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心理諮詢師在網路平台中暴露自己的情緒和體驗,並邀請來訪者在工作中討論?

時間 2021-05-11 13:25:33

1樓:倪振源

精神分析認為諮詢師維持匿名的狀態對諮詢師更有利的,這樣可以讓來訪者可以充分投射、移情,但我想,在網路時代做到匿名真的是不可能的,如果來訪者對諮詢師有強烈的興趣,總是能找到諮詢師的各種資料或者言論。

另外,現在很多諮詢師都在做普及工作,難免需要暴露自己的一些情感或者體驗,這裡存在一種微妙的平衡。

我的來訪者多半都是通過我的文章或者內容,因為產生了共鳴而找到我的,這其實本身也是乙個優勢的,在我的諮詢過程中,發現這樣的來訪往往會有良好的匹配性。

所以說一句廢話,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說要如何平衡其中的利弊,以及如何降低它的負面影響。

在早期階段,我會詢問來訪者,我的哪些話、哪些內容是來訪者印象深刻的,並據此來理解來訪者心理狀態以及內心的渴求。

另外,我發現移情或者投射是有一定的強度和慣性的,也就是說來訪者的移情並不會輕易消失,而是具有一定的韌性,如果因為諮詢師的在非諮詢時間的暴露而干擾了移情和投射,移情和投射仍然會展開,也許會改變形態,比如乙個理想化諮詢師的來訪者,可能會認為諮詢師很有錢,當發現諮詢師的收入很低的時候,他也會認為諮詢師高風亮節兩袖清風。乙個人的心靈無論受到怎樣的干擾,仍然保持著強勁的修復的動力。

尤其是動力學諮詢,一周一次的頻次,來訪者會受到各種現實生活的干擾,所以在諮詢中最重要的是諮詢師的專業性和敏感性,能及時覺察來訪者的心理位置,並做出恰當專業的工作,這是核心重要的(當然,來訪者在諮詢之外對諮詢師的了解以及相應的情感反應會增加一定的複雜度,因為這些內容逃出了諮詢師的視野,給理解增加了難度,諮詢師遇到困惑時需要多思考乙個維度:是不是來訪在諮詢外的間接互動導致了當前的現象)。

我個人做的是動力學諮詢,最多一周2次,更高頻次是不是如此還有待於考證。

2樓:

leo kang及其來訪們身體力行地證明了leo kang當年的觀點,吳涵鋒的網路自我暴露行為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諮詢師能hold住來訪

不知道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3樓:

這些天我也在思考,發現這個問題很難得到標準答案。在這裡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下面場景來自於我的想象:

如果我的諮詢師在網路上被攻擊,我會感覺自己的身體被刺痛,好像我受到了傷害。

如果我的諮詢師在網路上憤怒的攻擊別人,我會感覺我自己碎掉了。

如果我的諮詢師在網路上分享美食,我會感覺自己也吃到了這些美食…

懂的人自然會明白我的這些想象意味著什麼;不懂的人,我也沒有能力讓你明白。

也許我屬於那種「尚未完成分離個體化、邊界不清晰」的來訪,所以諮詢師的網路動態會讓我感覺到被侵入,我不確定這是否具有代表性…

還好我自己的諮詢師足夠節制和沉默,在網路上刷不到ta的動態,於是我可以過著目前這樣平靜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裡,只有我的感受、情緒和體驗,沒有諮詢師的。如此甚好。

我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這個問題並不打算關閉,它依然會開放著。大家可以藉此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經歷一番思考後,祝願大家得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4樓:「已登出」

分清啥叫自我暴露。答科普文是不是自我暴露?leo kang的文章自我暴露過多嗎? 他不是在寫科普文嗎。。。。

我沒啥看法,只是好奇為啥揪著乙個諮詢師不放,關鍵是人家來訪和leo kang做得好好的,其他人跳什麼腳,瞎操心「別人的來訪因為其諮詢師的『暴露』有所影響「 ??

5樓:遠遠的路

題主提的很有趣的乙個問題~ 作為來訪者視角不專業的表達一下...

我甚至認為,因為諮詢師也都是人,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沒辦法保持以來訪者為中心,不去因為個人問題侵入來訪者的領域。換言之,認為自己可以很好的駕馭這種素材的諮詢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自戀的表現。

至於,強調諮詢師自由表達的權利的... emmm我更喜歡先認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責任,再談權利的人。

6樓:明睛心理

有這種方法。

諮詢師適當的暴露有助於幫助來訪者發現自己在日常關係中和他人的關係是如何發生的。把諮詢師當成乙個工具來幫助來訪者發現自己是可以的,只是諮詢師本人在暴露中確認這是對來訪者有用的,分析可能才更加有用。

這對諮詢師來說是絕對的中立才能把自己當成乙個工具使用好,並會成為諮詢關係有推進的重要時刻

7樓:浩然

諮詢師、心理醫生都有很多不同的派別。我們很難因為不同的觀點來判定諮詢師/醫生是否專業。正如病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問題一樣,諮詢師/醫生也有自己的特點或特長。

如果你不喜歡該諮詢師的風格,那麼建議你換乙個自己喜歡的就好。因個人的喜好而判斷對方是否專業,這個其實很沒必要。

8樓:

我的回答可能與這個問題不太相關。

我的體驗是

一般在網路空間暴露自己越多的諮詢師,在諮詢室中話也很多。

兩者有出奇的一致性。

對於乙個表達欲極旺盛的諮詢師,你能指望他/她安靜下來,認真聆聽嗎?

往往是你還沒說完,他/她就迫不及待地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屎試不爽。

9樓:miya

我多次向我的諮詢師抱怨老闆是SB,還特別自戀、焦慮,把她的焦慮投射給我們。

有一次諮詢師也分享給我他的經歷→在他看來,他的老闆也是個SB,自以為是、極度自戀……我一下子就笑了,原來傾聽我痛苦的諮詢師內心也有不滿、憤怒,原來這個世界真有人和我有類似的感受,而且就坐在對面,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公司強制團建,我不想去,內心找各種理由推脫,又覺得謊言會被揭穿,諮詢師說:即使不參加,你也不踏實,那天過得也不會好。

我點點頭,還真這樣。

他很隨意地說了一下他的應對策略,開頭我不想聽,不感興趣,他的方法又不是我的,處於禮貌我表現出認真傾聽的亞子。

他說:我會去,還會對他們保持好奇,見機行事,他們不會24現實盯著我,我完全可以找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既不讓上司難堪又不讓自己難受……

我還真被說動了,對呀,可以試試。

還別說,打那以後,我單一的思維、行為模式就多了一些變通,這是我從我的諮詢師身上學來的喔。

偶爾他會說他的故事,這種自我暴露不長不短,就幾句話,拿捏得恰到好處。

我從最開始見到他的神經兮兮,崩潰嚎啕大哭,抑鬱心境,發展到可以葛優躺攤在沙發上,還能隨意地飆幾句髒話,把我積攢多年的憤怒傾訴出來,向跟老朋友敘舊那樣,不,有時候當他空氣,我滔滔不絕,最後留五分鐘請他說幾句,起身告辭。

其實開始他也不這樣,人嘛,我緊張他也嚴肅,我越來越放鬆他也跟著我調整,我感覺挺好,我需要這樣式的乙個人帶我,懂和欣賞我的幽默,還真正明白我痛苦的點,接得住我對他的澀情移情……很多很多,現實中不被允許的,在他那裡可以。

我們的互動有時候是雙向的,我對對面這個人的人性有一些了解,再加上他專業性,我更放心敞開心扉,他不拒絕暴露給我(對我有幫助的話)

跟什麼人學什麼樣,自己什麼人就會找什麼人,這就叫匹配吧?我喜歡他的變通、隨意,善良,對,還腹黑,我向他炫耀我學的知識點,他聽完說他沒學那麼深,我說那有怎樣,學了也沒用在我自己身上,還不是求助與你……

跑題了,就這樣吧

10樓:

首先,有關「自我暴露」的問題,不是違反諮詢倫理的。

我覺得動不動就提公升到「違背倫理」層面,本身是對「倫理」的褻瀆。

但是,在我個人的受訓背景(動力學取向/精神分析)下,「自我暴露」確實是被提倡限制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經典的精神分析認為,分析師需要是一面白牆,來訪者可以在上面投射自己的東西。當然我們就提倡這個牆面越乾淨越好,即:分析師越少自我暴露,留給來訪者幻想的空間越大。

當然這種想法在現在也有了很多發展和修正。現在我們會說,"適當的自我暴露「也沒什麼毛病,甚至有可能促進分析。

這個就更別說其他的工作流派(雖然我不懂),可能人家本來就崇尚自我暴露。如果是這樣那就更沒毛病了。

那麼乙個諮詢師需要怎麼去考慮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暴露是不是合適的問題呢?就是諮詢師需要去考慮,這種自我暴露是否對諮詢/分析有益。

(這個考慮就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了,同樣乙個操作,你可以說成有益的,也可以說成有害的。或者諮詢師覺得有益,而來訪者覺得有害,或者來訪者今天覺得有益,明天又覺得有害了,這種事情也有可能發生。所以謹慎起見,少自我暴露往往也是比較保險的。

不過總之絕大部分情況下,自我暴露不至於觸犯到「倫理」的程度。)

注意:以上談到的還僅僅是「諮詢內的自我暴露」。

為什麼會限制在「諮詢內」呢?因為在「諮詢內」,我們是需要拿這個時間、這個空間,完完全全為我們當下工作的這位來訪者工作的,我們考慮的只有TA的利益,既沒有我們自己,也沒有別的什麼人。只有這種情況下,我們才有空間能去考慮,「這種自我暴露是否對分析有益」。

但諮詢外的自我暴露……包括在網上發一篇文章?

那諮詢師難道得考慮這種「自我暴露」是否對所有來訪者有益才能發嗎?或者說,這位來訪者是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所有來訪者的利益」嗎?還是說,這位來訪者認為,諮詢師寫的文章是針對自己的呢?

那些天生的心理諮詢師在網路平台根本就很難找到,對不對?

心理諮詢師居正 一般來說,執業經驗,專業水平,和客戶量都足夠的諮詢師很少掛靠機構或者網上平台,因為不需要分成。在上海掛靠機構的諮詢師分成通常是3 7,4 6,5 5。 程立勳 1 沒有天生的諮詢師,所有優秀的諮詢師都是個案喂出來的 督導幫助成長的。2 由於資訊不對稱,諮詢產品非標準化以及諮詢產品個性...

心理諮詢師怎樣划水?

划水還是可以的,只需要像散裝精分心理諮詢師那樣一直問,重複問這兩句話就可以了。你的感受是什麼?還有你在說這些的時候想到了什麼? vegetable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乙個群裡碰到了乙個瀋陽的女的,自稱是個心理諮詢師,她說 上回一口氣給乙個人做了四個小時的諮詢,真的好累呀 我問她,一次諮詢不是應該在50...

如何看待現在網上的心理諮詢師廣告?

多到讓人反胃,那些廣告好像在不斷的把那些想賺快錢的人拉來心理學行業。心理學是有門檻的,諮詢師本身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經歷和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要能夠充當情緒容器,去容納諮詢者的各種情緒。我不覺得為了賺快錢的人能有那種素質和情懷。三流機構速成出來的,那能叫心理諮詢師嗎。真的很反胃,資本的眼光居然瞄向了心理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