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 龍 鳳 等字是真有其事還是純屬虛構?

時間 2021-06-03 20:55:31

1樓:倉庚

實際不存在,但為什麼會有這種概念,而且相信呢?問題大概是這樣的。這很正常啊,人類不是有文化嗎?

文化都是積累塑造而成,要給自己或者自己的族群以信心,那必須要營造出一種氛圍,給自己以力量。形象,觀念,宗教由此而生。本來沒有上帝,佛,菩薩,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信呢?

就是這麼回事,人是文化的動物,要給自己的生命賦予一種意義。

2樓:馮小漠

「甲骨文三例,像龍側身正視之形,有頭冠、兩角、張口、身、尾的樣子。金文三例,大抵和甲文之形相同,只是特別強調其張口露齒之形,以及第三例的頭冠上多一飾畫,然不影響其音、義。」

甲骨文中的「龍」

使用甲骨文的時期大約是夏商周三代,以商代為最。龍形的使用非常古老,很可能是作為一種信仰中的神物進行崇拜。早在紅山文化時期就出現玉龍,這裡不扯太遠。

說個近的,偃師二里頭文化(學界認為是夏代中心)出土了一條綠松石龍,這條龍明顯是用於儀仗,表示權威的器物,很可能是旌旗上的裝飾。觀察這條龍的形態,與甲骨文的形態是不是有所類似?

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

「甲骨文、金文本形都具體鉤畫出鳳鳥高冠、長羽與羽尾、鳳眼的形象,與今日所見孔雀形似。甲骨文也有另加「凡聲」與「兄聲」的後起字形,為鳳字形聲化的現象。」

甲骨文中的「鳳」

「凡聲」即第二字,右邊加入「凡」字,「兄聲」即第三個,左邊加入「兄」字。今天的讀音feng,還與凡、兄有所類似,可能是原始音義的流傳。鳳亦時常借作「風」,在甲骨文中通常是同字,可能是用於意會鳥類在風中飛行之形。

對於是否有這些生物的存在,稍有科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龍鳳肯定是不存在的,否則在生物學上會找到遺骸。從考古學或者人類學上看,這些形態,都是人類原始部落的信仰形態。中國很多民族都有以某種生物作為崇拜物件的現象,崇拜過程中,賦予自然生物神性,進一步帶有不凡的能力,也是常見的現象。

在民族、部落的衝突中,有消滅、吞併的現象,因此有些崇拜消失,有些崇拜合併。原始記載中黃帝帶領猛獸攻打蚩尤,這些「猛獸」應該是指各部落。而在逐步統一之後,這些「猛獸」化身為圖騰崇拜,逐漸融入建築、青銅器等紋飾中。

所謂「堅信不疑這些神獸存在」其實是個偽命題。後人以為有龍存在,一方面來自於經常發掘到遠古時候留下的龍形遺物,甚至「龍骨」;另一方面,是以訛傳訛的,不負責任的迷信現象。但是人都不是傻子,就算是村子裡的,沒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大爺,捫心自問,也不會確鑿地相信這些神獸存在,畢竟在他的經驗裡,從沒有見過真的龍。

他可能訓斥自己的孩子不要得罪了龍王,但是他的內心是否真的相信龍王?這還是乙個蠻有趣社會學問題。

甲骨文中如何記載商湯的?

老王 最多記載個名字,也就是大乙,天乙。國家大事在祀在戎,作為商的開國大王,在後輩諸王祭祀的時候,還是有很大機率提及的,具體記載什麼,這部分很難考證。但是,甲骨文是用來搞宗教信仰的,畢竟不是史料。比如 上帝啊!先王啊!我要出兵征伐貴方,這次會成功嘛?卜人就開始分析,大吉就出兵征伐,不吉就換個時間換掉...

古文本 甲骨文 金文中父字與攴字是否存在通假?

予一人 父 攴 不是通假字,通假兩字一般是音近而義不同的兩字,純是借字代音而已 而 父 攴 兩字音相近 義相通,可以視為同源字,如果再注意到它們字形的相似,還可以認為是分化字。這裡作個簡單的說明。先看字音。父 上古並母 魚部字 攴 上古滂母 屋部字。並 滂,旁紐 魚 屋,旁對轉。故音近。再看字義。父...

甲骨文是如何研究的?

靜樹 你這個問題,類似於游泳是怎麼學會的。不知道你會不會游泳。會游泳,在這個比喻下,我們還能聊下去。用游泳學會游泳。不會 游泳的時候,你在水裡撲騰,那也叫游泳。你只是在不斷地改進你的撲騰方式。你請教別人 如何游泳 也就是在嘗試能不能跟他們的動作一致。別人的游泳技巧,也許你能學會,也許學不會,但也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