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字也要加乙個兒以表示兒化音?

時間 2021-06-02 06:12:31

1樓:西御

我打字兒就特別喜歡加上兒化音,可能是因為平時說話就這麼說,然後打字兒的時候如果不加上就覺得不是我說的話,就顯得有點兒彆扭~

2樓:

基本同意端木弗貢的回答,補充幾點。

老一輩不打「兒」一般是因為打字慢。

即使是兒化音地區的人,有時為了讓自己顯得官方、正經、有資歷、是長輩,說話也會故意不帶兒化音。所以有沒有兒化音是有一定區別的。

3樓:端木弗貢

一是為了寫實,即我手寫我口。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容易還原成腔調語氣都對勁的口語。二是為了表意精準,比如題主所提到的「晚點」,火車、飛機延遲的晚點就不帶兒音,「晚點」和「晚點兒」是有明顯區別的。

再如,說到「腿兒折了」,一般指的是物件(如板凳)的腿兒,把兒字省了就有可能引起誤會。

大致上,北方人寫東西(可以參考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果不是為了刻意描摹聲氣,以便讀者能夠再現情景,把兒音明寫出來就多是為了避免這類歧義。而像「出去玩」「沒門」「一會」* 中的「玩、門、會」之類,只有兒音的讀法,沒有分歧的,反而可以把「兒」字略掉。

「內個」是錯誤的寫法,它實際上是「那乙個」的合音,按習慣就寫成「那個」(因為在北京話口語裡,「那個」就只有一種讀法,因而 neì 成了「那」的乙個又音)。這跟「倆」是「兩個」的合音、「多咱」是「多早晚」的合音、「別走」是「不要走」的合音,是同一種性質。把兩個寫成倆,不要寫成別,都是約定俗成的寫法,不管有沒有道理,反正是為公眾所認識、歷史所認可的。

如果單憑著自己的感覺臆造出來的寫法,那就是寫白字了。因為沒有約定俗成,別人很難看懂,即便勉強認出,可不會輕易認可它。兒音的寫法跟這完全兩種性質,兒音就是從作字尾的兒字演化而來的,翻翻舊書,證據歷歷可見,來龍去脈十分清楚。

而且,不光北方話中有捲舌化的兒音,吳語中還存在鼻音化的兒音,比如「麻將」就是吳語「麻雀兒」北方話近似音的白字寫法,後來以訛傳訛竟成了它的別名**。

再說「老一輩」。其實兒化音的歷史非常短,只有一二百年,而且它的傳播或早或晚,接受程度或深或淺,在各地域、各階層人群裡的分布就極不均勻。比如北京內城(舊東西城)的旗人對兒音的接受就非常晚,程度也很淺。

所以題主所看到的差異很能就是個體言語習慣上的差異,而不見得是代際的或者書寫習慣上的差異。

* 「一會兒」的本字可能是「一忽兒」

** 據說「麻雀兒」又是「馬吊」的音轉,這可真成了以

劉備只有劉禪乙個兒子麼?為什麼只有乙個兒子

cxhooooo 首先,劉禪是親生的而且是長子,那個時候,長幼尊卑是很關鍵,這是其一,劉禪能在諸葛亮把持朝政消耗蜀國的實力到後來的蜀國滅亡劉禪仍然能自保,並且知道蜀國必然滅亡,能避免自己的臣民生靈塗炭,足見這個人肯定還是有大智慧型的!懂得,順勢而為,這點很關鍵! 大黃扯點歷史 在 三國志 中記載,劉...

為什麼父母想要乙個兒子乙個女兒?

山海間 要了第乙個,兒子,兩歲多點,沒那麼累了,就想念那個香香軟軟的小寶寶,我是媽媽,也想試試看,拼個女兒,這樣就有乙個跟自己同性的孩子,加上如果他們相處好了,將來我們走了,世間還有親人。養孩子,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個體,即使同父同母,性格,體質,方方面面都不同,太有意思了。 星空之下 老...

請各位大神幫我開導一下,為什麼要做乙個好兒媳,明明婆婆對你也有敵意啊?

豆芽 最討厭雙標G,婆婆要對我好,我就對她更好 婆婆要看我不順眼,咱也沒必要tian不是,咱少搭理她。她要想給我立規矩,那麼抱歉,我這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絕不委屈自己!補充一句,和我婆婆相處中,剛開始經常讓步,後來有一天突然開竅,她要故意找茬,我堅決懟回去,你還別說,自從開始強硬的日子過的順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