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不說普通話,為何寫出的詩用普通話念出來還那麼順暢?

時間 2021-06-02 13:36:01

1樓:胡明威

首先,有一部分音是變化了的,而且距今時間越久,差異越大。但是從中古到現代,大部分音還是沒有變化的。

其次,有部分韻母在變化時,所有此韻的字都變成另乙個韻,而不是每個字分別變化。比如-m集體變成了-n。

第三,聲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在詩歌用韻上也體現的很明顯。

下面舉幾個不太押韻,而大家又耳熟能詳,不以為然的例子,讓大家感受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杜甫詩一向工於音律,這首詩的韻腳是「哀、回、來、臺、杯」,在「平水韻」,它們同屬「灰」韻,這就是說,在唐代時,這幾個字的母音和韻尾是相同的。而顯然,這些字在今天讀來,雖然韻尾相同,但是主要母音卻不一樣。

再看一首李白大大的。

長幹吳兒女,眉目豔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李白《越女詞五首》之一

詩中以「月、襪」為韻,次二字同屬聲月韻,但是在現代讀音中,這兩個字韻母完全不同。

什麼,你跟我說《詩經》,《詩經》唯一還比較流暢的地方,就是四個字。宋代人(以朱熹為代表的)在研究詩經時,發現與當時不符的韻,即強改字音,以求押韻,而不去求索《詩經》的本音。下面來一首最著名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關雎》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前四句的韻腳都是同韻的,現代也是如此。

第二章後四句的韻腳是「得、服、側」,三章的韻腳」採「和」友」、「芼」和「樂」,現代讀音的差別就很大。同時,在隋唐時甚至南北朝的人讀起來已經很不押韻了。

另外,在讀到這些不押韻的古詩時,沒必要去改換讀音,強求押韻。因為在不知道古音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是錯上加錯,犯了形而上的錯誤。比如,我們在中學時學到的那首《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要是讀作xia的話,還不如xie更加真實呢。此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2樓:矢小魯

恩,你有沒有聽過拿粵語念的詩,很棒。粵語很接近古語。

大部分方言都跟當地古語有接近(相對普通話而言)於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方言是有規律的,方言的聲母對照普通話的聲母,韻母對照韻母,都是有一套規律的。

於是乎,韻腳、節奏、抑揚頓挫都有規律的對應上,所以念出來順暢也是必然啊。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詩人用各自方言作的詩,為什麼如今用普通話讀出來依然押韻呢?

又是乙個直接定性的.古代有共同語的,歷代都會頒音韻書作為發音的標準。週時有雅言,孔子在講學時就是使用的雅言。中古時期一般是以洛陽音韻作為官話 派玄瑞 首先,要明確的是,古時是有 普通話 的。在周朝,這種 普通話 叫雅言。各地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地自然說當地的語言,但覲見天子時就要說 雅言 即首都話。在唐...

古代的語言發音和現在的普通話有什麼區別?

滿江紅 普通話在所有漢語方言當中是與古漢語 中古 近古 差別最大的一種方言 說它是方言,是因為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藍本的 古漢語中的很多特點,諸如全濁音 入聲 尖團音 疑母等等,已經在普通話中徹底消失了。普通話中同音字詞氾濫,正是這一現象造成的。普通話作為全國的官方語言,卻丟失了傳統漢語大部分優秀成分...

生活在古代的人說的是普通話還是方言還是文言文呢?

林中貓 0 文言文如其名,是一種文體,不是用於說的,要讀的話,甚至不一定用漢語讀 你可以用日語 琉球語 北韓語 越南語 京語 讀。1 古代沒有普通話,接近普通話的是官話和讀書音,他們是存在的。除了出遠門的人,如官僚 士人和商人,沒有必要熟練掌握官話 2 古代人說的是古代的方言,古代方言是現代方言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