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九要論第五要論?

時間 2021-06-05 17:19:56

1樓:高風

這個第五要,只看不能理解意思,解釋也解釋不清。

開篇講五臟五氣是根本,而且逐漸有經絡聯絡到身體部位,再聯絡到出拳發勁。

理解這篇文章首先要明確五臟五氣是根本!但經絡聯絡需要練內功才能體會得到,與出拳發勁需要有足夠的內功基礎才能體會得到。

這篇文章,是在解釋五臟與發勁的關係,也是解釋內功和內功外功結合的原理。

客觀的講,出拳發勁是一種技巧,技巧足夠高才能體會到與五臟的聯絡。而內功則是一種門檻低的發勁技巧,同時也是聯絡五臟的技巧。

話說出拳發勁可以直接看效果,摸筋肉,至少看得見摸的著,可以描述解釋一下!而內功外在或是靜坐靜立或是輕慢的動作,更多的是內在感受,用語言描述清楚就需要師徒間溝通,師用各位比喻,徒反饋理解,師根據經驗來確定徒理解對錯,再加以指正。。。

而本篇內容,只闡述原理,少有體會(為避免誤解),若想理解,則需逐步驗證原理的方法。

以我的經驗,練習基礎勁力,用打坐或靜立,保持勁力整合,先於松中體會炁。。。其過程有三步功夫。

「三步功夫 (一)法象,以四體百骸運動而形容其象。(二)性靈,以心意會悟而致其良能。(三)神意,以存神養氣聚精會神,意動神發而通其靈明。」~~源自《金剛圭旨法象》

第一步就是勁整,第二步松靜,第三步自然。

其養氣聚精會神,主要是調息,其息如龜,慢細勻長,有息如無息。說白話是,順暢的自然的輕輕的呼吸。可以試一下,輕輕的呼吸,可能感覺氣不夠用憋的慌。

做到慢細勻長不能刻意,也需要乙個練習過程。

完成三步功夫,就能體會到炁,然後體會到丹田,再進一步體會到竅穴,再進一步才能體會到五臟。

體會驗證炁的大概過程剛好與文章所寫相反。而應用五臟之氣於拳法則與文中所寫的順序一致。

所以要真正理解還是要自己去練習體會。

2樓:鬼神子云

這部分內容體認不深,寫一點想法,僅作參考。

第一段是講氣勢生於五臟,這裡就可以做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說五臟健康氣血旺盛的人精神面貌也會強盛,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有氣勢;第二種是講練武所體會到的並用之於技擊的「氣」是起源於五臟。至於「性之源,氣之本」一句,可以將性理解成拳術中的習慣,將氣理解為人體的本能。五臟的情況不同會影響到人的行為習慣,更與身體的本能息息相關。

而武術最終練出來的也不過本能與習慣罷了。

(額外強調一下,中醫概念中的五臟其實應該寫成「五藏」不是身體實質性的器官,而是身體內執行生化的「氣」聚集之處,氣的狀態不同就分成了五行,五行之氣凝聚成了五藏)

第二段是講五臟與身體各部位的對應關係,涵蓋了五官、五輪(中醫上對眼的劃分)、肢體上的內容,此外四梢也可以認為是這種對應的延伸。這裡不難理解,關鍵是指明練拳的時候練的什麼東西。比如練的時候對肩窩有要求(沉肩)其實在身體內部是起到了練肺的作用。

第三段是講鍛鍊五臟的實效,也是檢驗自己到底練沒練出來的乙個標準。這裡面還強調了知道不知道並不重要,真正練到了自然有效果,只是認識不到而已。而且所羅列的也只是乙個綱要,實際情況複雜得多但是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道理相通。

而且前輩也警示到要把身體統合到一起,不要一段一段地肢解剖析,而是要總體地看。雖有四體三心之區別,但是總歸是一身之用。

五部大論一般要修多久?

隨喜讚嘆發心聞思!發此問的,首先確立是想要學大乘佛法的菩薩。漢族在家菩薩,二十年修學五部大論,建立知見,個人覺得都是必須的。嘴上說著是大乘佛教,總要有完整且正確的知見吧!戒律部分不知道該怎麼說,但是五戒十善在家菩薩戒是必須的,菩薩戒重戒輕垢戒必須行持。俱舍 有大乘俱舍和小乘俱舍之分,先小後大吧。索達...

如何評價《彈丸論破》將與《第五人格》聯動?

落ku 心煩,突然看見今天睿站熱搜上了彈丸,結果是和第五人格的聯動。這到底是什麼貴物遊戲啊,還有一些雲都沒雲過的小鬼別來亂搞彈丸,滾啊。 Choco 彈丸老粉,從它第一部剛出就一直在追了 第五是因為伊藤潤二聯動入的坑,玩的不是很多。但最近聽說第五要和彈丸聯動了我真的是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甚至我連錢包都...

懷疑論有什麼危害?為什麼要避免懷疑論?

來自虛空的Xetta 艹,知乎現在不能發圖。我乾脆乙個 乙個 乙個 字的打下來吧。有限程度的懷疑是有益的。對於證明和程式持懷疑態度 尤其是對你自己的東西 可以保持你的水平,並使你的工作比較穩定。但是,過分的懷疑就可能使自己一直閉門工作,得不到出去鍛鍊和放鬆的機會。懷疑態度太濃,就是在走向僵化,在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