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

時間 2021-05-07 02:54:37

1樓:

出來做官的忽悠下面屁民有一套,比如士農工商的排序,比如資本家剝削,在上位者用各種手段保持力量強勢,出仕的都是人賊,智是貶義,而下愚也只是為了眼前的苟且活下去

「唯上奸與下苟不移」

2樓:不要烤的燒烤

認識的三種境界,從低到高,依次為: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下愚)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半吊子)

3)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上智)

可以看出,下愚和上智都是看到了乙個確定的具體的形象,雖泛善可陳,但都不存在動搖的理由。

比較有意思的是半吊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麼看到的是什麼呢?這個範圍可就大了,除了山,除了水,一切皆有可能。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眾說紛紜,眾口鑠金,想不動搖都難。

所以,孔子雲: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楊超越是上智還是下愚,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半吊子。

3樓:

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乙個是極右乙個極左。

但是大家都為了乙個堅定的目標前進。

民主政黨在左右搖擺當中,時而前進時而倒退,他屬於中間狀態的人。

大概就這個意思。

4樓:楚石

我覺得這個話是對上智和下愚這兩個群體來說的,不移的是什麼,我覺得是結構,就是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永遠會有上智和下愚存在。也就是不會出現所有人都是上智或所有人都是下愚的情形。

5樓:

絕頂聰明的人自我認可非常強,基本不不會接受外界資訊;愚笨到家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愚笨,範兒還覺得挺好,認為不需要改變。

現在這個時代,大部分人也都是上述之一。

6樓:小河君

其實古人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寫在書上(竹簡上)的是一整句話,由後人的大學問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劃分句讀,方便認識和品讀。

夫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很明顯嘛,唯上的人,以上層意志為真理的人很智慧型。跟隨下層人民,為人民服務的是傻嗶~這種客觀現象是不會改變的。

就醬紫。麼麼

7樓:紅爐青雪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道!

8樓:常慧

關於對「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理解,我們不妨先從孔老夫子說上一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談起。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解釋爭論就沒有停止過,而之所以會有這些爭論皆因大家的理解和認知不同,這種不同便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我們應當知道,孔子這句話說的是乙個動態,而非靜態的,他是在告訴人們有乙個你追我趕的變數在其中,而這種遠近的變數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呢?就是到了「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時候,這裡的上與下既不是指人的上下等,也不是指人的智慧型上下等,更不是指上進與落後,而是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道即上知、器即下愚。道乃無形,器乃有形。

器是應道而說,道之下的有形之器(世間萬物),才有「習相遠也」的動態現象,此即為形而下的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道是應器而生。

器之上的無形之道(萬法本源),是一切平等、如如不動的,此即為形而上的無為法。一燈能滅千年暗。世上本無明,一燈之明乃應千年暗而有,得明則暗無,暗無明亦無,是為明也。

不移,即恆定不變,它是相對上一句「習相遠也」的運動變化而言的。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唯有「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的關係是恆定不變的,是不會因習之影響而逆反的,正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

換言之,大家為某個問題爭論不休唯到了上知與下愚的時候才真正見分曉。假設大家都得道上知了,也就不會追、不會趕、不會爭、不會鬥了,因為上知的心真正平等了啊!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了,何況我們呢,所以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與「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說的是乙個道理啊!

9樓:張虎

當時字都寫在竹簡上,為了節省只能寫這種晦澀難懂的文言文。

要想知道他真正的意思,只能穿越回去親自去問問聖人。

所以後人怎麼解釋相對於其個體都是對的,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不同而已。

糾結這種事情完全沒有必要……

10樓:宇理炎

這也可以指思想,非指人。智和愚,人們自然把智放上,愚至下。美醜,好壞,美好放上,醜壞至下,這是沒有疑問的。這句話也能翻譯成,只有智力和愚鈍(處的位置)不變。

11樓:

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

「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棄也。

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麵進。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 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

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

12樓:槐樹柢

「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卻是一句好話。同樣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裡的下愚我更傾向於解釋成「擇善而固」的人。

附《碧巖錄》裡的一話。南泉道:「學道之人,如痴鈍者也難得。

」又道:「七百高僧,盡是會佛法的人,唯有盧行者不會佛法只會道,所以得他衣缽。」 反觀顏回,孔子作是評:如愚。

13樓:行之

這裡面有個大問題,不知道多少人考慮過——人出身的時候是純白紙嗎?

按西哲的比喻是,人性是大理石?還是帶著花紋的大理石?

這個問題比較蛋疼。

14樓:卓強

下愚, 無知者無畏,無識. 不懂投機取巧, 一條道走到黑, 或走到白;

上智, 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聰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更改原則立場.

世道曲折, 福禍相隨. 普通人隨波逐流. 只有呆瓜和智者能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正因為他們的"不移", 才能成就常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功業, 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存意義才得以不斷地擴充套件.

這句的重點應該是"不移"兩字. 孔子是在感慨"不移"的難能可貴

15樓:

流傳性質的金句語錄之類的文字擁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沒有永恆,具體可以參考卡爾馬克思的巨著以及後人對它不斷的解讀,解讀者為的是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因此總會用符合自己時代的東西來填充和擴充套件,我黨更是這其中的專家,一句中國特色基本是萬能的。當然這看似荒謬和扯遠了的話題基本也能說明問題:如何解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從這裡面得到什麼?

16樓:雪泉

其實1樓的說法是不完全的,古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從1樓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多理解還有更多的意思:上智和下愚之人是極少數的,不重在不移而重在移,以說明天下幾乎全是可移之人;

二、上,下,意動用法,以之為上,下,崇尚和輕視之意,全意則是,崇尚聰智,輕視愚昧的行為習性是任何人都認同的,是自古及今都不會改變的;

三、分析其語法結構得出的——「唯有不變得是讓智者在上層通知和讓淳樸人在下層受統治」;

四、將全句重點放在愚人不可救藥上,分析點在偏義複詞和孔子的憤慨,(個人覺得沒什麼道理);

五、這一點個人比較認同:方驥齡說,唯是繁體的雖(雖),移,引用了《說文》《釋文》解釋為依傍,全句理解為,殆以為雖有上智和下愚之分,皆不可以依傍;如努力為之,下愚亦可上達乎上智,上智而自暴自棄,終必達而為小人矣。孔子旨在勉人努力向善。

(《論語新論》500頁)

17樓:王吃蔥

上智,就是理論上最最聰明的人,是理想狀態的,是不存在的。下愚同。

夫子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通過學習,取得進步的,成賢成聖的。

18樓:搖滾死兔子

我對不移的理解是:「立場/心意上的改變」

兩種說法有兩種不同角度的解讀

智者因為了解本質看得到真相並知道堅持下去的重要性所以堅持自己的正確立場不會改變心意

愚者一直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但不願因為承認別人的答案是對因為那樣回顯得自己很愚蠢

這兩種人都有堅定的立場只不過原因相反而已

乙個是智者的堅持乙個是蠢貨的固執

或者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只有智者是始終具有大智慧型而蠢人自始至終都很愚蠢

19樓:

此句古來的經學家解釋都沒有太大差別,大意是這樣:

(中等的人,在好的環境中學好,在壞的環境中學壞。)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在什麼環境中都一樣:智者永遠學好,愚者永遠學壞。

20樓:賈行家

個人感受,辨識《論語》裡的歧義,或可聯絡孔子這個人、聯絡該條所在章。從孔子看,移做教化和歸攏這兩種意思的概率大,從所在章節看,恐怕指的就是歸攏了。上智下愚是人還是狀態,仍以這一標準判斷傾向於人。

指歸攏的時候應刨去這兩類,引申:下愚的直接壓制,不許進入品流,上智還用說麼,應該去素王啊。

究竟如何,誰知道去。「我隨著,怎麼都好……」

21樓:李欣

論語中關於這句話的記載,缺少下文。從句式上看,可以理解比類'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後面應該還有解釋和本意說明。

從用詞的'上智'和'下愚',不見得就是很多人抨擊的'統治者'和'勞動人民'。孔子的思想必然有階層觀念,但是卻未見孔子侮辱人民。所以我覺得這裡講的對比就是'智'和'愚',在文法上加了'上下'的修飾。

那麼原文簡化之後就是'智、愚不移'。那麼關鍵在於如何理解'移'。'移'這個字中性,所以更需要解釋為什麼要'移',為什麼不'移','移'有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論語中相關的記載缺失了。個人淺見:'移'等同與』轉換『或者』變換'。

從A到B為之'移動'。我不太認同為'改變'。因為孔子說'有教無類',那就說明所有人都應該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改變。

綜上所述,原文的意思可能是:智慧型和愚蠢之間的差別就是上下的差別,是不會轉變的。

22樓:劉雨

這話有問題吧,我覺得是錯的。下愚就不說了,上智:科學和哲學不就是不斷否定之前的錯誤嗎。

如果說的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和普通百姓地位因智識因素而不易改變就通了。

23樓:

首先要分析孔子所說的「上智」與「下愚」

簡而言之,「上智」即特別有智慧型的人,這是需要獨天得厚的條件的,主要是指的天賦之人;「下愚」是天生蠢笨或屢教不改成為愚昧的人,孔子認為一般的勞動者便是這種。

這兩種群體的形成本身就是需要一些條件的,受大環境的影響,當時是階級社會,貴族無論是遺傳還是後天所受的教育相對還是比較好的,這是一般平民無法企及的,而農作者必須要守本分或者說生活所迫也根本不可能受到教育,一般也沒有特別的見識,所以他們是極難改變的。而上智他們的智慧型和見地使他們遇事不會過於受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天賦的優勢,他們的心性、能力是比較持久的,反過來說要成為上智本身也就需要其具備心性、能力的永續性。如此便明了孔子這麼說的道理了。

另外,在「上智」與「下愚」之間的區間均為「中人」,他們可以自控的條件比較多,可以選擇學習與否和自我奮鬥的努力程度,能得以改變的可能比較大,「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很大程度上是相對中人而言的。 其實後人有時很難揣測前人的話的真實意思,但只要別和事實偏離甚遠即好。

如何看待EXO的唯十二與唯九?

沉雁十安 在十二個人的時候一起入圈的小姐妹大多已經退圈了,轉去喜歡別的小哥哥小姐姐也是常事。我喜歡上他們的時候是十二個人,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也許是團 all 記得那個時候流行一句話 是 你是喜歡十二個人的EXO還是喜歡EXO的十二個人?在當年,這句話顯得有些矯情,這有什麼分別?我不屑一顧。但在這個...

如何理解與翻譯 learn to love yourself before anyone else can love you ?

Ivankong 若要得人愛,必先知自愛。很好的一句話,先去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優點 缺點,然後才會有愛人的原則與關愛的心,也會吸引人們來關注你。 There is one your heart must find room for,Cesare.One you must love bef...

如何理解智商與天賦

縱橫 天賦是記憶體,智商需要你的理解我自己寫的自己看看吧。開始有慧,智多有商。智以無邊大小有空間。無妄以無邊為思想。商等同於乘商,無相加 無排減,無窮乘,貌似級。智有階級,無不錯無不亂。有萬物之想,萬物之理,異念之理,思想之理,非等級能判斷。只能亂其所中。智商,懂其路紋,摸的清楚,悟得其髓,明得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