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理解不了文學作品?

時間 2021-06-01 14:18:14

1樓:沫夢無聞

沒事的,如果人人都懂,還要文學家幹什麼~( ̄▽ ̄~)~

也有可能是那個境遇我們還沒遇見感覺自然難以深有體會,只管先讀一讀,到了對的時候 ,遇見對的人,自然就懂了(づ ●─● )づ

最後,說一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加油,你可以的,如果你堅持想要提公升能力 ,相信自己,不足總有會被填平的時候。加油( _)

2樓:老k

我13的時候第一次看紅樓夢,感覺啥意思也沒有根本看不下去。等我23再看的時候,就有所感悟了,估計等到我43,53的時候再看,感覺又會大有不用了。

3樓:姜花格仔

第一,年紀太小。

年紀是硬傷,你才16歲,你經歷過什麼呢?你煩惱得大概是學校成績不理想,同學或者家庭關係如何如何。你不能理解所謂名著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某些巨集大又寬泛的東西。

你看不懂,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永遠看不懂。你需要提公升閱歷,擴大視野。也許這樣,幾年後,當你經歷某一件事時,你突然想起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中的某個情節。

你會想,哦,原來是這樣。

第二,你沒有思考。

我曾經看書不加深思,看完一本名著,像喝完一杯水似得,淡而無味,不解其中的意味深長。

因此,在我看來,既然你的條件是想要看懂文學名著,你不能像讀乙個故事一般,你得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明白時代背景。像上語文課分析一篇課文一樣,端正態度,認真思考,才能有所獲。

第三,你缺乏對文字的敏感度。

其實年齡的影響遠遠沒有那麼大。但你缺乏一種對文字的敏銳。有些人,看到書中的某個情節,他會控制不住顫抖,他會覺得有電流淌過心臟,酥酥麻麻,甚至落下淚來。

天生感情細膩的人往往能捕捉到常人無法看到的東西。

而一本名著,它不會像網文一樣把所有東西一股腦兒攤在讀者面前,它講究意猶未盡,講究猶抱琵琶半遮面,它能勾著你不由自主跳入它的世界。

但前提是,你得掌握鑰匙。

最後,關於寫作。

寫作是靠天賦的事情。

我老師告訴我,天賦是不能強求的,有些人天生就能把乙個故事講得深入人心蕩氣迴腸。有些人卻連說句話都結結巴巴詞不達意。

這怎麼比?

勤能補拙。

你還沒開始寫作,不能還沒白手起家就渴望億萬富翁吧?你只能慢慢積累,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對,沒錯,這玩意兒是能學的。

你只要足夠勤奮,有充分的毅力去堅持。你就能寫出像樣的作品。

祝你好運。

4樓:機智的小可愛

沒有關係呀你到10年之後 26歲在讀他的書就會明白一些再過5年讀他的書又會明白一些。經典就是這樣無論過了多久幾十幾百年依然描繪的是我們熟悉的人性

5樓:Potter Thomas

題主提的問題是乙個好問題。

文學作品中有特別多的優秀作品,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看不懂。

看不懂的意思,不是說,我們是文盲,沒有基本的閱讀能力,而是指在我們理解了文字意思之後,無法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故事的主人公為什麼會這樣做,主人公的做法為什麼會是這樣?缺乏一種「共情」能力。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當然人生閱歷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記得在看魯迅先生的《故鄉》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

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之前年紀尚幼,我不明魯迅為什麼想到希望會害怕.

後來年紀大了,才慢慢明白,那是對如蟬翼般的未來的無奈。

人生的經歷會幫助你理解故事中那些難懂的情節。

當然,自己主動去觀察,發現,體會,感悟,然後輸出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其實也在做選擇。你所看,即你所得;你所讀,即你所感。文字的互動,文字背後的交流都在其中上演。

這自然是文字的魅力了。

6樓:

兩歲理解的漂亮姑娘;

十二歲理解的漂亮姑娘;

二十歲理解的漂亮姑娘;

三十歲理解的漂亮姑娘;

四十歲理解的漂亮姑娘;

六十歲理解的漂亮姑娘;

不是一回事兒。

才十六歲,多讀讀詩,多看看詞,三國水滸西遊記都是好東西,先看了熱鬧再說。實在不行,去《讀者》喝點雞湯,去《知音》了解點家長理短也是好的。

魯迅的文章,就像一杯苦茶,沒有點兒閱歷,沒有點兒年紀,很難品出其中三味。青春年少沒人愛喝苦茶,多喝些可樂也不是什麼錯。

7樓:

當然理解不了。

沒有經歷,閱歷和相關知識儲備,不理解很正常。

不要著急,繼續保持現在的閱讀習慣,最多不過三年,你會明白很多東西的。

8樓:眠眠眠眠眠子

有些作品無法理解,我覺得主要因素還是「年齡」和「閱歷」。

引用一首詞來答伐

虞美人·聽雨

宋 ·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然後喜歡寫作的話, 去寫就好啦,不要在意那麼多。

9樓:別叫我多讀點書

不會全都理解不了挑一些現實主義的作品看

有時候覺得美或奇特也可以是看下去的理由雖然你可能不懂作者想表達什麼全文看完也不懂但不妨礙你讀下去

10樓:趙舶良

正常現象。

此外,想寫作,就不要怕,青春期簡直是靈感噴薄的年代,多年以後,你會感慨當年靈感的豐富,年輕真好,而不會為當年的幼稚而羞恥。

上大學的時候,因為怕做不好,毀了乙個好思路,就不去做,想等到水平足夠的時候再做,結果很多東西錯過了,就錯過了,追求完美變成自己拖延的藉口。

所以不要怕,抓住你的靈感,盡情地表達,你會在這個過程中全面提公升這方面的素養,年輕人,文字間噴薄而出的表現慾往往比文字本身承載的內容更為可貴。

11樓:衍之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楊絳

12樓:鬍帥呆

看的文學作品太少了,多讀多想就好了,閱讀量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能夠理解那些名著了,除此之外還要再看一些文學理論書籍、或者文學史書籍等等。

文學作品會不會被過度理解?

江江編輯 這是一定的。有很多人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就連面對面的溝通都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更何況是很多不同的人,來看同一篇作品,更會產生 誤解 但是文學作品的絕妙之處不就在於此嗎?不同的人來讀會有不同的見解,甚至是同乙個人來讀,也總是會有不同的見解。 且行且四 不但有,而且很常見,尤其是是在義務...

為什麼文學作品往往都是獨著?

天雨流芳 也許是因為能創作出名著的大家都是為自己而寫作的的人吧。就算是有一群志同道合 經歷相似的合作夥伴,文字對心靈產生的悸動和對這些經歷的看法,是無法複製的。如果多人創作的話可能永遠達不到滿意的效果。而現代電影 漫畫,作者是為讀者而創作,他們大多帶有很強的商業性質。它們觸及的是社會的共性,因為這才...

為什麼我不太容易被文學作品調動起情緒

壹夜藝術 哎呀,看你提問題的方式和期待的回答就知道,你這個人太理性啦,可能左右腦發達程度不一樣。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壞事,理性的人總能在世上活得好過些。 心之愛心理諮詢 北京心之愛心理諮詢師趙懷民 我不太確定我的回覆是學術性的,但確是我真實的心得與體會,而且也能把你的困惑解答清楚。假如你活在追求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