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是否忽視了經驗的價值?

時間 2021-06-01 08:23:26

1樓:DaRenXin

沒有忽視。

恰恰是他本身走了很多彎路才回歸到聖學。

早期痴迷任俠,騎射,甚至老佛徒與所謂的道家之學。

後期認識老佛徒與所謂的道家到只不過是虛偽之學罷了。只不過沒有單面槓而已!

回歸聖學之前,也對格物致知是有理解的。

本身就是儒學正統九級段位治國級別的。

無意間通過天地正心窺視天地大道。

也算對得起守仁二字。

此心光明!也是對他一生的註解吧。

附上中庸右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右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唯一乙個儒學正統九級段位治國級別窺視到中庸境界的儒學中人。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2樓:亓同

《傳習錄徐愛錄》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乙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乙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乙個知,又說乙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

所以必說乙個行,方才知得真。

先弄明白這段話意思!我再舉個例子,電視上某個演員演戲,扮孝子賢孫,非常好,把大家都給感動哭了!請問,現實中他真如電視裡一樣嗎?

難道他不知道什麼是孝順的道理嗎?亦或是沒有經驗?請問他是否算得上「知行合一」?

請你告訴我!怎樣做才算得上「知行合一」?

3樓:中華禮文化

經驗確實有價值,但也要分具體情況。

很多人理解不了知行合一,並不是陷入了經驗主義,而是陷入了思維主義。

試圖在頭腦中推演知行合一的秘密是絕對艱難的,因為其字面意思就是讓人去做,去行動。

行是行在現實生活中的,知是知在大腦的思維中的。知可以靠學習、傳授、總結獲得,但行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去行動。

所以很多時候,知和行是不能對應的,也就是不能合一。作為擁有智慧型的人類,當然知道應該以行為基準,然後來更新自己的知。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卻恰恰相反,不惜對事實視而不見,來維護自己的知。

這樣的人做啥事都會不順,認為老天在跟自己作對,但實際上是他自己在跟現實作對。認不清現實,不會轉變自己的思維,頑固不化,這種人就會阻礙事務的運作。簡單說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所以知行合一的第一步就是要行在現實中,根據自己現下的實際情況來考慮問題,而不是教條主義,生搬硬套。

題主所舉的例子,如果行在現實中可能會分很多種情況,每一種情況都可能做出不同的合理的做法。比如:兩處釣魚的地方都離得近,那就都去看看也無妨。

或者是自己開車,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如果釣魚地點離得遠,兩處都看完就天黑了,那就需要考慮別人的經驗了。又或者嫌做選擇太麻煩,可以重新找一處靠譜的地點去釣魚等等。

不管是所謂的經驗主義,還是知行合一,都只是為自己服務的,而自己是幹嘛的,是去做事的。做事要怎麼做?起碼保證事情做成,問題得到解決。所以自己才是主宰,經驗呀、教條呀,都只是工具。

不要被自己的胡思亂想或者思維主義困住了自己。

4樓:覺海

我只管複製

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功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字。

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與合眼見暗,相去不遠。

先生教人,吃緊在去人欲而存天理,進之以知行合一之說,其要歸於致良知,雖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為轉注,凡以使學者截去之繞,尋向上去而已,世未有善教如先生者也,是謂教法。而先生之言良知也,近本之孔、孟之說,遠溯之精一之傳,蓋自程、朱一線中絕,而後補偏救弊,契聖歸宗,未有若先生之深切著明者也,是謂宗旨。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乙個工夫,這乙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若頭腦處見得分明,見得原是乙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將來做那乙個工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致矣。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乙個說,亦恐終未有湊泊處。

況又分作兩截去做,則是從頭至尾更沒討下落處也。

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5樓:木木先生說

經驗分兩種,一種外來,一種自己經歷形成,但無論那種都需要經過自己吸收轉化成為內外經驗,這個過程唯有通過「事上練」的知行合一才能成為可能

6樓:凌祥曦

知是理通,行是行至,知行合一是告訴你不要停留在口頭,要行動才有功夫,不然只是知道而沒實修,是沒用的。要實修實證才會真的固化成自己的能力。

7樓:深刻的大白話道理

很簡單,按照你案列回答。如果是王陽明,他會這樣做,老手說A河有魚,好,那麼我就去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精髓在事上磨。

你知道A河有魚了,但是不代表你真的知道。如果你不去試,10年後,你可能就忘記是A河有魚還是B河有魚,你真去試了,10年後你想再釣魚,你也還是能明確知道A河有魚。這個時候A河有魚這個知識點,就是你真知的知識!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這個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 這個知,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和人生的終極意義,行則是學理論或者實踐等等!例如旅遊,我去徒步旅遊,有車就坐 過河乘船 看地圖就是行,而我的最終目的是到達目的地。所以,當你朝目的地走 行 的時候,你已經知了 到了目的地,你已經行了 u 個人觀點,僅供交流參考,切勿掐架 tony c...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否徹底否定了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

了解神棍 其實要明白什麼是天理,是上天制定的規則法則還是什麼呢,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沒有!人欲又是指什麼呢?合理的溫飽範圍內其他慾望還是小康生活後的其他慾望呢!還是無私無慾呢!其實存天理滅人欲自是乙個大方向,沒有什麼意義,心學裡更多的教導我們不斷的向善,對弱者心存幫助不要去掩飾慾望,把好的壞的慢慢展露出...

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奇說阿公尺巴經營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受到了某位抖音博主的影響,一知半解的去看了傳習錄。感觸也是頗深。因受其,知行合一的影響,並感覺得到了一種認知上極大的提高,所以以寫文章以半知之,以便於後行以再知。王陽明提出來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知行合一。知道和行動其一體的,如果只有知道,而沒有行動,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