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是關羽而非張飛?

時間 2021-05-07 02:00:16

1樓:nimawang

三國演義的前身三國志平話裡還沒有華雄這個人物,但從下面這部分可以看見演義裡溫酒斬華雄的劇情在平話裡已被大體勾勒出來,只是袁術嘲諷劉備三人組的戲份安給了孫堅,打敗孫堅的是呂布,值得注意的是張飛從呂布手裡搶回了孫堅的盔甲,說明張飛實力不俗,而且正是張飛打敗了呂布(華雄),後面還有張飛邀功被孫堅嫉恨曹操等人為之說情的劇情,這又對上了關羽請戰華雄被袁術嘲諷那一段,可見打敗華雄(呂布)的本就是張飛,實際上平話裡對張飛的描寫戲份很足,是演義弱化了張飛

至次日天曉,探事人告曰:「呂布將三萬軍,下虎牢關搦戰。」冀王問眾官:

「誰與溫侯決戰?」言未盡,有長沙太守孫堅,引軍出馬,與呂布對陣。交馬都無三合,孫堅大敗。

呂布趕入大林。呂布發箭射孫堅,孫堅使金蟬蛻殼計。孫堅卻將袍甲掛於樹上走了。

呂布將孫堅的頭盔戰袍,使健將楊奉上虎牢關,與太師董卓去。正行之次,路逢張飛,奪了頭盔戰袍。

至天明,張飛至袁紹大寨轅門下馬,先見先主、關公。玄德言曰:「孫堅言咱們是貓狗之徒,飯囊衣架。

」先主曰:「他為長沙太守,我是綠衣郎,豈能為他爭氣?」張飛笑而叫曰:

「大丈夫死生不顧,圖名於後!」先主、關公勸不住,張飛直至冀王帳前。張飛獻頭盔袍甲與冀王。

太守孫堅、眾官不語。聲若巨鐘:「前者太守言我皆為貓狗之徒,呂布下關,太守棄袍得脫!

」孫堅聞之大怒,推張飛欲斬。諸侯皆起。有冀王袁紹、荊王劉表、譙郡曹操告曰:

「呂布之勢不可當,若斬張飛,誰破董卓?」孫堅不語。張飛自言曰:

「呂布下關,我兄弟三人必斬家奴!」眾官皆喜,張飛得脫。

2樓:葉落

三國演義脫胎與三國志平話。

三國演義中華雄的主要戲份,尤其是擊敗孫堅在三國志平話中是由呂布完成的。缺乏了華雄這個緩衝人物,三國志平話中張飛直接對陣呂布,緊接著三英戰呂布。因為三國志平話中孫堅作為乙個丑角出現的,不符合三國志的描寫。

所以這一段被推翻重寫,期間增加華雄戲份。因為呂布戰張飛已經預訂,那麼中間斬華雄的戲份給誰?自然是三國演義最重要的角色關羽啊。

不過三國演義嘉靖本裡描寫的關羽斬華雄,只是單純的一合斬殺。毛宗崗父子改為溫酒斬華雄後,就顯得非常膾炙人口,為廣大讀者所知了。

3樓:蕭武

瀉@傲為中國人藥。

因為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代,關羽崇拜已經非常普遍,地位非常高了。所以,關羽在三國演義裡就是乙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出場自帶主角光環,必須有許多神蹟來佐證,才符合民間傳說中的關羽形象。

也就是說,關羽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塑造有這個需求,而張飛沒有這個需求。

4樓:小魚魚

衝動的人應該會很容易被當時情況所動搖,而理智的人不會,就好比男生大部分很容易被鼓動做一些不該做的,但是理智一點的就不會,會按照自己預訂的方案行事!因此我認為可能但是被認為的是張飛性格不適合有些事!

5樓:阿青寧

溫酒斬華雄靠的是智慧型,是內在的東西。萬軍叢中殺進殺出,力戰呂布久戰不慫,這是猛將,張飛可以。但是像這種悄悄溜達過去,趁對方還沒明白呢,抽冷子給一刀,溫酒斬和過五關才是武藝才是智慧型,不是單靠血勇能做到的。

6樓:CaldoNatale

本人才疏學淺,個人見解。

首先說一下華雄吧。三國演義對其描述: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可見其身材高大,和關公差不多高的身材。

當時孫堅帶領四將和華雄血拼…華雄聽李肅計,吃了敗仗,折了大將。當時劉備跟隨公孫瓚充馬弓手。地位可想而知,其兄弟更不必多說。

華雄破孫堅,曹操袁紹等人焦急,劉備三人都在冷笑。個人感覺,也正因為冷笑與在場他人心境不同,才有了之後劉備表明身份。

當袁術大將和韓馥的大將皆被華雄斬殺之後。這時關羽才表明自願去應戰。首先,華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當時關羽張飛自認為是可以打敗華雄的,他們都需要表明自己的實力。

而現在正是個機會,張飛也是重情義,遇到這種機會當然是會讓給哥哥的。

個人見解。

《三國演義》中的靈魂人物是誰?

世界第一等 這太明顯了,玄亮雙主角,前半部分劉備vs曹操,後半部分諸葛亮vs司馬懿,值得一提的是東吳這個角色,雖然有點陪襯的感覺,但是兩次轉折點都在東吳,蜀魏都吃過東吳的虧,赤壁和夷陵,都是百萬大軍被團滅。其實吧還有一種說法也行,當時特別流行乙個仁義大哥 劉備 乙個義氣好漢 關羽 乙個黑臉惡霸 張飛...

為什麼三國演義推崇蜀國?

博博 題主你自問自答有意思嘛?而且關鍵還答的完全不對啊!本來不想回答的,但是你回答的實在是看不下去啊。不忍直視。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羅貫中為什麼在三國演義裡那麼一面倒的偏袒蜀國,因為老百姓怕打仗 劉備打仗的時候帶著老百姓轉移 和老百姓怕打仗一分錢關係都沒有,遷移百姓也不是劉備乙個人幹過,魏吳都幹過,比如...

三國演義中董卓為何廢帝?

歷史縱橫 事情得從十常侍誅殺何進開始 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後,宦官集團十常侍合謀誅殺了外戚大將軍何進,導致宮內大亂,漢少帝外逃。從涼州趕來的董卓趁機挾持了少帝劉辯和後來的獻帝劉協。公元189年9月28日,在涼州軍閥董卓的主導下,漢少帝劉辯被廢,劉協即位為帝,是為漢獻帝。接著,董卓以獻帝名義,大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