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的人怎麼對治於外境的執著?

時間 2021-06-06 04:28:40

1樓:自在之路

學佛修行,若能練習中性的覺觀,由於一開始對中性還無法體驗體會,只是在練習覺觀,這是一種轉移的作用,所以,對內外境、各種因緣或對自己五蘊的執著,都算是一種對治,但由於純覺觀五蘊,會讓自己漸漸有中性覺觀的能力,讓自己先由對治法的練習,而自然的成為究竟法的練習,這就是佛陀教導開智慧型的練習,與其他世間法修行的差別。

若只是對治,無法根本究竟的讓自己改變,而可能是頭上安頭,以妄治妄。

這兩句古德的話可參考: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道不用修,但莫汙染。"

許多人以為要除妄,結果以妄治妄,新學了一堆妄。

殊不知,只要不再妄,讓原來的妄,自然熄滅就好。

許多人也以為,有乙個"真"可覓得,殊不知,越覓越妄,真沒妄時,那狀態或許就是人們想覓的真。

所以,馬祖大師的開導,"道不用修,但莫汙染",就是此意。

這篇也可參考: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雜阿含285及286經,世尊以油燈及柴火為例,教導我們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

能練習到有中性覺觀的能力,就能體會佛陀及祖師大德們所說的。

真想學佛智慧型,只有一條路,練習覺觀五蘊,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若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就不再會練習妄,而只是中性的覺觀,能做到中性的人,就能了解,中性覺觀能力越強的人,越不會被內外境、各種因緣或自己對五蘊的執著牽著走。能先智慧型的不被牽著走,(斷緣,也就是自己雖還會如此思維,但因不被思維牽著走,而無後續影響),等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後,自己以前的痛苦經驗,雖還會由腦中釋放出,被釋放的訊息,對此位修行人,是完全沒影響的,所以,是不可能因此而生煩惱的。

末學在這篇回答,所舉的兩個生活中常見的例項:

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對佛理卻那麼通曉?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祝福!

2樓:史鎮

問:為什麼禪宗修行不破見聞覺知,但破見聞覺知之執?

答:什麼是「不破見聞覺知,但破見聞覺知之執」?達摩祖師《血脈論》做了生動的描述:

「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

為何能「見而未見,行而未行」?因為把見聞覺知和見聞覺知之執有效地區分開了。

什麼是見聞覺知?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理解到什麼,包括動念頭、心念的延續出現,都屬於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不是感受果報的直接因,不是生死的直接因。

所以,對於見聞覺知往後延續的行動,不必去遮止,應任它自然生滅。而讓我們承受果報、受生死苦的真正直接的因,是對見聞覺知的實執,是在見聞覺知上增益的部分。

凡夫生死的特性是「苦」。如果你在生死中是自在的,沒有任何事可以讓你苦,便不需要出離生死了。但生老病死會讓我們苦,愛別離、怨憎會讓我們苦,所以需要出離生死。

了生死,歸結起來要對治的就是苦因。苦的因是執著一切法為實有。

緣如何才能感果?執著外境真實有。當我們無法脫開對於外境的執著,就感覺它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跟我有關係,就是衝著我來的,果報自然就產生,苦也就源源不斷了。這就是實執的增益。

「增益」是指對於現在器世間的環境、對於色身的境、對於念頭增上的執著。增益靠實執來推動。如果實執減少,增益就減少,和合緣聚就取消了。

怎樣能讓增益減少?關鍵在於減少實執。實執越重,增益越重;實執越淺,增益越少。

如果實執真的被化解了,增益斷了,和合緣聚沒有了,業力的種子習氣會到我們開悟以後再成熟,(現在 )不受這個果報了。所以,修行的原理,就是不要去增益,不要去增加現在對於境和緣的實有認識、實有執著,要斷掉增益。

不僅是禪宗,任何宗派的入道要門,都是此等原理:一定不能對治見聞覺知,要對治的是實有執著。

阿姜查尊者在自己修證的經驗中提到:他曾一度行持得很無奈,所有能做的都努力做了,甚至用蠟封住耳朵,在嘈雜處打坐,這些辦法都用了,但還是一點進展都沒有。後來,他的老師阿姜曼尊者告訴他:

沒有必要對治見聞覺知,需要對治的是對於見聞覺知的執著,你對見聞覺知執著得太深刻了。

領悟到其中深意後,阿姜查尊者再修行,發現自己的定力迅速增長。見道以後,他發出感慨:靜止的流水。

什麼意思?見聞覺知就是流水,這不是我們要管的事。我們要管住執著,管住對於見聞覺知的執著,這成為入道的因。

祖師大德的經驗告訴我們:前人修行的光陰虛耗在何處?耗在對見聞覺知的對治上,越對治越煩惱。

如阿姜查尊者,曾經持戒最為嚴謹小心,但煩惱卻是最重。原因就在於他對治錯了方向,對治見聞覺知,而未對治實執。

貪著外境就是貪著見聞覺知,迴避外境就是迴避見聞覺知,都是實執。「實執的增益」才是修行不能入道的根本原因。離境修行毫無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斷除實執增益」。

了解了這個道理,如何面對「妄念」?便是「不破妄念,只破執著」。

妄念是緣於無明所起的現行法,是緣起性,並沒有實體,故無需對治。不修行的時候,普通的生起和滅去的雜念,不是修行的核心和對治的目標。對起心動念習慣的實有執著性才是對治的目標。

妄念是行法,執著是增益。妄念是變動不停的,是世間的基本規律,是心的基本規律。若打坐時念頭很多,努力讓念頭停下來、心靜下來,那就錯了。

因為心的規律是要行動的,呼吸在走,念頭就一定在走。總想讓念頭慢下來,其實就是在憋氣,在改變呼吸的自然規律,這是毫無意義的。「執著」才是真正增益生死的東西。

和合緣聚,是依增益所起的果報的作用。行法的繼續或成空,是由內心有增益還是無增益來決定的。念頭的繼續或者空掉,是內心自然的變化,不必將重點放在這上面。

決定是否解脫的是內心有無增益,有無增益決定是否有生死。

念頭生起的時候你管不了。你不管它,它也在生起,不停地在行走、在變化,執著的程度才是最關鍵的。所以這一切是由內心增益與否決定的。

因為妄念本身不實有,我們的實執使它成為實有。即便念頭停下來了,我們的執著還不一定會空。比如有時候暈了、睡著了或心念沒那麼複雜時,念頭停下來了,但是執著可能還不會空。

執著和妄念不是完全合拍的,有時候互相交叉、互相有點變化。

「妄念」是通常所說的「行動著的心」;「執著」是貪心所產生的力量,即對喜歡的產生拉攏的力量,對不喜歡的產生推走的力量。執著是心產生的拉攏和推走的力量,這個拉與推的力量才是關鍵的。妄念與執著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法,要將它們分開。

分開妄念與執著便成了入道的下手智慧型。

「諸宗正觀實修,知此理上進,(違)背此理煩惱!」無論是南傳、北傳還是藏傳,佛法修行的入手方便都在這裡。若弄明白且能掌握得很好則迅速入道,若掌握得不好則始終都在敲邊鼓。

諸宗正觀實修,知道這個道理的就上進,違背這個道理就煩惱。

所以,修行的「向內使勁」不等於妄觀察,不要觀察錯了物件。不要關注見聞覺知,不要在念上下功夫,而要注意自己執著的習慣,留心執著的力度,觀察對於喜歡東西的拉攏和不喜歡東西的排拒,這才是關鍵。

ーーー明賢法師

學佛中 昏沉散亂 如何對治?

齊天大聖 散亂是指東北話講的溜號,也就是指注意力不集中,總喜歡想東想西,沒辦法專注。百法明門論解 散亂者,令心流盪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釋迦牟尼佛在雜阿含經中說過,觀呼吸法門可以對治散亂。另外可以用七覺支對治。七覺支除去第乙個念覺支,剩下六個覺支可以分成兩組,也就是擇法,精進,喜為一組,這一...

學佛(修行)路上的坑?

護法居士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善知可取能取法。佛言。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法。菩薩爾時善知可取能取法。無所發菩薩言。世尊。云何善知一切法。佛言。見一切法如夢幻幹闥婆城陽焰火輪水中月化鏡中像。無所發菩薩言。世尊。何者是一切法而見如夢幻幹闥婆城陽焰火輪水中月化鏡中像。佛言。善男...

打算正式學佛修行,我該怎麼做?

美玉 首先隨喜您的願力。打算正式學佛修行,就先皈依佛門,找乙個有正知正見的上師,學到真正的佛法。因為現在是末法時期,是否能學到真的佛法,是一件關係到是否能成就解脫的大事。學到真佛法今生就有機會脫離苦海,否則,還不知道在六道中輪迴多少歲月。推薦您恭學 入法門論 學佛 什麼叫修行 解脫大手印 等法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