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文化是個消極意義的文化現象嗎?它有它的民主性吧?為什麼很多理論家把普通人看得那麼笨呢?

時間 2021-06-03 01:07:16

1樓:王古凡

過去一年裡有三門課與此相關,簡單說說,希望有幫助。

1.消費主義並不算是消極的文化現象。從學術角度看,文化現象只是通過科學認識和系統分析對某類普遍事件(Facts)做出的解釋。

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但也強調歷史比較(historical comparative)和相關聯的環境背景(context or background)。基於它是建立在實證主義研究基礎上的案例研究(case study),所以是不會有消極、積極之分的,中立是和排除經驗主義,個人觀點是科學研究的基本精神,所謂的「value-free」。

2.消費主義與民主性不是普遍關聯。消費主義通常是後現代主義研究的一支,所謂人們的消費意識已經超出了消費本身的意義,而帶有很強的文化符號,和意識形態的代表。

例如,人們在穿衣打扮上已經有很強的符號化特徵,身份,階層,年齡,職業,所有這些社會屬性都會被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人們不僅在消費實物,更是消費實物背後所關聯的自我認同,類別歸屬等隱性的東西。至於消費主義和民主性,這種差別聯絡重在強調他的動態聯絡(dynamic relation)。換句話講,消費跟個人是在互相定義,互相依託。

而非條件(premise)推結論(conclusion)的論斷(argument)。很難說是某一方決定了另一方,因為大環境是自由市場,背景是物質交換上公升到文化認同和意識定義。這一切的動態聯絡都是非線性關係,所以很難講消費主義和民主性有著必然聯絡。

3.第三個問題可能就是超出單純的文化現象研究的範疇了,這要聯絡商業環境了。商業是巨大的推手,在潛移默化的重塑人們對於世界和個人的認識,廣告是扮演著說客的角色。

大眾並不是愚昧無知的。相反,因為渠道的簡化和資訊流通的透明度增強,大眾的判斷力同樣在提高,辨別的能力也在增強,這就要求商業要聯絡人們的生活變得更難,但消費主義可以充當很好的中介,它溝通二者,互相影響也互相定義,當人在每個歷史時期,它們二者必定要強弱高下,但不能說誰控制了誰。理論家們習慣把普通人看笨是因為大多理論者都是反商業的,他們認為商業文化在弱化人們的能力,淡化人類的本能。

他們說大眾「笨」是為了凸顯商業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強,控制欲很大。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麥當勞的全球化,蘋果手機的崛起,迪士尼與娛樂業的關聯,文化產業與電影巨頭的聯姻等等。

就簡單分享這麼多,知識有限,希望有幫助。

什麼是古希臘文化的世俗人本主義?

cao2001516 希臘以來的哲學傳統,經過笛卡爾和康德,一直是以理性為主,認識論構成哲學問題的核心。休謨和貝克萊把它引向另外乙個方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經驗主義傳統。而古典哲學本身又通過另外兩個方向退化 一條路是叔本華 尼采和柏格森的唯意志論,通過放棄理性本身的問題,以感情和意志為本,等於是轉移...

保加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是不是某文化和泰國一樣發達?

Grenadier 某文化我回答不上來。說說別的。美國某小地方小助理教授一枚。今年有幸去同事家聚會,同時還有她朋友,乙個保加利亞裔的老師。我不經意間就跟保加利亞裔的這個老師聊起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各種共同點,比如,鼴鼠的故事。還聊起了季公尺特洛夫的死。嗯,在這些方面我們發現中國和保加利亞有很多共通的記憶...

獨角獸在西方文化中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顧源 大約西元前300年,獨角獸這種神秘生物開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從那時起,它的角就被認為是一種傳奇的解毒劑。之後的好幾百年中,塵世間的很多動物要犧牲掉它們的性命和角,以滿足人類對於這種根本不存在的神奇動物的渴求,其中包括犀牛 獨角鯨 羚羊等,甚至已經變成化石的菊石也被派上了用場。人們相信,用拿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