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依戀「對親密關係有什麼影響

時間 2021-05-11 15:44:32

1樓:楊十二

幼兒期依戀是以後所有人際關係的縮影,

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包括對自我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這些看法會影響日後人際關係中的相處模式、情緒體驗等方面。

還有這兩篇回答:

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希望伴侶給予他們什麼?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內心戲是怎樣的?

2樓:胡悠悠

聊一下依戀對於親密關係中的「婚戀關係」的影響吧!

在一段婚戀關係中,不同依戀型別的人會有不同的偏好。

首先,在身體接觸的偏好上有差異。

安全型依戀和和沉迷型的人會喜歡通過身體接觸來表達情感, 迴避型和恐懼型則不喜歡和自己的戀人進行身體上的接觸。

其次,依戀型別的不同,也可能意味著在性行為的偏好上有所差異。

安全依戀的人對其性夥伴是充滿友情的、關心的。

恐懼型依戀個體則對性行為抱一種遊戲的態度, 對性夥伴缺乏同情、缺乏無私的愛。

沉迷型依戀個體對性夥伴抱著一種占有、依賴的態度。

最後,漠視型個體對性行為抱一種遊戲的態度, 對性夥伴缺乏無私的愛, 也無佔有慾。

不過,到底能不能用依戀型別來理解婚戀關係在學術上依然存在爭議,而乙個人的依戀型別也不是完全不變的。

作為一名搞心理諮詢的人,我更關心,當你看到這些依戀相關的知識的時候,你的感覺是怎樣的?這些知識怎麼影響到了你的親密關係?

如果它加深了你對自己和伴侶的理解,加深了對於你們的關係的認識,那非常幸運。

而如果依戀型別成立乙個標籤,牢固地貼在你或者伴侶的身上,成為你們否定和批判的工具,那就非常遺憾了。

很遺憾看到許多人把依戀模式當作乙個新的標籤貼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把心理學的科學力量變成了評判和否定自己與他人的權威。

我想,任何乙個心理學的力量都應該是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用這份了解來促成達到真正的包容和接納。

參考文獻:許興建.婚戀依戀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6,14(2)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親密關係中 吸引 的感覺?

文章學長 喜歡乙個人你去送豆漿送油條是沒有用的,TA不會因為感動而愛上你!原因是TA對你沒有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吸引!吸引是一種情緒她和生氣開心是一樣!你去罵乙個人她會生氣,你誇獎乙個人他會開心,因為你刺激了他的情緒,那麼刺激吸引情緒產生的方法是展示價值!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說他對我太好了我被感動了,然後...

迴避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網路上問這些太虛幻了。一百個人一百種性格,形形色色,每個人的特長專攻都不一樣,短板缺憾也都不一樣。你對別人了解嗎?對身邊的人了解嗎?對你自己又了解多少呢?你怎麼去判斷乙個人是不是真的迴避?憑網上找到的一些準則,然後讓別人對號入座,給別人貼個標籤,然後要當那個拯救迴避的聖母?如果是完完全全的迴避型依戀...

對隱私的敏感性如何確保適度?在親密關係中應該以什麼標準妥協?

作家元嬰 想要被人信任,接納,喜歡,又擔心被人操縱 這種體驗可能發生在之前重要的親密關係中,比如親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配偶之間。其中,親子關係是重要的基礎,因為人對人際關係的最初經驗,來自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了解對方隱秘,並不是建立友誼的必要條件。可是還有很多人把 跟朋友無話不說 當作表露真誠,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