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理解父母說 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或者 我都是為你好 ?

時間 2021-05-13 05:31:53

1樓:

關於「很擔心小孩受到傷害,哪怕一點點傷害」的心理,也有可能是,在潛意識裡還是把小孩當成私人財產或者一件寶貝了。

就比如你買了一輛很貴的寶馬汽車,你平時開的時候也很怕寶馬刮花收到一點點損害,平時還願意花錢做汽車保養。這樣子看來,小孩好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但無可否認,但這也是父母的愛。

就因為父母怕小孩受一點點傷害,所以他考大學填志願、畢業找工作、找物件結婚都聽父母的,是真的怕孩子受傷害還是為了讓孩子聽父母話去做之後好在親朋好友前炫耀:「看我兒子,我當時叫他考公務員,你看現在生活多好。」就好比,買了輛寶馬,讓朋友看到你開著這輛寶馬,你很得意。

2樓:最是流年留不住

其實就是讓你產生負罪,從而服從,最終,當他們說出「以後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不管你了」的時候,你會以為是不是惹怒了他們,反而臣服於他們。

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也是深受其害

3樓:

最近總感覺自己情緒不太對 ,可能有點抑鬱症傾向吧希望可以調整回來吧。

我不能理解父母口中我一切為了你,既然對自己婚姻絕望了,為什麼不離婚,反而耗著,然後告訴子女,我要不是為了你,我早離婚過好日子去了,每次聽到這個話我都想說,那你早點離啊,你別生我,或者我去死好了。還有為什麼,明明很簡單的乙個事,自己摸索也能學會,硬是把自己關閉起來說我學不會。要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解釋。

好像可以從中得出我這麼多年的隱忍有回報了,我都是為了你呀

4樓:一默驚雷

首先必須承認父母確實是最愛我們,希望我們好的人,但有時方式方法不對,或者不適合我們,有問題多溝通,我們是最親近的人吶,能用愛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5樓:艾公尺

這些話乍看有情有理,但仔細一琢磨,我們會發現這些話裡藏的不是愛,是以愛之名的「勒索」。就像「你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暗含的是只有你聽我的,按我說的去做,我才會愛你。

6樓:

就像符咒...其實跳出來看解讀一下可能會好。我現在正從符咒努力轉化意識到分辨,再到理解。

很難受的過程,就跟當初學化妝一樣。要死了的感覺...其實給出的回答不一定適合你,每個人經歷不一樣又一樣。

或者說,你的每一時刻每一秒的那個全息碎片。都在構成別人的背景圖也好,思考也好,啟蒙別人,給別人思考,給自己思考。或者是其他就可能某人方法做的是先進的。

也可以嘗試。但如果不合適。就是先進了幾百年的理論思想也是沒有用。

甚至是魯迅先生筆下的或者我自己很喜歡的張愛玲。或許他們真的很會寫。真的懂。

但生活還是自己的。就是的確你不幸成為那樣的人,或者祥林嫂。孔乙己。

都盡可能努力生活吧。熱愛生活。改變他。

(當然如果有那種一鍵就解決的是最好的。要是有前面的當我沒說)

7樓:是的

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以愛,

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蔭庀引起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庀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向你們,

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8樓:季來之

1、當父母在說「我都是為你好」的時候,也就是在說「什麼樣子對你好是我來定義的」,這是典型的精神控制、倚強凌弱。

在儒家文化裡,父為子綱,父母和兒女之間天然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父母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父母自認為社會閱歷豐富,走的路比孩子吃的鹽還多,所以孩子應該聽自己的。

一旦孩子不同意,就意味著對於父母權威的挑戰,讓父母處在弱勢和失控狀態,而這是傳統文化裡不可接受的。

越是平庸的父母,就越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尋找自信,從而去抵消對自己人生的失敗感。

彷彿只有在教導孩子的時候,自己才能找到一丟丟自尊和存在感。

2、當父母在說「我都是為你好」的時候,也就是在說「我怎麼做都是對的」,這是一種道德綁架。

「我都是為你好」,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你不聽是吧?那你就是辜負了我的一片好心,那你就是狼心狗肺、不孝之子!

看到了沒有?上綱上線、步步為營。

那為什麼父母要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

因為只要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那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錯。戰略方向上的正確可以掩飾戰術上的愚蠢與沙雕。

這是乙個屬於後浪的年代,父母的很多早期經驗真的只會成為理解這個世界的羈絆。

他們應該更多的向年輕人學習,更加開放和包容,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再不努力學習,很多人真的都沒有資格做父母了!

這是乙個後浪的時代,父母的經驗往往是N年前的,要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應該多傾聽年輕人。

9樓:春華選課說

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滿足的其實只是家長自己的願望。

想起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女孩林茉莉。

林媽媽是乙個「鞠躬盡瘁」的全職媽媽,她苦心為家庭付出,為孩子做營養餐,節省下錢給孩子坐計程車,操心著孩子的學業。

但衣食無憂、成績優秀的茉莉卻一點也不快樂。

她撒謊、偷東西,瀏覽自虐、毒品相關的書籍。

每次成績略有下滑,她就會拿刀在手腕下劃上一道道傷痕。

茉莉壓力很大,她總是需要考慮媽媽的面子。

她想學文學,媽媽卻覺得沒有出息,堅持讓她學醫;成績稍有下滑,媽媽就會責罵,覺得她讓父母丟了臉面。

因為,茉莉的媽媽曾是留美碩士,學業優秀,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無法成為教授。

心結難解,林媽媽就緊盯茉莉學業,一定要讓女兒出類拔萃給自己爭口氣。

但茉莉在這種壓力下,絕望地認為自己「可悲又沒人愛」。

自我滿足式的愛,從父母角度看,是自戀的延伸;從孩子的角度看,則是自我不斷地被漠視、被否定、被父母的感受覆蓋。

真實的自己不被看見,哪怕外表再華美,內心也會一點點被蠶食。

特級教師黃侃,有乙個品學兼優的女兒,從小到大,女兒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優秀、興趣廣泛、性格也開朗。

女兒去荷蘭留學後,傳達給家裡的資訊,依舊是一片明媚,生活充實。

然而,2023年,女兒突然在荷蘭自殺。遺書中寫道:「我真的太太太累了......」

原來,她被強迫症折磨長達8年,痛苦不堪。

黃侃痛定思痛,做出反思:「這些年來,我一直沒有走到孩子心裡。」

黃侃更關注女兒的成績,在精神上的交流卻很少。女兒曾跟自己聊過情感上的一些苦惱,但大大咧咧的她總是忽略女兒。

女兒在人前表現的開朗活潑,可是,真實的自己卻一直沒有被看到,孤單的掙扎在苦悶中。

漫畫家幾公尺寫道:「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如何才能看見孩子,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

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感覺,讀懂孩子的心思。

放下身段和權威,自然能和孩子拉近距離。

愛是尊重。

因為,愛的真諦至為簡單樸素,不是高深的大道理,亦不在遠處,它存在於每乙個與孩子相處的細節之中:

作者簡介:春華選課說(ID:chunhuaxks),乙個服務家長的第三方機構課程評測平台,站在家長的角度,多維度、公平公正、對比評測各大機構課程,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安排試聽和一對一試聽分析,讓家長少走彎路、明白報課、不花冤枉錢!

10樓:孤木

父母用錯誤的思想引導子女,子女在社會上受盡苦難,好不容易走出來後,又得接受父母錯誤思想所導致的他們的問題,而且是個無底洞。

11樓:許我一筆墨

真的是好無助,好崩潰,為什麼我永遠都得聽從,不能有自己的主見,我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好累,

12樓:劉語絲Angela

其實,大多數父母「為你好」的背後,都是為他們自己好。

真正的為對方好,是讓對方成為他自己。愛你,就如你所是。

——劉語絲Angela

13樓:

我剛剛在幾分鐘前想明白這個道理,特意搜了類似的問題跑來回答的。我想明白的這個道理就是:

一切打著我這是為你好旗號的干涉,不管是真心也好,假意也好。本質上都是干涉者在對被干涉者發洩自己的某種情緒,而非真正的為被干涉者考慮。

14樓:胡慎之

「為你好」這句話,讓我想到前段時間大火的《小歡喜》,裡面的單親媽媽宋倩,也是用一句句的「為你好」牢牢地將孩子綁在了自己的身邊。

但我認為,「為你好」這句話其實是在耍流氓。

那家長眼中的「為你好」是什麼樣的呢?

看一看你的周圍,你就會知道了:

有沒有人為了孩子能上乙個好學校而省吃儉用買學區房?有!

有沒有人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有!

有沒有人為了孩子繼續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有!

有沒有人(尤其是媽媽)為了孩子和家庭,犧牲自己的事業、愛好、時間、精力,甚至健康?有!

這些都是家長父母口中的「為你好」。但是,孩子真的好嗎?如果我是孩子,我只感受到,壓力山大。

也就是說,父母的過度犧牲,讓孩子感到極大的壓力。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為你好」是一種耍流氓的行為。

因為,在「為你好」的關係中,是沒有平等和尊重的。

在我一次錄影的過程裡,遇到過一對父母,媽媽特別希望女兒能嫁給乙個她所認為的好丈夫,但是女兒喜歡的是另乙個男人。

女兒那時已經28歲了,按道理來說,她是可以自己去選擇未來的丈夫,並有能力承擔自己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但媽媽卻並不認同,她認為女兒還不懂事,不能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因此,母女之間的矛盾非常大。

女兒不斷在一旁控訴媽媽「控制欲太強」,從小到大每件事都必須要按照她的想法和要求去做,如果不這麼做,媽媽就會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脅迫」自己。而媽媽則在一邊說:「我那是為你好!

」。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在「為你好」的關係中,如果對方想要離開,操控者就會用兩種方式來強制對方留下。

方式一:用道德來約束你

父母會說:

「我都是為你好,犧牲了自己這麼多時間來陪你,你居然不領情,真是乙個不懂事的壞孩子。」

「你如果不給我錢, 我就說你不孝順。」

「你不同意我的要求,我就告訴所有家族的人你虐待老人。」

孩子聽到父母這麼說後,會產生特別強的負罪感,為了不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只能繼續乖乖聽從父母的話。

方式二:激發你的愧疚感

有些父母會通過憤怒和悲傷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愧疚感

「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氣死我了,我太悲傷了,都是你惹我生氣的。」

「我生了你,養了你這麼多年,你不應該為我花點錢嗎?」

「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才沒有離婚的。」

父母做的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被侵入的感覺,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真的在尊重我們。

在孩子心裡,他們會覺得,好像只要聽父母的話就夠了,自己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似乎,只有自己聽話,父母才會滿意。

父母這樣做,對孩子來說,他們內心會特別糾結,覺得自己沒被尊重,同時還有無法表達的憤怒。

我們不能對父母表達憤怒,因為這樣做,我們同樣會感覺到特別愧疚。

所以,打著「為你好」名義的父母,你們是真的為了孩子好嗎?

在我看來,「為你好」其實更多是一種,打著愛的名號的操控行為。因為愛是一種滿足感,它需要通過雙方的互動來共振和傳遞。

而看見,則是這種共振和傳遞的前提。

看見別人是指能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對方。但在「為你好」的關係裡,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甚至於父母的眼裡是沒有真實的孩子,只有他們腦海中的那個孩子。

所以,不要再做自我犧牲的父母(尤其是母親),要首先照顧要自己,即自我關懷,它是對自我犧牲傾向最有效的療癒。

同時,當孩子想做出自己的選擇,或者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時,父母應該站在孩子身後,給予孩子支援和鼓勵,而不是一昧地控制。如果很多父母能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那麼,很多問題就解決了。

當孩子看見你照顧好自己時,他也會像你一樣好好照顧自己。

——by 胡慎之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jordan peterson教授的這段話

你容忍那種墮落的行為,你其實就是在對這種墮落表達你的默許和認同,甚至表達你的贊同。要理解這段話,重點在於 容忍 這個詞。這裡的 容忍 不僅僅指接受它的存在,而是更進一步的不抗爭或不反對。有人會為了一時風平浪靜而選擇的妥協可以看做是一種 容忍 但妥協只是為了避免衝突或爭執而讓步,並不認同。當那種墮落的...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理解「真香定律」?

眾學簡快心理學考研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 壓抑 否認 反向形成 昇華 置換 退行 合理化 代償 投射。從心理防禦機制的角度來看,真香定律 與 否認 這一...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理解 日久生情 ?

愛崗敬業好青年 重複出現導致人們對其知覺起來更容易,提高了自身知覺加工過程的流暢性,即再現時對他加工更容易,於是無意識下就更喜歡該刺激 這個人或者物 因此也就產生了正面評價。 哈特菲爾德的研究表明 人們接觸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友誼或愛情。一名男子給女友寫了700封信,最後 最後 女友嫁給了郵遞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