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禪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時間 2021-05-05 18:42:25

1樓:任克

關於禪定的體驗,根據境界層次不同,其體驗也是不同的。具體的體驗,可以看九次第定、四禪八定等描述。

實際上入禪定的境界層次沒有那麼次第分明,當然,我並不是說沒有層次,只是沒有那麼分明而已。而且,每個人的體驗還可能不太一樣。有的是次第發展的,有的是跨越式的,難講。

根據個人體驗,入定會漸次空掉身體、聲音、呼吸等,樂、喜、不苦不樂等受……最後留下清楚靈明的覺知。

這裡所謂空掉,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覺知過程中漸次深入,逐一空掉。

這種感覺很奇妙。

整個世界都消融了,唯有覺知存在。具體是什麼感覺,很難描述,只有體驗過才知道。

我認為所謂定,其實是身心逐漸和諧的過程,身體能量執行與心識執行頻率完全和諧一致,發生共振。

入定的方式有很多,不僅包括打坐,也包括經行、生活禪等動中禪,堅持做下去,在某個時刻身心頻率突然達成完全和諧共振,便會有入定現象發生,完全的空,唯有清醒的覺知。

這種體驗如果非要用乙個詞來形容,嗯,醍醐灌頂,大概可以形容一下。

可能有的人會說,覺知也要空掉。這種人基本上是沒有體驗過入定,只是靠想象和邏輯推理入定。

覺知空掉,沒有覺知,是昏沉無明。

明白了入定的本質身心和諧統一,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佛教強調身語意相應。

有人會說,那禪定有什麼用?

沒體驗過的人自然沒什麼用,體驗過的人就知道有什麼用。

什麼是明心見性?

明心就是清淨身心,見性就是見到覺性。

什麼是本來面目?

覺,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覺……想想吧。

沒有見過的人自然就會認為人這一生,死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在不知不覺中死掉,死的時候還會有各種情緒眷戀遺憾,過程中還有身心分離的痛苦、恐懼等等。

而見過本來面目的人,就相當於見過自己死亡的過程,見到了生命最後留存的是,覺。

你覺得他會怎麼做呢?生的時候會怎麼做?死的時候會怎麼做?

他會修習這個覺性,保持這個覺性,不動不搖,想辦法不讓自己墮入無明昏沉無覺的狀態,無論生與死。

那種空無所有、唯有覺知的體驗,還有個形容,我認為也很恰當,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大概就是這樣。

見到生命本來的樣子,那一刻,你,也就是唯留的那個覺性,再不為物役,不被情牽,超越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羈絆,遊心於無窮。

簡直重新整理了三觀。

以後對覺性,自然奉若神明,因為你知道這是生命本來的面目嘛。

而你自然會涵養精神,修行覺知,保任清明覺性,使覺性光明常照人生之路。

第二,看《心經》,通篇都在講禪觀般若的體驗和證悟,甚至包括漸次深入的境界,色受想行識逐漸空掉,融入空,唯有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當你達到那個境界,就會感受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體驗。並且,若真能修行保任覺知,覺性光明常照,必然「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深入禪定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也就會明白為啥六祖慧能會說三皈依是「覺、正、淨」。也會明白為啥佛教說「佛者覺也」……

2樓:覺醒之焰

六祖慧能說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直的是開悟後,在實相中,就是禪定的。而很多人以為的禪定只是打坐,還分出四禪八定,那都是造作定,不能生活日用中禪定,不是六祖惠能說的活的禪定。

活的禪定和死的禪定,有什麼區別?下文詳細敘述:

佛教這個最追求覺醒的宗教,傳入中國結合漢文化後,在思想內容與教導方式等很多形式方面,都有創新與調整。正是這些創新讓佛教在中國盛況空前,甚至佛教在他的發源地印度幾乎都已消亡,卻在中國結出累累碩果。雖然諸多創新,但是其中乙個最常見的儀軌,始終保持至今,那就是打坐。

若是單純打坐,未必適合叫禪坐。如果打坐只通過觀呼吸的方式求安定,並沒有參禪,就不是禪坐。禪坐不僅是無念的安定,而是一種敞開的覺知,寧靜清明的覺察。

為了讓不熟悉佛教的朋友也理解,就引用一本非佛教的暢銷書籍來談論禪定。《當下的力量》一書,紅極一時,作者埃克哈特被公認的開悟。他所提到的當下,我在文章《真的當下不在世界中》已經解釋過。

埃克哈特提出很多覺察技巧,包括關注呼吸,關注開門的聲音,走路的動作,身體的感受,以及只關心當下,目的是什麼?又是怎麼起作用的?

這些所有的技巧都是通過讓你集中意識到具體的行為與情境,而讓你的意識離開你的思維,離開你的大腦,離開你大腦所有的念頭。若是長期的練習,你的意識離開大腦的能力就能逐漸增強。

到某個階段,你突然體會到,你什麼也沒有關注,但你的意識的存在,無念頭無狀態的意識存在,一種無念有知的狀態。很內斂,很有覺知,警醒而寧靜,高度的專注,埃克哈特稱之為臨在。閱覽很多禪宗的公案,就能看出那些高僧的對答,就在製造這種無念有知的意識狀態,剎那間將你的意識從你有限的大腦中提出來,有的人會形容為空明清新。

至此,在這個無念有知的點,你超越了大腦,體會到了什麼也不想也不關注時的存在狀態。

佛教修煉中的打坐修煉,以求禪定,求得就是這個無念有知的狀態,不過不是臨在的狀態。因為打坐是以特定方法特定姿勢特定環境達到的定,叫造作定,起坐後就慢慢沒有了。儘管如此,打坐能讓你知道,有這樣一種狀態,一種不活在念頭中,不活在思維中,不活在大腦中的狀態,一種純意識的狀態。

然後在日常修煉與生活中,發生這種存在狀態時,你就可以認出他來,並持續修煉。沒有念頭,是打坐的定,通過造作的特定方式,讓大腦不想任何念頭,是死的禪定,暫且命名為打坐定。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這種定的狀態,叫臨在,可以發生在你坐著時,可以發生在你站著時,甚至你走路時、開車時、做事時,臨在是活的禪定。

活的禪定,可以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

初級的禪定叫輕安,再者按層次就分出來了四禪八定。如果按照四禪八定使勁修,一層一層更深的定,都是可能修到的,但是修到頂了就是徹底開悟了?真不是,因為這四禪八定,都是死定。

佛陀是打坐的高手,他曾經的乙個師傅就以打坐的微妙狀態為修煉的終點,當佛陀的打坐修煉到超越師傅後,佛陀明白打坐的終點也不是真相,所以離開了那位師傅。這四禪八定,無論境界多麼美妙,出現多少神秘體驗,都需要以特定的姿勢盤坐,不能行動,是封閉,固定環境與形式的定。打坐確實可以出現很多神秘體驗,但所有的體驗都是來來去去的,不是恆定的。

若執著於體驗,只會在得到與失去之間搖擺苦惱,而這些體驗都不是真相,不是永恆的那個。這種對定、對微妙、對神秘體驗的執著,會讓你錯失真相,誤入歧途。修煉嚐到盤坐的禪定的後,就是無念有知的這個狀態,就可以學會捕捉在生活中出現的定,也是剛才說的臨在,更多的在生活中修煉這個臨在。

有乙個公案到時契合這個理,可以講來大家借鑑。馬祖道一是禪宗高僧,是把禪從文字與語言中解放出來的真正高僧,也有人尊之為禪宗七組。馬祖道一開悟前打坐很用功,南嶽懷讓有心接引度化他,就問他:

「整天打坐圖個什麼目的?」道一回答:「我想成佛。

」於是懷讓老師拿起一塊磚在石頭上磨起來。馬祖道一覺得很奇怪就問:「師傅你這是幹什麼?

」懷讓說:「我磨磚作鏡子。」馬祖道一覺得很奇怪就問:

「磨磚怎能成鏡?」懷讓就回答:「既然磨磚不能成鏡,那麼坐禪又豈能成佛?

」能夠修煉到,並保持這種安定,禪定,當然是好的。他讓你可以嚐到禪定的滋味,嚐到這個離開思維,離開念頭,離開你的大腦的滋味。這時你還不知道你是什麼,你只是保持了一種狀態。

此時可以向前一步了,在保持這種狀態下,觀察自己的念頭、思維、大腦,但不要認同他們,無論公升起的什麼念頭、想法,你都學會不認同他,你知道那只是個念頭,不把念頭當成自己,當成真的。這樣持續修煉,到了有一天,你就能做到,看著公升起的念頭,只是輕鬆地笑笑。然後那一天就明白你不是你的思維、念頭、大腦是什麼意思了,那時是真的明白,不是大腦知道我說的這一句話,是你的心嘗到了他自己的味道,是意識通過觀察到不是他自己的東西,意識到了它本身。

到了這一步,你的念頭依然公升起,但是只要你不再認同它,你就是自由的,你就是心無所住的,你就還是禪定的。此刻,你依然不知道你是誰?但是,你知道了你不是什麼?

你的世界連同你的自我原來是一座完整殿堂,通過你知道自己不是什麼,你的殿堂不再完整,他的樑子柱子開始坍塌。小心了,非常危險的,下一步,就是大地落沉,虛空粉碎。

3樓:03shy

修禪定達到初禪以上,因為氣走到每乙個細胞以後,身體上引起一種快感,佛教禪經裡也有描述這種快感,總之是非常舒服,比性的高潮要舒服得多,身心都很暢快,也很有精神。那你自然不會去談戀愛或拿錢去幹什麼,就是倒給多少錢讓你去幹什麼都不會去幹了。

4樓:

止觀禪坐時間久了就會腰痠背痛腿抽筋,。心一境性或者專注力能超越這些身體的感受,不被影響才能入禪定。身體的巨痛都不會分心,你認為還能有什麼體驗。

5樓:陽光普照

禪定的境界不是不可思議,而是禪定的陷阱多的不可思議。

在即將進入禪定境界時,會體會到不同的禪相,每個人有所不同,有強烈的,明亮的光,煙霧狀,蜘蛛網狀等等現象。

如果持續專注這個現象一段時間,會體驗到進入初級禪定的境界。

初禪具有,尋,伺,喜,樂,一鏡性,五個心理因素支撐。

如果你的修行因緣很深,會很快證入禪定,關鍵是需要乙個好老師,善知識引導,你可以去申請法住禪林學習禪定,那裡有專業的導師教導你,如何進入禪定以及避免禪定路上的陷阱。

希望祝願早日跟隨好的導師,證入初禪到四禪,轉修觀智,獲得解脫生死的智慧型。

6樓:福馬林

入定的感覺類似心流。

比如在玩飛行遊戲,慢慢地進入了心流狀態,這時候無論子彈多快,都能輕鬆躲過。

開車開到180邁也會有類似體驗。

7樓:梵夫

入定首先是有一種巨大的輕鬆感,就像是卸掉千斤重擔一樣。

這跟游泳類似。不會遊,就會調動全身去掙扎,越來越累;會游的,掌握到了乙個平衡點,就能浮起來,感覺身體輕如鴻毛,似與水相融。池水的蕩漾,彷彿是從身體裡穿過。

因為這樣的輕鬆,繼而會產生巨大的愉悅感---佛教叫喜樂。

同時產生「一境」。因為入定時,心不再隨五根的運作而動,那自然就離了五根的境界。就像睡覺的時候,眼耳鼻舌身不再去識知這個世界的種種境界,只有意識在做夢一樣。夢境就屬於另一種境界。

定心因為很純,所以境界也很純,有的空曠無垠如虛空,有的白茫茫一片,有的漆黑一片。如果不是很純,就會隨意識產生很多其他境界。比如看到大海,浮雲,樓閣,菩薩,屍體,等等等等。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進入禪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佛陀達到四禪後,觀便宇宙的成果記錄在 阿含經 其與現代科學對比 可以看出,佛陀對太陽系認知錯誤 a,類地心說思維 b,天體距離錯誤 c,天體發光原理錯誤 d,天體亮度認知錯誤 e,天體實況認知錯誤 f,經驗論者 結論 佛陀的修行方法錯誤 以上認知,是其自稱證道後的認知,可見荒謬。一禪四禪三界等等,純...

跑越野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小菩Smiling 在不少人的眼裡,越野跑愛好者都好似奇葩一樣的存在,揹著沉甸甸的越野揹包,專挑荒山野嶺往裡鑽,名副其實的 有錢有閒,花錢找虐 每當別人問我 路跑不好嗎,何必自虐呢?我總是笑而不語,心想 道不同,不相為謀。愛越野跑的人,不是喜歡自虐,而是熱衷自我挑戰。就像越野跑大神Marco De ...

堅持寫日記到底是一種什麼樣體驗

遛貓貓的小鱷魚 來答,是因為最近在整理房間的時候發現了所有的日記本。從初中大概是初二還是初三一直到大學的。小本大本都有,寫了九本。記錄了自己的很多很多經歷,心路歷程,對自己的反省和對未來的思考。現在看來或許裡面的很多想法太中二,太幼稚。但是裡面也記錄了很多受惠於人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幫助別人的事情。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