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探索未知,卻得到更多未知?我們反抗恐懼,卻得到更多恐懼?

時間 2021-05-10 10:16:51

1樓:DONGNANXIBEI

我記得我的物理老師說過這乙個段子:

假如你是知識世界中的「盤古」,現在要剷除不知道的事物來「開天地」。已經剷除的面積即為你所知道的,而未剷除的外圍是你所認為不知道的。

假設你以圓形來剷除,半徑為 r,則已知的部分為 πr(面積),而你認為的未知的自然為 2πr(周長)。知道的越多,疑惑自然也越多。

2樓:

因為世界是普遍聯絡的,世界本來就有無窮盡的未知,觸控到了乙個未知,這個未知就會牽連到更多的未知。當你恐懼的那一刻,你已經有心裡陰影了,只要沒徹底打敗恐懼,它只能不斷折磨你,讓你更恐懼

3樓:

今天翻書看到一句:

帶來麻煩的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我們以為知道,實際卻並非如此的東西。

以為已經知道的東西,隨著對未知的探索,終究會發現其實是我們不知道的。所以得到了更多「未知」(其實只是發現了未知)。

其實我們「已知」的總量一直在隨著探索而增加,只是真相太「殘酷」,讓人認為未知增加更多,產生渺小無力的感受。。。雖然這是事實(無知的部分的增加速度太快了)。

不過獲得知識的第一步是承認無知。第一問的感想就這麼多。第二問我也答不上來……P.S.無知真是幸福啊……

4樓:

這個問題很難,不是一般的難,是極難,目測全知乎不超過十個人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抄書的不算)。但有能力回答的,估計也沒精力回答……

這是在知乎上非常少見的、「真正的」哲學問題。

可惜了,題主早生幾百年,說不定叔本華的哲學地位都要讓給你。

如果答主真的是對這個哲學問題感興趣,而不是對這種「修辭」(或曰裝X?)感興趣,那需要大量的閱讀。從犬儒主義,到休謨的懷疑論,到康德的物自體,到盧梭對科技的批判,到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到馬克思的異化,到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其中有很多或明或暗的線索,始終與題主的問題纏繞著。

我個人沒有能力用很簡短的話去回答甚至解讀這個問題,大家還是一起讀書吧。

5樓:徐銘的葬禮

未知本身就是值得恐懼的,第二句是這個意思?那我覺得就沒必要說第二句話了……

至於探索未知,這是人的本能,和以「維持現狀」的本能帶來的恐懼一樣都是人的本能,而在擁有的同時也能為自身的幸福跨越恐懼的,就是所謂「人類」

至於為什麼會帶來更多未知,嘛,畢竟相比整個世界,人類所知的太少了啊,每發現一種新的現象,踏入乙個新的領域,也自然會收穫更多需要探索的未知,而由於世界總是相連的,對某個領域的探索也總能看到其他領域的某種現象,收穫更多的未知——但不也正要這樣才好嗎?要是沒有未知的話,人們又該探索些什麼呢?

另外,你這問題真的不難,但既然是問問題,請不要賣弄,盡量將自己的想法以及疑問說清楚,其他人才能解答。

6樓:

"如果用小圓代表你們學到的知識,用大圓代表我學到的知識,那麼大圓的面積是多一點,但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我們的無知面.圓越大其圓周接觸的無知面就越多."

理論上說,大圓比小圓面積大,代表著學到的東西多,未知的也就少,但事實上,邊界越大,與未知接觸的也就越多,故而會越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生也有涯知也有涯。不斷學習總沒有錯。

人類為什麼會孜孜不倦地去探索未知?好奇心的意義是什麼?

王時舟 好奇心沒有它的能夠被框定的定義,只要感到好奇,就是好奇心,感到有興趣,就是好奇心。不能被限定的。從三歲小孩到八十歲老頭,他們對任何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好奇了,就是好奇心。人的好奇就如同人活著,為什麼要活著?因為不想死,就這麼簡單。那為什麼會好奇?因為不想枯燥,也就是這麼簡單。它是人的第一位的體...

為什麼人在得到特別想要的東西欣喜過後更多空虛?

李嘉 因為在那一瞬間,或以後的一段時間,心中的慾望被暫時填滿,也就沒有追求什麼東西的動力,可能會感覺生活無所求從而產生的不知所措 晉永飛 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本能,無論是人或事,都需要有持續的情感連線,多學習,洞察內心的真實需求,不能貪心,有情感連線在,空虛走開。 小狗嗷嗷嗷 從人類行為學的角度來解釋這...

我們為什麼要把死定義為悲傷的,未知的事情為什麼不把它想象得浪漫一點?

龍龍 因為死亡的過程不是未知的,它就是乙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你想想看,是不是所有生命臨死之前都是痛苦的 悲傷的,它們所展現出來的樣子 神情都是難受的,你見過那些開心的 笑著臉死去的生命嗎?於是活著的人們看到死去的他們身上的痛苦,接下來,還有更好的理由去幻想嗎?這就是死亡的本來面目,它就是這麼活生生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