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裡對善的解讀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6-01 07:55:46

1樓:方外俗漢釋悟修

很簡單,也很不簡單。

簡單:有助於佛教修行的就是善,無助於甚至有害的就不是善。

不簡單:因此,需要了解佛教是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初:諸惡莫作等四句,包括此一部止觀(按:指小止觀),並且賅羅一代之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無不於此包括殆盡。

此四句,文淺義深——諸惡莫作,即是止;眾善奉行,即是觀;自淨其意,即是止觀不二,止觀不二,即是諸佛之聖教。於佛法中,最為切要。無論學何宗、學何法,倘能依此而行,即名學佛。

否則諸惡仍要作,眾善不奉行,縱有聰智明達,精研三藏,亦是入海算沙,於佛法上,毫不相應,終成佛法中之外道耳!

然諸惡二字,須分眉目,惡法雖多,約有十種:所謂身

三、口四、意三;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則貪、瞋、痴,如是行者,則名為諸惡。

若身不造殺、盜、淫,意不起貪、瞋、痴,口不綺語、兩舌、妄言、惡口,此之謂:諸惡莫作;再言之,將已生之惡令滅,未生之惡令不生,然後稱之謂諸惡莫作,方可以謂之學佛。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即此義也。

此為消極方面言,乃佛法之初步。由此進言之,不特諸惡莫作,而且眾善奉行;不但不殺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盜,而且進行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修梵行;不但不惡口、兩舌、妄言、綺語,而且言柔軟、和合、真實等語;不但不起貪、瞋、痴心,而且起布施、慈悲、智慧型之心。諸惡莫作,止十善,即是消極;同時眾善奉行,行十善,即是積極。

即消極成積極,然後自利利他,救己救世,方可謂真學佛者之初步。

故此二句言之最易,行之極難,所謂三歲孩童都識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能諸惡莫作,則意地安靖,不顛倒、不妄狂;能眾善奉行,則心地光明磊落,心平氣和,柔軟善順,而不粗暴,是謂自淨其意。

(可修:以上是通常的解釋,以下依天台四教三觀解釋,有點難度)

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二句,義理幽深。自淨其意一句,徹性徹相,義賅一切,理通大小。

何謂自淨其意?吾等眾生,凡一舉一動,所做所為,念念起於執著,如一布施,即謂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中為所施之物,三輪之體未空,憎愛之心難忘。思量分別、是非憎愛,即見思煩惱:

六道凡夫,迷於真空之理,妄起分別,即見煩惱;對一切逆順境界,起貪瞋憎愛,即思煩惱。由此起惑造業,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縱行世間十善,心念著有,未淨其意,皆有漏法也!

若修觀練薰修之無漏止,將見思煩惱消除,即可謂諸惡莫作。進修生滅四諦慧、無漏戒定慧、能成生空智,真空慧現前,是可謂之眾善奉行。是知有漏之善,若心生染著,報盡還墜,終不能逃脫生死之樊籠,故亦是惡。

如是世間十惡、有漏十善,皆是見思二惑之惡所攝,皆摒棄而不作,能不著相,則世間十善,當然須奉行,乃至無漏戒定慧,一切諸善,更須精進奉行。自淨其意者,將心中之有漏見思妄想掃盡,觀一切法,當體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復執滯於有,即是諸佛之無漏教。

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吾等眾生之心地,自無始來,被煩惱之塵垢所染汙,須將一把鐵帚,掃除自心之煩惱,掃得乾乾淨淨,方名自淨其意。

當知鐵掃帚者何?即止觀是也!修此止觀,則將此心中之空有二邊,但中等執著,掃除殆盡,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止觀者何?止即諸惡莫作,觀即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即是斷德;眾善奉行,即是智德;智斷二德,即是福慧二嚴,福慧二德圓滿,即名如來,所謂皈依佛,兩足尊。又福德莊嚴,即是萬善緣因;智德莊嚴,即是智慧型了因;緣了二因有功,即顯正因。

此諸惡莫作等四句,乃為下文之提綱挈領。義理層層深入,務須微細研究,明白之後,身體力行,遵而修之。唯願諸仁者,實踐諸惡莫作:

初則莫作粗而易見之惡,進而除細而難見之惡,乃至斷二死三惑之惡;努力眾善奉行:初則奉行淺易之善,進而行深難之善,乃至克修六度萬行,中道妙善之善。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如是除惡修善,斷惑證真,尤須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自淨其意而後已。

以上節選自寶靜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

文章最後總結:義理層層深入,務須微細研究。的確是層層深入的,從五戒十善,到回歸心性,匯入理觀,破煩惱,證真理。

其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有深淺差別。因此天台立四種教,來總結佛陀的教法:藏、通、別、圓。

學四種四諦教: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修四種觀:

析空、體空、次第三觀、一心三觀。證四種理:偏真、無生、但中、不但中……所以要求「微細研究」,在道理上通達之後,便能正確地「遵而修之」了。

2樓:小程

佛法裡是這樣定義善的:毫無自私自利地發心為了他人解脫輪迴早日成佛的一切行為都為善。

所以他人的表現、結果不重要,發心才是最重要的。但一般人沒有足夠的智慧型看清楚他人的發心,所以也很難判斷他人是在行善還是在作惡。那最好就是別輕易評價他人,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

3樓:

不邀自來。上面兩位回答得已經很充分了:視具體情況而定。《優婆塞戒經》中講:

「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

「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所以,善惡與否,是看發心的。另外,還要看結果。

4樓:從行

何謂善,隨順法理,於此世他世順益於自他者,謂之善

對自他乃至現在未來都有利益的,稱為善

善十一者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嗔六無痴七精進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開曰。此顯善位十一心所。唯善心俱名善心所。

故信慚等定有十一展開說,是有十一種心所,所以,畫畫聽歌時是否具備以上這些心所,是的話就算,否則就不算。

請回答1988 德善對善宇 是怎樣的情感

小丸子的櫻桃 第三集德善的初戀幻想https www.第三集德善的初戀幻想 德善從朋友口中推測出善宇對她的喜歡,單純大大咧咧的她並沒有發現有什麼。從朋友幫她分析後,她開始關注善宇,也注意在善宇面前的打扮,一言一行,簡直就是個墜入愛河的小姑娘,被她演繹的靦腆略帶搞笑,這也就是德善吧。但是她就是這樣一直...

怎樣做到極端的善?

善的對面是不善,去除不善即為善,不善心也就是煩惱,屬於負面的情緒,表現在三個方面,身行 語行 意行,又有三個層次的煩惱,違犯性的煩惱 困擾性的煩惱 潛伏性的煩惱。要如何去除這些煩惱?也有三個層次,以戒去除表現在身行和語行的違犯性的煩惱 以定鎮伏表現在意行的困擾性的煩惱 以慧斷除名色相續流中的潛伏性的...

佛法裡是怎麼保護自己,怎麼修的,修什麼?

覺行者 1.持戒。2.修四念處,就是念住6根,守護6根,守護身口意,防止惡念產生。守護六門就是 當眼見好的色相時,克制 調服 守護 執持 甚至關閉遠離,使自己不去追求欲樂。當眼睛見到形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味,舌頭嚐到味道,身體接到觸覺,或意想到東西時,不執著於它等的全部或一部分。他勤於守護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