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使用是否存在反智主義

時間 2021-05-07 02:10:31

1樓:仰天嘯談人間事

應該是借鑑書中可以吸取利用的知識來開拓我們的交際,而不是把書中的知識認定為真理,隨著時代的步伐我們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在轉變

2樓:手黑沒藥救

讀書的步驟一讀二想三理解,很多國外高校在第三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再講給別人聽。是不是跟書本完全一致無所謂,你將你的理解融合你自己的經歷成為乙個全新的理解都可以。

按這個基礎上說,完全照搬書本而不融合自己的理解才是最反智的做法,因為知識層面越深越要求讀者拓開知識層面,需要從多個角度甚至完全相反角度獲取資訊再回刀原有角度思考問題,這就意味著讀者需要多多本書才能回答乙個問題,這情況下你再盡信書試試?

3樓:南橘北枳

這句話是建立在你有很多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你才能做到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你無知,那麼你看到什麼就會相信什麼,你根本做不到不信書。

反智主義的人是有道理的,首先他們的知識儲備是夠的,然後看書能產生自己的想法也是看書的必備法則。但是要謹防那些僅僅是懂得「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道理的人,就拿出來裝逼,拿出來用作藉口去反對其他觀點。

然後是加餐。。。

其實在我的親身經歷中,我已經體會過三次,你所學的任何理論方法,只不過是為了你自己的觀點和做法的做說理支撐。

你並沒有客觀的看待世界,你的評判標準還是依靠你的主觀假設,用講道理(而且這些道理竟然找不到一點紕漏)來說服別人相信你自己的想法。

4樓:Vince Yoga

乙個人如果僅憑書本與遊說就極度輕易的接受了其他人的某些想法與理念,並且從此完全依照這些想法與理念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宜,那麼即便他接受的這種想法與理念是完全正確的,這個人也是乙個徹底的蠢貨。

5樓:Herr

第一,既引孟子語來叱責對書的引用和尊重,那又何必引用孟子語呢?這本身算不算落入了「盡信書」的邏輯圈?

第二,書多是一人觀點,多聞多見而後斷。自己的觀點是否立足現實?這與書觀點是否耦合無關。沒必要標新立異,重在真正有價值的思考。

第三,勞事繁矣,不可輕簡,這個趙恬紙上談兵最明顯。策略、考量、判斷都沒問題,因為考量簡化了,士兵達不成目標而被白起擊敗。所以必須除書以外也要考量

信不信沒什麼問題,與書觀點是否耦合也沒什麼的。這句話如果不是去叱責那些書呆子,用處近無

孟子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與如今的「多讀書」矛盾嗎?

在嗎 不矛盾。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今都是這樣了,不要完全相信書上的的東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已。多讀書是多學習,你學技能需要看書,進新行業也需要看書,但凡學東西書是必須的。多讀書吧!經典書,會重建你的三觀,現在沒有那種盡信書的情況了,除非你一點也不懂人情世故 關淼 不矛盾我覺得 不同的書,不同的觀...

應該如何理解 盡信書不如無書 ?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是孟子的原話,意思是僅有書本知識 間接經驗 是不夠的,還要重視直接經驗,重視實踐。其內涵涉及理論與實踐 間接經驗 學習書本知識 與直接經驗 親身體驗 與這句話在內涵上相一致的名言還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飽經風霜的老人與缺乏閱歷的少年對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直接經...

如何批判地看待盡信書不如無書?

Louis陸 有人覺得讀書多的像書呆子,學習還有學傻了的。有人覺得我這輩子沒讀過幾本書,照樣混的風生水起。其實,書本身並不存在什麼好壞之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關鍵看你,怎麼思考的。所以,我的觀點就是,讀書肯定讀的越多越好,但如果光有理論卻沒有實踐,不能把道理運用在生活 工作中,那就是常說的 明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