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看透了很多東西,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做不好吶?

時間 2021-06-01 08:45:12

1樓:

我越來越發現,很多道理,正確無比,但生活中卻根本不是那個樣子的。

就比如說,職業無高低貴賤,這句話很正確,但實際上在人心裡,職業就是有高低貴賤。

過得好一聲是什麼樣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標準。比如說,有的人秋招拿了很多offer,為選擇哪個而發愁,而有的人卻為沒有offer發愁。

即使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你身邊有的人,可能他們還是決定著你的發展晉公升的那部分人,他們就是不講道理。

另一方面,你懂得了很多道理,是你自身素質很高,但人的一生,還受到機遇、運氣、人際關係等影響,甚至比你自身能力的影響還大。畢竟,我們需要考慮歷史程序。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2樓:汪先森筆記

知道很多道理,卻又非常難以做到,我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這樣的問題,這種問題,歸根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沒有掌握學以致用的方法。

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果你學到的道理和知識不能夠為我們所用,其實在我看來就是白學了。

相信很多人也遇到這樣的場景:平時看了很多書(乾貨),也上過很多課程,但是到了應用的時候就是想不起來,或者想起來了卻不知道怎麼去運用。

原因在哪?

根本原因在於學以致用的【學】和【用】這兩個環節出問題了。因為任何乙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我們學到的知識和道理難以為我們所用。

首先,關於學,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真的學會了嗎?道理你是真的懂了嗎?還是懵懵懂懂的狀態,還是不懂裝懂的狀態。

這個環節,很多人出問題在於【以為自己知道】或者說【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這些道理(知識)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可能學到沒有學會,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自己沒有學會而已。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考試來檢驗自己學習的反饋,但是到了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學習的道理(知識)卻很難得到反饋。

由於沒有切實有效的反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沒學會。

其次,關於用,知道很多道理,做到很難?那是因為道理和用之間,其實是存在一定距離的,通俗點說,就是學的道理(知識)用的機會少,用的頻率低了。很多的知識和道理是需要大量重複的刻意練習,不是說你知道就行的。

3樓:陶源

沒有踩到大地,卻總想飄去天空。可能人在一定階段就是喜歡想太多卻不喜歡先把自己沉澱下來。

打個比方啊,就是一心想去探索宇宙,但又不知道怎麼探索,於是迷茫於是不甘,

於是甚至沒有好好地看過頭頂的星空。

另外韓寒那句話,知道許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一生還未到盡頭,為何要說過不好一生?如果真的過不好一生,也只能說,那些大道理,我們根本從來就沒有知道過。

或者還有個根本原因:懶。

明明很年輕為什麼還是好似看透了一生?

勃河王 the most promising girl i met 北海之遊的幾個朋友,她還是很特別的,別人的青春看起來幾近結束,這位好像信心滿滿剛剛開始,這位看起來十分像我的表姐,說實話,人生的道路往往充斥著戲劇性,過早認為自己悟透了什麼的人反而會在以後的路上逐漸力不從心,有的時候知道前途遙遠,最...

為什麼感覺以前能看透很多事,現在卻看不透了?

屎難吃 毛爺爺說過一句話,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更是其樂無窮。之前自己認為能看透是因為標本太少,有普遍性,但當我經歷過很多事,遇到很多人時,標本多了。就沒有普遍性了,每個人都是特例。尊重每個人的做法,也請尊重自己的做法,對錯都是相對的,就像公平一樣,沒有絕對公平,只有相對公平。活著就好。 范特西...

人看透了許多問題之後,為什麼還會感覺很痛苦

哀吾生之須臾 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看透,事物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又同時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看透一件事沒那麼簡單。就像你讀一本書,當你讀完後讀第二遍時你會有新的收穫,讀第三次又有新的見解,了解乙個事物是循序漸進的,真正談看透是很難的。有句話 聽時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江在海心中 因為你還是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