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問題我們知道答案,卻還是想要去問

時間 2021-06-04 11:41:40

1樓:魏同學

希望有人可以更好的解答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去詢問別人的答案人就是這樣很多時候原因犯傻充楞等事後又覺得我當時應該正面一點面對她.

2樓:EZlearn

因為你知道的答案,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我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還是要去問,因為我想聽別人給我說說熬夜對身體好的理由,這樣我就能安心的熬夜了。

3樓:腦迴路很長的小張

想通過和別人一樣的答案,得到對內心答案的肯定,不過如果你一直問某個人的話罒罒,八成你喜歡,想找個話題或者單純找個人傾訴一下

4樓:或許她死了

兩種,一種為了得到肯定的答案,肯定自己的想法,另一種,讓自己有資訊,另一種就是太悲觀的,為了從別人那兒得到反面的答案,告訴你其實沒那麼慘。總之有答案還問別人就是為了尋求正能量

5樓:不問因果

1、增加認同感。

2、通過問題篩選尋找同類

3、尋找答案的更多可能性,個人的認知範圍畢竟有限,他人的觀點可能會對自己有啟發。

6樓:

你的問題如果是關於情感的話,知道答案的你會有一種開心或者不甘,開心是因為滿足了你的美好想象,實現了你的意象,如夢境一般,你會想要再去問;相反夢境破碎,粘回去也不可能是原來的樣子,因為玻璃渣渣你收不齊

7樓:小-伍

這個問題像是你想去幹一件事,但你不知道你去還是不去,這時你扔起了一枚硬幣去猜正反,但你是當你扔起那枚硬幣的時候,你自己心裡面已經知道了答案,你要的不是正反,而是乙個契機

8樓:傻豬豬

我們可能只是了解到事情的表象,或者僅僅是自己猜測出來的,又或是你就想簡簡單單知道他(她)嘴裡的答案。只有親眼目睹,親耳相聞,才會真正明白。

9樓:楊忠十指連心志願

在這個世界上,凡是你能遇到的問題,自己心裡都有答案。只是不願意說不願意說的問題。去問別人,一是印證一下自己答案是否準確貼切,二是改善人際關係。

10樓:偷西瓜的猴子

我能想到我問的乙個最蠢的問題,就是分手後問對方到底愛不愛自己。

其實根本不用對方說,自己也知道的乙個回答。卻依舊想要去問對方這個問題,因為覺得自己內心深處希望有一絲絲僥倖的機會。有的人會懷抱著遺憾,或者是一絲念想。

或者在往後的日子裡回想起來會覺得對方是依舊愛的,因為沒有說所以會抱有幻想。

直到那個你害怕的,你不想聽的答案出現。是那麼的果斷而又決絕,是那麼的具有殺傷力。你才終於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我想知道,只不過因為我有殘餘的那百分之1的希望,希望對方的答案和我知道的背道而馳。是我存在那一點點的幻想。而他說出來以後,粉碎了我的幻想,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需要放棄了。

我知道自己以後的人生中不會再有他的影子存在了。

11樓:寶珠道人

這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每個人潛意識裡對「問題」這兩個字的理解就不一樣。

我一看到這個提問,腦中第乙個浮現出的場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是「順嘴」就問出的那些「明知故問」的問題。像是:

場景一:A;你感冒藥借我吃一袋。

B: 遞給ta的同時問,你感冒了嗎?

A:我餓了。

這是搞笑回答,但B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其實也知道答案,但是為什麼想問?

因為關心你~

場景二:A:你充電線借我用一下

B:遞給ta的同時問,你用充電線幹什麼?

A: 綁鞋帶。

同樣A也是搞笑回答,但是充電線除了充電還能用來幹什麼。可是為什麼還是就問了這麼一句?

因為順嘴,大腦習慣性的會「順嘴」問上一句,或許這句話都沒過你的腦子,只是處於思考狀態時,你順嘴說的大概率會是問句。(你肯定也有過!)

然後我縱覽了這個問題下的220個回答,果然大家都是正經人。

潛意識裡對這個問題的定義是學術問題,還有最經典的情感問題。

對於學術問題:

學術問題用答案二字的話,我覺得就是百分百正確了,所以是基於這個前提來思考的。

兩種心理,一是不自信,潛意識裡是通過獲得認同而增加自信。

二是炫耀,類似於老師拿著答案在批改作業。

對於情感問題:

兩種心理,一是早死早超生,我也不死賴在你這顆歪脖子樹上非得考證了,給自己乙個了結。

二是希望得到不同的答案,還存有自我希冀。即使沒得到想要的答案,也會自己跟自己說一聲:沒關係,我下次再問肯定就不一樣了。

但是無論是廢話問題,學術問題以及情感問題還是什麼雜七雜八的問題。

還有乙個通用的心理就是讓自己好過。

人是乙個目的性非常明確的生物,做出的幾乎每乙個舉動都是帶有某種意義的。

問問題,還是乙個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乙個很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為什麼你還是想要去做?

肯定是你覺得這件事你願意去做。或是為了認同,或是為了炫耀,或是為了長痛不如短痛。

但是,不管是以哪一種形式,你肯定都是為了讓自己好過。

12樓:易拉罐

我們知道答案,但那只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答案,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通過其他人的感想反推過來確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有沒有更好的,或者看到主流思想,也就是自我以外的他人的答案。

舉個例子,小時候你很想要一塊錢,但是你沒有這一塊錢,要得到這一塊錢你可能看到別人放在桌子上就直接動手去拿了,但這種行為我們現在稱之為「偷」,你自己看看個人意識是不是特別有侷限性,所以我們不斷的去獲取外界資訊來補充自我,這是我認為為什麼很多人所謂「明知故問」的行為,他們想要確定自己想的是不是對的,可其實從他人那裡得來的答案也是他人從別人那裡得來的,漸漸的,思想統一,聲音統一,就變成了主流思想,當然,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肯定是將各方想法,各方利益一起融起來的,而且經歷了人心變遷時代主流變化,所以也更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到了經過歲月洗刷還能留下成為共識的東西,就變成了文化。

13樓:小屁孩

偷偷告訴你乙個心得

捭闔之道

捭開也言也陽也

闔閉也謀也陰也陰陽結合終始其意

很高深的幾個字。

關於你這個問題,雖然看似很平淡的問題,卻反應出了很多問題。

當下很多人,做事不經過思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說什麼話張口就來,從不經過大腦。

就你這個問題,知道答案但還是想問:

我不是作者只是乙個20歲的年輕人,就像我,知道你需要的答案卻不知道怎麼講,怎麼和你聊。年輕人以後得路還長。多看看書,陌生人。

14樓:迷人的傢伙

我們把這種情況,套在乙個具體的情景:

為什麼我知道答案,卻還是想問他愛不愛我?

當然,我確實應該攻讀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這樣我應該能對此找到好幾個對應的名詞和心理狀態來解釋定義。

所以我只能從通俗的角度來講:或許是因為你不想要,以及不接受你自己給出的答案。

你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感性上的衝動,也能是理性下的分析,但是很多答案都是需要被二次驗證的。

出現這種心理無可厚非,相反我認為在知道答案的情況下,還是想要再問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不管你是問自己還是問別人,潛意識裡你肯定帶有重新定義某個答案的訴求。

在愛情裡,重新定義答案或許可以改善一段關係,在生活裡,重新定義乙個答案,或許可以改變整個人生。

不管初次答案是對的,還是二次答案是對的,或許沒有乙個答案是真正的對,正如馬克思裡曾言:我們無法掌握絕對的真理,但我們可以無限接近於真理。

15樓:你破寶

因為那個答案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所以你還想去問。

但是想去問並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你的問題,

是要自己親手去創造那個你想要的答案。

16樓:

上帝已經死去,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世界。

——尼采。

你知道的答案,是父母,親人,同學,權威給你的答案,不是屬於你自己的答案,只有你自己定義了的答案,才是屬於你的可用資源,你定義的關於自己的答案越豐富,世界就越是能夠走向你,你在這個世界上,可操作的空間也就越大。

如果你定義了屬於你自己的整個世界,那麼世界將會變成你的遊樂場,而你,也將成為這個世界的「上帝」。

17樓:宇宙之塵

根源原因:自我負責的責任感不夠。

思想觀念認識上:自己沒有樹立對自己命運、生活或人生的「主人翁意識」。

建議:咱們調整好自己心態,知道並明白,時時事事處處「自己的人生或生活事情,決定權選擇權在自己手裡」,第一時間清晰告知自己「自己決定,自己負責,不要推責他人,更不能事後怨天尤人」。

為什麼在知乎上看到的很多問題下答案都喜歡改編《孔乙己》段落?

亂世無疆 施一公一到清華,所有教書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 施一公,你的學生就業率又創新低了!他不回答,對研究生說 發兩篇Science,一篇Nature。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 你一定又忽悠人了!施一公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賺得盆滿缽滿,還說不...

反思 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問題

當宵瀏跋 這是乙個好問題,很現實,也很尖銳,應該反思。不過這個問題也不好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涉及到經濟 政治 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較敏感,難度大。既然遇到了這個問題,那我就試試看吧!在我看來,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必須弄清楚什麼叫問題?所謂問題,用哲學的語言說就是矛盾。問題就是矛盾。所謂...

為什麼知乎上很多問題的回答質量都很高?

一種被重視的存在感,1,高質量答案的回答者往往很專業。許多高質量問題是由專業領域的人回答的,越是專業,越能深入淺出解釋得清,凡是講半天沒到點子上的,基本屬於水平不夠。部分業餘愛好者的水平也很不錯,他們願意花時間全面了解某一領域的知識,對一些科普性的 常識性的問題答得相當出色。2,高質量的答案不僅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