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筆下的商品拜物教是不是一種宗教?

時間 2021-10-22 19:16:54

1樓:王二來自新世界

宗教的基礎是神秘主義,我覺得馬克思在這裡不過是借用了宗教的外殼,只是用來強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對物質的追求,對人個性的摧殘。

2樓:闖闖

不是,首先宗教是給人信仰,不是一切宗教都是讓人趨之若鶩的。貪戀是人性本身的汙點,生來就有,所謂的商品拜物教不過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而去追逐的東西。自己感覺用「毒」來形容更為準確

3樓:

不是,商品拜物教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拜金主義,而是物與物的關係對人與人關係的一種「遮蔽」——使得社會權力施暴的地方不再能夠辨識。

4樓:雲寶寶

本質上來說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人的社會關係和社會關係本身的自我異化,當然了拜物教具有著在社會關係中抹平一切價值區別的作用,這一點來說又是世俗化的去價值化的,如果說區別,無非是這點區別。

5樓:韓鈺榮

《未來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對宗教的定義:

1 有一套不是人發明的, 也不能被人改變的法規,但是要人遵守的(這麼說,人權主義也是宗教)

2 給人乙個許諾(交易),只要你遵從這套法規就會有某種好處3 所有的這些做法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

6樓:張寅

沒有教會,就不是宗教。

馬克思本人雖然沒有專門研究資本主義時代的宗教,卻也沒有把正規的宗教與拜物教混淆起來。按照《資本論》第1卷第97頁,

當然,這個觀點在今天未必完全準確。我只是說,對宗教的考察與拜物教學說是需要區分開來的。用馬克思的術語說,前者屬於意識形態研究,後者屬於經濟分析。

雖然許多學者認為拜物教是一種意識形態,但這與馬克思的觀點是衝突的,因為重點闡述拜物教學說的是《資本論》,而這是一部專注於經濟分析的著作,並未把意識形態作為主題。

此外,對「高科技電子產品」的追逐與拜物教無關。拜物教是說,如果我在與人造的物打交道時(這些物在資本主義時代表現為商品、貨幣、資本),不能發現我實際上同時是在與他人打交道,而是以為我所面對的無非是物本身,那麼我就陷入了拜物教。因此,就「高科技電子產品」而言,拜物教的乙個明顯例子是許多使用者(裝作)想不到這些產品的很多部分是從血汗工廠來的。

7樓:

商品拜物教我以為,指的是人的屬性/社會的關係顯示為物的屬性。勞動產品就是產品,只有在一定社會生產關係下它才才變成商品,作為商品來交換。這裡面人的社會生產關係表現在物身上,似乎成了物的屬性,成了看起來似乎是「自然的/永恆的/抽象的自在規定」,而不是歷史的暫時的生產關係規定,從而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辯護。

而這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也為宗教培植了深厚的土壤。

為何卡爾 馬克思一定要寫成馬克思,而不是馬克斯?

不知道 語言的作用是滿足交流的需求,乙個詞語指代什麼本質上就是一種約定,所以只要大家願意承認這種約定這個詞語的詞意就被確定下來了。當然你也可以提議用卡爾.馬克斯指代那位共產主義先行者,只要大家都能聽懂並且接受就沒什麼不可以的。 馬列信徒 應該是中國古代 避諱 傳統在現代及外中國人譯名上的應用,Kar...

馬克思是如何從商品的內在矛盾中分析貨幣的本質的?

同意LS,看書去啊同學 估計是馬克思在菜市場用織成的毛衣換大白菜,我買這個大白菜是為了吃 獲取其使用價值 而賣大白菜的卻失去了這個菜 使用價值 只得到了我給他的毛衣 價值,從中體現了毛衣的價值 白菜的價值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了 詳情請看資本論 從偶然的物物交換到擴大的物物交換到一般等價物產生到...

馬克思和他的女僕是不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這個問題應該是存在爭議的。按照經典文字的說法,只有非常狹義的產業工人的創造價值實體的勞動屬於創造價值的 生產性勞動 從事服務,銷售,演出,軟體,金融等等不創造實體的廣義工人的勞動不創造價值,自然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剝削關係。但是徐禾的書強調第二類工人與資本家仍然存在剝削關係。 聊齋 提出這樣問題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