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雜念太多,該如何斬除?

時間 2021-05-11 14:21:06

1樓:沉舟

打坐的目的是鍛鍊自己待在雜念中的能力,而不是為了斬除雜念。

雜念是無法斬除的,並且「斬除雜念」這一念頭本身也是雜念,人是胡思亂想的動物,這是人類的固有屬性,然而當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雜念這一現象,我們就可能會把每個正常人都有的雜念當成異常去看待,把雜念當作異常去斬除。

雜念就像雜草,斬了又會長,邊斬邊長。斬不斷,理還亂,狂心難歇,愈發苦悶。

相反的,如果我們學會帶著雜念去生活,雜念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調和,以至於身處雜念中,而無雜念之想。

所以,打坐的時候,別急著拿雜念「開刀」,我們只是坐下來,深入雜念,好好覺察一番,雜念的運轉規律

我們每個人都有雜念,我的雜念跟你的雜念區別只在於我根本就不知道我有雜念,而你卻一直在試圖停止它

我根本就不知道我有雜念,因為我平時很忙,我沒時間去關心自己腦袋裡在想什麼。

花點時間坐下來觀察自己心裡的念頭,我們會發現自己腦袋裡的念頭從來就沒停過。

我們的念頭幾乎從來就沒停過,甚至於睡覺的時候都沒停過。

雜念沒有停止的可能,所以我們只有學會允許。

任何對雜念的人為干涉都會起到反效果。

仔細觀察我們可能會發現,為什麼打坐的人反而是雜念多的人,尋常人反倒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因為我們跟尋常人有乙個差別,就是我們在控制雜念,我們不控制它,我們學會順其自然,學會包容,我們自然就能逐漸忘了它。

對於雜念,不管我們是打算截斷它,還是滅了它,都是錯誤的打算

或者說,應對雜念,沒有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沒有方法,我們的雜念才會「沉」下來。

就像河裡的泥沙,我們不要試圖通過人為的干涉去讓河水澄清,讓泥沙自己沉下來就可以了。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要人為的去靜心,讓念頭自然的沉下來。

我們要像尋常人那樣去生活,尋常人是怎樣的呢?有雜念,但是任憑腦袋想個不停,並不在意,以至於忘記。

但是也不要刻意去忘記它,我們本來就是尋常人,我們就要像尋常人那樣去對待自己的雜念。

2樓:WeDeep微沉

冥想是提高專注的一種較好的方法。

前期通過觀呼吸提高覺知力和專注力,另外行走冥想更是乙個很好地保持專注和覺知的方法,可以試試。

WeDeep·行走冥想

逐步練習,觀察自己身體和思緒的變化,而不是對抗念頭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專注力就會提公升。

WeDeep微沉:減壓放鬆·助眠·平衡情緒|正念冥想答疑貼(持續更新)

關注自我成長,每日健康樂活。祝好。

3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清淨心是修行的結果,不是修行的手段我以前講過乙個例子。有人說你念佛啊誦經啊,你要用清淨心去念佛,聽說過沒有?

假如你提這個問題的人,要是天天拿著清淨心去念佛的話,要求你拿著清淨心去念佛的話,壞了,我們大家都念不了佛了。因為什麼呢,我們的心下當下不淨。當下不淨還念佛嗎?

懂吧?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叫「佛性」。當我們證得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的時候,就是證得佛性了。

當我們證得佛性的時候,就是證得佛果了,明白吧?證得佛果的時候,就圓滿了,圓滿的時候,就不用通過修行的方法再去修行去了。懂這個意思吧?

很多年以前有乙個居士,他是齊魯石化的。頭幾年吧,上班下班,中間念佛,挺好。哎那一年突然間買斷了,單位上補給他很多錢,讓他在家愛幹啥幹啥吧,反正沒你這個人了,給他幾十萬。

一想正好,反正是有了生活保障了,用清淨心精進念佛吧。就在佛堂裡用清淨心精進念佛。哎吆,這個心就更不清淨了。

原來忙活啊他覺不到啊,念一段時間的佛,該上班的上班,該騎車就騎車,該下班就下班,該做飯就做飯。可是沒事了不上班了,坐下來用清淨心念佛的時候,發現這個心是更不清淨了。哎呀他就急呀,急呀。

最後我在普照寺那一年打佛七,他參加了,他就問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記住,清淨心是修行的結果,不是修行的手段。能懂嗎?

只要是眾生,只要是凡夫,心都不會清淨。我們念佛的時候,誦經的時候是相對淨一下而已,不是你的心就清淨了再去念佛。是通過念佛通過修行而達到心清淨的這個目的,懂這個意思了吧?

馬上我給他舉了乙個例子。我說你到了飯店裡,要了一桌菜,服務員說了,先生,當然她是個女的,我講的是先生。先生,你的菜齊了。

你說了一句話,且慢,我飽了再吃吧。對不對?假如我們證得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了,可能就不用修了。

不通過修行,心永遠不清淨。就是這樣。所以說我們不管他,「念頭」愛咋地咋地,經照念不誤,這就是方法,好吧。

時間一長,慢慢的提高了,心就會慢慢清淨了。是吧。

——摘自仁清法師《黃河念佛堂問答》

4樓:拾得無礙

任憑來去不執著,不存清理與斬除!君不見,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雜念的無始以來的無明顯現,正念是今生善行之感!唯有修善奉行,諸惡莫作!雜念遠離,正念佔據本來之清淨心……

5樓:清淨遍觀

學習方面,只需要培養意樂心就能夠專注。也就是多想想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把目標和現實的學習緊密相連,然後專注於現在的學習成果,就會找到學習的樂趣。那時不用刻意摒除雜念,就可達到專注。

至於打坐修行方面,雖有類似,但需要有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很強的離苦得樂的願望,還需要具有明清的覺性才能夠達成。這需要明心見性的直指和修行竅訣,枯坐無用。

心中無念,反而無法證悟。就像沒有任何的思維,就無法學習好一樣。

荷花出自淤泥中,根深莖壯花燦爛。

出世智存輪迴中,不入世迷不證空。

雜念源自心遊舞,心性本來存其中。

無念怎悟念空性,萬勿摒棄與斷除。

總之,不要刻意想去除念頭,越想去越擾心。應學大禹治水,疏導分流,自然歸正為好!

6樓:明心淨心

斷。念頭是接踵而至的,因此可以分開和截斷,觀察當前乙個念頭,不使下乙個念頭產生,不跟隨,不推動,則妄念當即斷流。

禁。戒定慧,因戒遠惡,斷緣生定。因此佛陀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修戒定慧。

空。雜念不外貪嗔痴慢疑。從五蘊色受想行識熾盛,經眼耳鼻舌身意,生色聲香味觸法,皆為從觀而執著色緣,變化而出。

是空性中因為色法的外緣而起,如執著而流,則源源不斷,如不執著,則無緣以順。所以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源頭盡頭是空性。

本質為空,無有常性,是為無常。所以善觀世音,則善守空如,不為所迷所轉。是故佛陀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無有實性。不可貪戀。

以免造惡自受,沉浮無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7樓:Mitom

雜念多,就是修行處。只要知道自己有雜念,說明修行就是開始了。不需要去除,壓制,只需要知道就好。

自己該修什麼還是修什麼,但要保持覺知自己的修持,知道雜念,不去管他,覺知現在當下修行或幹活等等。只要覺知當下,很快雜念會自己消失,堅持下來,會明白原來這些只是自己的一些造作,沒有雜念需要去除。

8樓:小小巫

有人說自己總是雜念頻出,入不了靜,其實在初期是不宜對自己要求過高的,剛開始能止念一分鐘也是成就!而且我們需要知道,入靜是目標,解決雜念才是途徑,所以在初期可以在靜坐中去細究雜念。

我將其分為異頻雜念和同頻雜念,簡單點說這兩個概念就是腦子裡冒出來的念頭和自己即時狀態沒有關聯和有關聯的資訊。異頻雜念多數來自於自己言行不當所造成(比如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說過的話沒有執行,答應別人的事還沒有做等等),這是我們解決雜念很好的契機,要麼停下靜坐去執行,要麼自己梳理問題並做好執行時間和計畫,以消解雜念。

同頻雜念主要是自己入靜過程中即時狀態的改變導致自身頻率發生變化,產生同頻共振,一些同頻率的資訊會得到能量支援會浮現出來,包括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事或者聽到看到的一些資訊,導致我們出神,這時候需要收攏精神,執一念,即把自己的意念轉移回身體,關注自己的呼吸或是心跳或丹田額頭都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補充一下:其實乙個人的雜念根源是比較簡單的,最主要的都是異頻雜念,也就是來自我們生活中言行,該做的事沒做,承諾沒有兌現,說了一些假話空話(後續多方彌補)而形成的掛礙,掛礙者,掛於心而礙清靜,所以我們其實細細研究一下佛學,大家會發現,它倡導的一大重要思想就是,不說假話空話(不打誑語),有勞而做(該做的事要去做,盡量不拖延),實言踐行(說到要做到),言行如一(語言和行為上保持一致)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入靜的基礎,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個基礎打好了,往後往往可以突飛猛進。

9樓:法度

不同修法,去妄想的方法略有差異。但是要根據各人的根基和接受能力來選擇的。有禪宗、密宗和淨土的。

有些修法是從第六識下手,就是盯住妄念的方法,不斷覺察妄念,不斷將妄念歸正到自己的正念。比較困難的方法,慢慢幾年下來,效果不一定很明顯,最後令打坐者心生退意。現在,持之以恆的人不多了,走這條路就更難啊!

密宗的方法有時很獨特,依靠持咒來代替妄念,讓原來的妄念沒有機會出來,用咒語掩蓋著,從第七識入手,更厲害的是從第八識起修,借助佛力加持,去除妄念更加有力。不過這種修法往往對能夠堅持打長坐的人比較適合,一座下來最短兩個小時,長的六小時或更長。一般人受不了的。

淨土念佛,依靠佛力來代替妄念,是非常普遍的方法,比較溫柔一點,適合絕大多數的修行者。慢慢堅持,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妄念必定會減少的。因為最終還是回歸極樂淨土,還不如早點念佛,承佛的願力,總歸成就。

阿彌陀佛!

10樓:木先生在火星

「如未得起滅(念)之要,則所滲漏之妄念皆輪迴業因。故無論粗細妄念,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即是不縱之使熾,亦不以念治念。

唯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使不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

起滅之要,就是念起念滅的關鍵要點。那麼這個要點是什麼呢?「青山原不動,白雲任去來」,青山比喻自性,白雲比喻妄念,自性不動不搖,妄念有起有滅。

儘管唸有起滅「識得不為冤」啊!識得,就是得了起滅之要。若不識得,起了妄念你還不知道,那就是未得起滅之要。

「如未得起滅之要,則所滲漏之妄念皆輪迴業因。」我們修心中心法強調「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就是為了突出觀照的作用,妄念來了要看見它,立即凜然一覺,不睬念頭。若看不見它,分明是跟著妄念跑了,這就是「滲漏」。

這些滲漏的妄念都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跟著念頭跑,必然隨境轉。著境之後就造業,造業之後就受報,以致六道輪迴無有出期。

就象水桶有個漏洞,自性妙用之水全被漏光,便墮落成六道凡夫了。墮落是業果,滲漏就是業因。《圓覺經》雲: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前半句就是教我們不滲漏,不放過妄念,凜然一覺使妄念不起。又恐我們錯誤理解,去做壓念不起的「死定」功夫,立即接上後半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也別把妄念消滅光。為什麼呢?為了起無邊妙用,度無量眾生啊!

真心若能做主,言談話語、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等,都是自性的妙用。五通仙人問佛:「如何是那一通?

」他有五通,佛有六通,那一通是什麼呀?佛喊他的名字:「五通仙人!

」他答應了一聲。佛說:「那一通,你問我。

」一喊一應、一問一答,活脫脫地顯示出自性的妙用。這就是「那一通」——漏盡通。漏盡,就是一點也不滲漏,滲漏已經盡絕。

所以,儘管真心像痴子,大智若愚,但若不起心動念,如何起無邊妙用啊?若把波浪滅光,豈不成死水一潭了嗎?是故「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識得真心,真心做主,妄念就是妙用;不識真心,妄念做主,便是滲漏,便是輪迴的業因。這就是「起滅之要」。仍借青山、白雲為喻,頌一頌這「起滅之要」:

「白雲漫青山,青山依然在;青山自青山,豈受白雲礙。」

「故無論粗細妄念,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妄念有粗有細,粗妄和細妄有什麼不同呢?粗妄,就是對境生心。

於順境而喜,於逆境而憂,不知不覺地跟著境界跑。我們要把這個粗妄先斬斷,曉得一切外境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金剛經》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應」有順應、應付之義。對於順、逆等一切外境,儘管去應付,同時還要作如是觀照,還要把一切外境觀成象做夢、幻相、水泡、影子、朝露、閃電那樣了不可得。

時時刻刻這樣觀照,久久就會不為外境所動,基本上把粗妄斬斷了。在這之後,還有「串習」存在。串習是八識田裡的習氣種子,你不去想它,它也會自己跳出來,這叫「翻種子」。

這種妄念比剛才說的「粗妄」細一些了,但還不是細妄。打坐的時候,更容易覺察到種子的翻騰,對此我們仍是不理不睬,這樣就安然入定了。定中看見的才是細妄,像是潛水暗流,湧湧地動。

不深入禪定是根本看不見細妄的。

不管妄念是粗的或是細的,「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妄念來了,你必須覺察到它,然後凜然一覺,不去理睬它、不跟著它跑,它自然就化於無形。這就叫「起滅隨無」,隨著你的覺醒而化空了念起念滅。

如果你覺察不到或者不凜覺,妄念總是動個不停,念念相續,沒有間斷,那就成為輪迴的業因了。「善護修」就是好好地保護修正。保護什麼?

修正什麼?保護靈明無住的真心,修正遷流不止的妄念。覺察到妄念,要立即凜覺,立即「起滅隨無」,不要跟著走一段路才去凜覺。

有的人,妄念起了他也知道,但他捨不得停下,他說:讓我再考慮考慮,先讓我想想再凜覺。你既然已經曉得是妄念了,幹嘛還想下去呢?

這不是愚痴透頂嗎?這分明是隨著妄念遷流!不應該這樣,要趕快凜然一覺,起滅隨無。

要時時地保護我們的真心,了了常知,無所住著,無所粘滯,這就是「善護修」。

「即是不縱之使熾,亦不以念治念。」縱是放縱,放Mustang,跟著念頭跑。使熾,就是使念頭熾然不停,由張三聯想到李四,由李四聯想到趙五……遷流不息。

象大火燃燒,越燒越熾烈。放縱念頭熾然不停地相續,就是「縱之使熾」。我們不能「縱之使熾」,要趕快轉化它。

怎樣轉?有兩個辦法,乙個辦法,就是自己心裡想想看,「縱之使熾」有什麼後果?那將是不堪設想的!

那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苦不堪言!趕快凜然一覺,使自性朗然現前。若妄念力強,凜覺也轉化不了,就用第二個辦法,趕快念佛或者趕快持咒,用佛念、正念代替妄念。

這兩個辦法都是「不縱之使熾」,但切切不能「以念治念」。什麼叫以念治念呢?起乙個妄念來壓原來的妄念:

「噢,這個念頭是妄念,不好不好,趕快別動。」這就叫以念治念。為什麼以念治念不好呢?

有兩個結果。乙個是壓不住妄念,恰成「妄念遷流」;另乙個是縱然你能夠治得一時,把念頭壓死了,就象「搬石壓草,石去草生」。念頭被壓死了之後,變得如土木金石一樣,死掉了。

這樣的「死定」是有時間性的,縱饒你能定幾百年,幾千年……待定力消退,妄念又來了,而且來勢更猛,六道輪迴依舊,還是不究竟。因此,我們不以念治念,不壓死念頭,我們是轉換,凜然一覺把它轉過來。力量不夠時,就持咒、念佛。

「唯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使不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自然本體就是我們的天真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

觀照就是剛才講的「凜然一覺」。只要凜然一覺,回歸到自然本體就是了。我們要時時不離自然本體,妄念來了,就凜然一覺,使妄念不能連續。

假如妄念來了,你還不知道,那就不行了。所以「觀照」有兩層意思:乙個是妄念來了你要知道,乙個就是凜然一覺。

有乙個比喻叫「如貓捕鼠」,就是把妄念比作老鼠。要有貓那樣的警覺性,老鼠一露頭,立即就發現了。這在禪宗裡叫「照顧話頭」,照顧就是看好它。

這種「看好」之念是正念,做功夫正念不可失。正念就象衙門口的差人,擋住閒雜人等,不許進去。正念是佛性的妙用。

如果失去正念,要麼是覺察不到妄念紛飛,要麼是做死定功夫,變成土木金石。這是做功夫時的兩條岔路。因此,禪宗要提起疑情,淨土宗要執持佛號,密宗要持咒結印,大手印要我們「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

觀照的目的是什麼呢?「使不連續」。就是不令妄念相續,把妄念斬斷。

所以我們說念佛的作用就是斬斷妄念,佛的聖號就是一柄慧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念現前,自然而然把妄念斬斷於無形之中。假如一面念佛,一面妄念顛倒,那就不是念佛了。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有「止觀」,一定要心念耳聞。

心念佛號而妄念不起是止,耳聞佛號而了了分明是觀。佛教裡做任何功夫,目的都是令妄念不相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

」使妄念的起滅,就象在水面上畫圖一樣,一邊畫一邊隨之消失,絲毫痕跡也不保留,起滅隨無。

「但妄念雖自滅,尚未為清淨。以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

妄念縱然不起來,自然滅掉了,但還不算清淨。有人迷惑了:妄念滅了應該是清淨了吧?

為什麼說還不算清淨呢?因為「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僅僅了知妄念的境界,曉得這是妄念,而沒有認識真心,那還不行。

認識真心之後,才能斷惑亂業流。惑亂,就是對境之後就迷惑了,心就亂了。看到金元寶,心亂動了,要發財呀;見到美色,心亂動了,淫慾之火燒身……這些都是惑亂。

你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影子、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你就是不能斷。為什麼?因為你只是知道妄念的境界,而不認識真心。

真心是什麼,你不知道,所以沒有力量,遇到境界還是要動心,故不能斷惑亂的業流。我等凡夫,迷失本性,認物為己,追逐物境,造業受報,象流水一樣不斷。過去的業,就象種子種在八識田裡面,怎樣斷它?

只有證到真心,把根本斬斷,才能斷掉。所以,欲斷惑亂業流,必須證到真心,僅僅了知妄念自滅是不夠的。

「必須在了知妄念自滅之同時,即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則自然而住。」

「自識之智性」就是根本識,就是第八意識由迷而回歸覺悟,轉過來了。第八識一轉,便是「庵摩羅識」,又稱白淨識。此即所謂「轉識成智」,把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

「顯見」自識之智性,即明顯地見到大圓鏡智,也就是自性朗然現前,也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真心朗然現前。這樣,才能斷惑亂的業流。「顯見自識之智性」並不難,難在你不了解不認識它,即難在不「識知」它。

「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在禪宗叫做「一把擒來」,在淨土宗叫做「花開見佛悟無生」,在密宗叫作「證入悉地」。

必須在了知「妄念自滅」的同時,「即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在沒有妄念的時候,要認取真心,要認取我們真正的佛性。佛性是智性——智慧型之性,因為一切功夫,一切神通,一切妙用都是由它生起的,故稱「智性」。

只了知妄念起滅隨無,不認取真心,還不能斷惑亂業流。必須認取真心,進一步了知妄心從真心而起。妄心一斷時,這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是什麼?

這正是真心,正是「大圓鏡智」。要在妄念斷處,認識真心,體驗真心。若不能一把擒來,就是「當面錯過」,那就不能見性了。

所謂「見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於妄心息處,當下就「抓住」真心。

不是用手去抓個什麼東西,真心無形無相,「說似一物即不中」,並不是存在乙個有相的東西等你去抓,而是要你體驗它,認取它,肯定它。在妄心歇下來的時候,認取真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曾再三提醒大家:

在「前後際斷」時,即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這是什麼?應在此時猛著精彩,認識真心、肯定真心,深信不疑,承當下來。認取真心之後,就不著相了,一切妄念都化為妙用。

如何減少心中的雜念?

每日一劇 不要浪費你的注意,大腦是以天為週期的,每天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注意力和意志力一樣,都屬於有限資源,用完了就沒了,這點我想很多人都應該有體會。2 6起床先做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天是從娛樂開始,那麼你接下來的工作學習會很吃力可以在工作時放一杯水,每次分神喝水,稍作休息就喝掉一點,並且告訴自己,我...

不再施捨他人,心中難受該如何調節?

滑而不稽 不要管,讓他們滾。我也是中學生。珍惜一點父母給你掙的錢行嗎?他們辛苦工作是為了你而不是那些賣可憐的人。乞討或者賣可憐我都不會施捨。賣藝的我一定會給,因為他們給我提供了服務,我就一定要給你口飯吃。再想想看,那些你口中的叔叔阿姨給你了什麼?既然沒有拿來交換的,想要不勞而獲,那滾蛋吧。 null...

心中充滿了對原生家庭的仇恨該如何化解?

九兮辭 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我也不想輕飄飄的說些什麼。你可以根據你的情況,原因,看看你自己內心的解決方法。不知道怎麼做,就多問問自己。 陟彼高岡 有委屈就講出來,哭過鬧過之後該明白是繼續讓自己變得歇斯底里還是放下過去成就更好的自己。人生且長,愛恨入土,站在蒼穹之上審視自己,以前的都過去了對不對?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