這兩種依戀模式,是否有改變的必要? 乙個依戀模式的產生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在我們還是幼兒的時候就開始了。

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保護了我們搖曳多變的情感,一步步保護弱小的我們走過無數個春秋。 如果不是嚴重影響到生活,不建議去強行改變。

再說,這兩種人格是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本質是相同的----害怕被拋棄。迴避型依戀害怕被拋棄,表現出來的冷漠、疏遠。焦慮性依戀害怕被拋棄,表現出來迫切,親密。

這兩種人格,天然的具備吸引力。迴避型依戀的冷漠對焦慮型依戀具有莫名的吸引力,焦慮性依戀的執著對迴避型依戀來說,又像是致命的毒藥。乙個像冰,乙個想火,兩個人連分手都與旁人迥異,想分,分不開,相愛相殺呀!

最後,要改變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和習慣呦。我們在心理學上講,叫人格障礙。他們的形成過程是複雜的,比如迴避型依戀的起源,大抵幼年時期家庭父母關懷的缺失和對孩子反應的漠視。

特別是父母單親或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不能長期陪伴孩子身邊,而童年時的依戀人格,正是成年以後所形成戀愛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害怕與人有親密關係的接觸,把親密關係視為與人交往的最後底線。拒絕身體接觸,有很強的私人領地意識等等的行為模式。

所以,改變?那是不可能滴。 我們能做的只是理解,寬容,選擇原諒唄。

哈哈,有點不負責任了。

你有改變的想法很好,但是心理問題不是個人看兩本書,刷幾篇知乎就能解決的。而且,不是乙個人,是你們倆,兩種人格。建議多了解,有需要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使兩個人向著安全型依戀慢慢轉變。 祝幸福呦。

3樓:古青

其實人都可以改變,當然要自己去改變。

我個人認為要有勇氣選擇。

每個人的現在此時此刻,都會產生很多年念頭,這些念頭都會受潛意識的影響,尤其是受小時候的影響最深刻。當問題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退縮,當然也可以鼓起勇氣選擇去面對。

人的一生會有很多次會在別人的影響下,去改變自己的選擇。

面對它的時候,你要有勇氣說這是我的選擇,我願意為它負責。

迴避型依戀會不會轉變?

豬毛小孩 當然不會轉變,當你想著怎麼轉變迴避型的時候,他在想著怎麼轉變你 迴避型在自己的世界裡待得很舒服,他為什麼要轉變 迴避型不需要別人打擾他,你為什麼非要去打擾他呢,還要求他轉變,給你理由先 不能去找乙個喜歡被打擾渴望被打擾的安全型,哪怕是渴望非常多愛的焦慮型嗎?安全型的人佔比是絕大多數,應該很...

迴避型依戀怎麼引導其向焦慮依戀型或安全型發展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迴避和焦慮都是不安全依戀,哪有一種病學另一種病的?結果只會導致產生大boss恐懼型!向安全型發展才正常好吧! 鼓勵她勇敢一點,讓她不要害怕。不要過分告訴她你的想法,只要表示她這樣做你有點難過但是依舊愛她。如果你直接說她的做法讓你很難過,那她可能會覺得你不愛她了,很自責的繼續逃避...

焦慮型依戀最後都是為什麼放棄了迴避型依戀的?

俗人 劃重點,不放棄是因為太多的沉沒成本造就了不甘心。放棄了,自然就是沉沒成本收回來了,不甘心也沒了,仇也報了,心裡也平衡了,就不願意再深陷泥潭與不值得的迴避糾纏了。 我都想爆粗口了!我做錯了什麼,憑什麼那麼對我的喜歡!他們就是自私好嗎骨子裡的自私,不覺得自己是錯的,別人要關心他,無微不至照顧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