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不是人的經歷越豐富,就會變得越理性,就越不容易感情用事?

時間 2021-05-30 19:07:41

1樓:龍江秋月

人生的經歷豐富以後,人心就有可能會變得冷靜,人情也就不會表現的那麼激烈,而是更深沉,更內斂於心。因此,冷寂不是無情,熱烈也未必就是真情。所以,人生有可能就是乙個情感不斷積澱的過程,人心不斷磨鍊的過程。

同時,對不同的人要講不同的話,做人有時也不能太老實,不能對什麼人都講真話、講實話,有時對一些人只是打哈哈或講一些應景的話就可以。不看物件,不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做人總是實話實說,不但自己有可能會為人所騙或掉進別人設的套套中,而且還容易得罪人。

同時,有些人表露出來的「情」,可能有「真情」和「虛情」之分。人的「真情」是人心中之情的真實表現,「虛情」是人外在的一種虛假表現。有時有些人為何有虛情呢?

這可能是受人「心智」的影響。人的心智會影響人之情發時的真假狀況。比如,兔死狐悲,狐對兔之死所表現出來的悲情是虛假的,並不是其內心真情的流露。

有些人有時也會有如此的表現,如人之情的外露,有外樂內樂,這是真樂;有外樂內苦,這是苦中作樂;有外悲內樂,這是假悲;有外悲內悲,這是真悲等。人的心智會使人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外在之情,所以,人外在之情有真情和虛情之別,這可能也是乙個經歷豐富以後才可能有的表現,當然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是乙個「老玩童」。

2樓:Always

雖然現在年紀也還很小,但是我有這樣的感受。其實不只是因為人生經歷,還有自己的內心。因為你開始不是那麼喜歡很急躁的自己,至少我現在是這樣的。

(哈哈哈,因為我之前是很急躁的人。現在也還是有點,慢慢改變)

事緩則圓。遇到一件事,你理性了一次,你就會開始喜歡這樣的自己。你會發現,原來理性遠遠高於急躁。

因為你的急躁,會讓對方更急躁。都是人生父母養的,你急躁,你發脾氣,人家憑什麼容忍你,你是王思聰家的還是怎麼的。雖然很多心靈雞湯都說,做個溫柔的人。

我說,這話沒錯,完全正確。之前麻麻追著我的前半生裡面的賀涵印象深刻,當時不是有人說,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然而,這個世界誰沒有脾氣。

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齡,一定程度,都會開始變得沉穩。

當你開始理性了,你還會影響你周圍的人。你是一束光,人家當然看著你。

人生在世,不如意太多了,多想想好的吧。做個脾氣好的人,會讓自己活的更自由。

3樓:白晝若盡

不是,能真正調動你感情的那類人/事/物,除非你跑的快(刻意逃避,拉開時間空間上的距離),不然也只有感性乾死理性的份。

或者說,你的理性只能告訴你一件事兒——可以考慮怎麼跑了。

應了那句每個人都有弱點吧。

只不過有的人弱點比較高,比如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大概都沒死成。

4樓:餃子

理性不代表現實,現實也不一定會讓人更理性,經歷的事情多了確實會對人的思維方式有影響,思考問題的角度會更全面,做事方式會更沉穩,言語行為不再鋒芒畢露,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吧

5樓:明玥心

我的答案興許和別人不一樣。理性思考固然理智,但也會失去很多,只因顧慮太多。若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只能說是人生的一種運氣,運氣來了,自然要牢牢抓住才好,人生很短暫,明白自己的初心甚好。

6樓:士多啤梨圓子

或許是吧。

我個人的話其實是這樣乙個人。

有時候你需要一些經歷,你才會知道這樣的事情如何去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變得多了起來,不知不覺地就會有一種慣性思維:「這件事情怎麼去做會比較好」「如果我做錯了結果會怎麼樣」「我應該怎麼樣去彌補」

凡事未發生的我會想象其最壞的情況。已發生的我會告訴自己如果做錯了就得承認錯誤並道歉,已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彌補應付出的代價。

嗯。。其實也是你得被打擊一下才可以有的吧。

「電視劇集裡再好看的男女主人公都不是你,別人的成就再高都是別人的。你就是個普通人,只能用最普通的辦法去做自己能力最大化的事情。」

還有個方法是做數學題,理性思維有時候是練出來的。

ok。回答結束。

7樓:婉綰

按照你說的話,那抱歉,我實在不是乙個真正理性用事的人了,我會在夜晚崩潰……因為感情脆弱……至於發掘不了新東西,我想可能會覺得因為自己的見識太少,所觸的領域太少

8樓:趙趙的奇妙思考

對大部分人來說,不是。

對經常進入你視線的大部分來說,是。

人總是更容易注意到特別的優秀的人。對那些人來說,閱歷/思考/自製,會讓他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出判斷時擺脫感性的干擾,變得越來越理性。

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的大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越發固執於自己的習慣而不願改變。人,還是感性的更多些,所以其實大部分人越活會越感性,而且不願改變。

只是這些人你平常不去注意罷了。

9樓:吳題

這個問題問的就非常有問題。

大部分人來說,區間很不清晰,無法給出乙個泛用性的答案。

人的經歷豐富指的是什麼,也沒有乙個說法。

理性和感情用事都是要看具體事情的,也沒有定論。

年紀越大,愛不愛人跟年紀沒關係,發展出全新興趣愛好也跟年齡沒關係。

我舉個例子,我爹今年60歲了,他學打羽毛球是這兩年的事兒,然後打球時候乙個激動把膝蓋給扭傷了,輕傷不嚴重。我就說他你現在都老了,有些球用力夠著的就別去接了。

10樓:Eidosper

應該是「人的修為越高,人就會越懂得對感性的排遣」,而「感性的排遣」和理性不一樣。如果做乙個比喻的話,理性是種滿了小麥,而「排遣感性」則是將荒草叢給除掉,留下一片空地。

我有位太姥姥,一生幾從不出院門,仍然可以心平氣和,連去世也去的清清楚楚,安排完後事就走了。她顯然不是那種「經歷豐富」的人,但是卻是「無欲無求」的人。

有欲求,就難免有不得,有不得,難免滋生不滿。貪生嗔,進嗔而痴。而與之相反的是戒生定,由定及慧。戒是手段,若本就無貪念則可以「當其無,有器之用」。

對於古人來講,在儒家的道路上走的越遠,越容易知道聖賢的心願,越知道如何遣其欲。人心如田,先去雜草,再植作物;若先天稟賦好,本無雜草,則可直接作物。儒家心法《中庸》第一篇即講: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解釋了「中」「和」二字,雖與戒定慧、清淨有所區別,但其中有些地方異曲同工。

但另乙個做法也是有問題的,即以理性強行壓制感受,或者叫「控制感性」,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方法,其終極結果是抑鬱症。有些人會用巧妙的方法把被壓制的情緒排遣,那麼可能一生都不至於發作;有些人不巧妙,於是暴虐下屬、妻子,落得罵名,成為家暴者或者施暴者;有些人則變身控制性人格,或者SM,即此道。究其原因,欲未遣,心不安也。

佛陀說法已二千年餘,太上傳經、孔子門徒作論語亦有二千年餘,而人世間幾無變化。不得其妙者仍不得,得其道者仍得。純靠經驗和世間法積累,一生又能有多少智慧型?

聰明人,靠自己又能推導出幾個定理?待其身歿,而又消散。

如是而已。

11樓:

情感是自發的,甚至可能隨年齡越大而越豐沛。

只是,人年紀越大,越能找到現實理由壓抑自己的情感,找到現實理由說服自己不發展新的愛好,迴避所愛的人。

大部分人是不是都可有可無?

白檸檬水 那要看對誰來說了吧,如果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那確實是可有可無!但是對你父母來說你是唯一的女兒,對你哥哥來說你是唯一的妹妹!對你自己來說你就是全部!我自己就挺不在乎自己的吧,簡而言之就是覺得自己不重要,我一陣子總是頭疼 其實一年多了,最近比較頻繁 我就順口跟我媽一說,她就問我要不要去醫院,我都驚...

為什麼大部分人對獻血牴觸?

嵐瓜頭 88斤,報重了兩斤 獻血300 只有剛剛抽完的時候暈了一下下 其他什麼感覺都沒有 除了還沒來M 但我覺得問題不大 以後會繼續。 毛太驢 在普通民眾獻血後想要用血卻遭遇極為繁瑣的門檻的同時,我們上海衛計委卻有這樣的規定。上海的血液管理中心的 用血須知 有云 在本市持有港澳台同胞 華僑 外國公民...

是不是大部分人歧視 娘 的男性而相對不會歧視 男性化 的女性?

RachChen 因為男性化基本是是中性詞,偶爾略帶褒義偶爾略帶貶義,而娘 形容詞性 是純粹的貶義詞。娘給人的印象一般是 做事不乾脆,優柔寡斷,行為舉止扭扭捏捏,甚至態度矯情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太願意自己和這種形容詞沾邊。大多數人都願意自己的形象是Sunny正面有擔當的。 木木林 對,有點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