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親近的人難以真正理解彼此?

時間 2021-06-01 18:30:09

1樓:噗噗姑娘

世上就沒有理解這個詞。

理解是希望別人懂你的難處。

所謂的理解不過是因為利益不相關,跟你說些你聽著舒服的話,又不需要承擔責任。有時候理解甚至只是弱者的抱團取暖。

你做的好,取得成績,根本就不需要人理解。事實就是這樣,有什麼好需要理解的?

2樓:雯涵

這不是個嚴謹的結論,彼此間保持了很久的親密關係還不能理解對方,那是因為情商太低,不能尊重對方,而且不會比較有效的溝通方式。互相理解的親密關係是存在的。

3樓:小哲子

因為大家的內心動機和感受是不一樣的。而且是天生不一樣的,是天性,沒有辦法改變的。

生活中,我們都下意識的以為大家的內心感受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認知和思考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行為差異,所以想去改變別人錯誤的認知,灌輸給他們我們認為正確的經驗和判斷。大家都以為自己覺得好的,對親人也是好的,其實真的不一樣。

舉個例子吧:有一部分人,他們天生喜歡熱鬧,喜歡被表揚,喜歡有什麼高興的事都和人分享,但他們不仔細,情緒激烈,遇到事情會逃避。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做事認真仔細,計畫周密,願意負責任,但他們不善言辭,不喜嘈雜,對別人要求嚴苛,不喜歡表揚別人。

對這兩種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的感受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你在同樣的情況下去誇讚這兩類人,第一類人就會覺得很開心,從而提高他們對你的好感,拉近距離。而第二類人開心的程度就相對要弱一些,而且他們還會在內心懷疑你誇讚的真實性,同時思考你這樣做的意圖。

而在需要耐下性子去完成一項很需要細心的工作時,或者需要跟一群陌生人去談笑風生時,或者遇到問題需要去承認錯誤時,這兩類人需要付出的精力,和內心的壓抑或者快樂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那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面對同一件事情所作出的反應怎麼會想同?

因為我們的內心感受和動機是差異很大的,同樣的事情給我們造成的感受差別很大,而且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出發的角度是很自然的被我們差異很大的天性所驅使的。所以,造成了我們互相的不理解。而因為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使我們為親人們考慮問題的時候更用心的用我們自己的內心去幫他考慮,以為對我最好的就應該是對他最好的。

但其實完全錯了,因為我們的內心是不同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過我們對事情的感受和幹事情的動機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花了幾倍的精力去試圖互相理解,但也根本沒辦法互相真的理解。

想要互相理解,首先我們得認識到我們的內心結構是差異很大的,而且這種結構是天性,是很難很難,或者說無法改變的。然後我們去理解互相的感受和動機,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和表現。推薦題主去讀一讀樂嘉的《性格色彩》。

理解別人,理解你自己,讓自己活的更快樂,跟別人相處更愉快。

4樓:

任何人都難以理解另乙個人,只不過題主對親近的人對你理解程度的期望值更高罷了。題主一直在說為什麼對方那麼固執不肯改變自己的觀念接受自己的觀念,而題主自己有做到改變自己的觀念接受對方的觀念了嗎?在題主批評身邊的人都是批評家的同時,自己又在扮演什麼角色呢?

家人的相處,並不是把每個人都改變成同樣的想法、沒有矛盾的理念;而是有摩擦有異議,但是任何異議、不滿、矛盾、甚至憤怒和失望,都不會變成敵意。正因為這樣,哪怕是很深的傷害,彼此都不會成為敵人,只要不成為敵人,都總歸能相互諒解。

個人的建議是:與其尋求別人的理解和支援,不如先嘗試著去理解別人——即使別人的想法看上去再「愚蠢」——因為這個「別人」是你的家人。

為什麼沒有人真正理解艾倫發動地鳴?

換作以前,一點不可能理解,覺得艾倫就是一瘋子,極端分子。但現在,我想,一切都可追溯到艾倫看海的時候。那是從乙個少年成長到青年的蛻變。我們從孩子長大,有人鼓勵我們擁抱世界,但從我的經歷看,我看到真正世界的心情就跟艾倫第一次知道牆外還有人類一樣,不是看到了自由,而是失望與憤怒。我們生活的環境是表面道德教...

為什麼真正理解苦難的往往是沒經歷過苦難的人?為什麼思想家哲學家往往出生在上層社會富裕階層?

貧苦之人,底層的人,沒工夫傷春悲秋,或者說思考人生。他們只是活著就精疲力盡了。而且,底層的人較難有機會 有能力 有興趣獲取哲學基礎知識。但凡事都有例外。新中國開過的幾位偉人,多數是庶民出身。他們的努力,讓中國目前在哲學思考這方面,普通百姓起碼有機會,有能力並不被阻礙地獲取這些知識。而如今的西方人民,...

你是什麼時候真正理解 死亡 這兩個的意義?

安布雷拉 不知道,對於一些我不知道的我會去尋找答案,但是這個答案的代價太大了,所以在我認識的時候卻因為這麼簡單的理由因歲月飛過就忘記它了。並不覺得死亡會很痛苦,但會很恐懼。 租船的漁夫 讀了莊子後有所悟的。若生死是個整體的過程,那麼死亡是人的常態,活著才是非常態。死亡的時間那麼久,活著就那麼一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