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本人的死亡文化?

時間 2021-05-06 19:22:27

1樓:

很久之前的提問了,因與我關注的問題有一些聯絡,所以在這裡分享部分我的認識。

首先,死亡大概是任何乙個民族的人都必定會思考的問題,因為此岸生活的不如意,往往就會促使人們將希望寄託在彼岸。我想這也是佛教能夠在中國乃至日本扎下根的乙個重要原因。

言歸正傳,若要理解日本的死亡文化我想我們可以從歷史上日本人如何對待死者這個問題上略窺得一二。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曾在《先祖の話》中談到,日本人認為人死之後其靈魂會去往附近的山里,繼續和生者們保持親密的交流。出於這樣的靈魂觀,自古以來日本人就熱心祖先祭祀活動,祭祀時會為死者奉上豐厚的供品。

然而事實如何呢?

葬禮的身份限制

很多民俗學研究結果顯示,平安時代以前日本的「棄屍」現象非常普遍,死者的屍體通常會被安置於遠郊的山里或海邊,之後便再無人問津。所謂的墓地雜草叢生,常常令現代的我們難以理解。然而早在古墳時代日本的宮廷中就形成了完整的葬禮儀式,並稱之為「殯」。

那麼何以至此呢?乙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葬禮的嚴格身份限制。這種意識的形成也與中國有莫大的關係。

大化改新中奈良朝推行「薄葬令」,一方面吸取古墳時代建造巨墳勞民傷財的教訓,另一方面學習中國根據身份對葬禮的規格進行了規定。根據「隋唐倭國傳」中的記載,日本的葬禮要求「貴人三年殯於外。庶人卜日而瘞。

」何謂「瘞」?掩埋而已。因此如何對待死者離不開死者的身份與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特例,如《續日本記》中記載了乙個有關長屋王的故事,顯示人們出於擔心怨靈的詛咒,意識到不能隨便遺棄屍體,特別是對於那些生前身分地位比較高的人,於是才開始好好埋葬死者。這也就是所謂的「御靈信仰」,《源氏物語》中便有對此的描寫。

汙穢的思想

棄屍現象的普遍還與神道教潔淨思想分不開。恐懼死亡乃人之常情,所以古代的日本人認為死屍是不潔的。與之相關的非常有意思的乙個現象是日本的「兩墓制」,第乙個墓地即埋葬之墓(埋め墓)是「遺棄」屍體的地方,通常在遠離人居住地的山里或海邊,第二個墓地是參拜之墓(參り墓),一般在寺院內或家附近。

天皇家族亦是如此,如在室町時期,天皇的父母死去時會建造一種粗陋的建築即「倚廬」,專門用於淨化死穢。

死靈的昇華

然而這種認為死屍汙穢的思想在中世至近世似乎得到了超克。我認為這得益於文化中祖靈崇拜的先天性因素以及神道教發展的需求。因此雖然佛教不強調子孫與父母這種個人聯絡,但在日本卻與祖先崇拜結合,形成了佛教色彩的先祖祭,要知道直至今天,佛教的喪祭禮在日本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這些從死靈昇華的祖靈褪去忌穢的色彩成為神聖的存在,正如柳田國男所認為的那樣,在不遠處或是廟堂之上,或是山里、海邊,守護者他的子孫們,反過來這些死靈成為了子孫們崇敬的「ご先祖」,並且這種「ご先祖」是沒有個性的、無色透明的存在,如寺廟的其他菩薩一樣。

綜上,正如我在開頭提到的那樣,沒有乙個民族會逃避死亡的話題,文化或許有「古層」(參丸山真男的「古層與執拗低音「提法),而死亡文化一定是在歷史脈絡中不斷積累、變化的。

[1] 柳田國男:《定本柳田國男集》第十卷

[2] 和田萃 :《日本古代の儀禮と祭祀信仰上》《飛鳥奈良時代の喪葬儀禮>

[3] 田中久父:《祖先祭祀の研究》

此文為原創,歡迎交流,嚴禁轉載。

2樓:

很小的時候,有一天凌晨,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就醒了,那一剎那,想到了將來我會死。然後開始有些喘不上氣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

但醒來後那種絕望就沖淡了。

後來的我,學業壓力,還有生活中繁複的瑣事,幾乎就沒再刻意想過這個問題。

到了大學,離開家後,發現自己還是很想念父母的(之前一直是走讀天天見面根本沒想起來什麼珍不珍惜的),想到總有一天會分離,會覺得好難過。

大學時候看夏目友人帳,大部分的章節都是講了生命短暫,反覆無常,有的時候我真在想,人和妖的壽命差別那麼大,既然不可結緣,那就不要在一起比較好吧,省的留下的那個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孤獨。

但再後來,看了一部比較冷門的番,叫櫻子小姐的腳下埋著屍體,推理線比較弱,主要是講了過往之人與現世之人之間的羈絆。最後一集男女主之間的對話實在是讓我印象頗深。女主被幕後boss盯上,不想男主和自己扯上關係,以免落得死掉的下場。

但男主再三考慮,依舊去找了女主,想融入進她的生活(他們不是情侶)。

他說,時間不會停滯。

不論你有多珍視他,也一定會迎來離別。

但是,既然如此,留給我們的又是什麼。是無聊的傷感麼。

生命消逝後留下的只有骨頭麼。

即使如此,櫻子小姐,我也想和你一起走下去,想與你經歷相同的時間,看著同樣的風景。即使那很痛苦,我也有看下去的決心。

人與妖之間,總會分開,但就算是人與人之間,也總會有個分離,不會失去的話,恐怕也不會珍惜吧。

我倒不覺得這是日本獨有的文化,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只不過我們有時候迴避了而已。

3樓:

這問題要追根溯源說清楚可不容易

日本的死亡文化與物哀是分不開的,而物哀又是日本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具體如何形成這種傳統文化,要說清楚就更麻煩了

所以我覺得要理解日本的死亡文化,可以考慮從物哀的角度下手,這方面書籍資料也是比較多的,知乎也不乏相關回答

4樓:迷路的蟬

不邀自答。日本的悲劇文學離不開死亡作為道具。其實所有文學作品都這樣,有內涵的作品往往通過死亡來達到震撼人心和表達主旨。

動漫的話我不認為乙個沒有人犧牲的動漫可以有多震撼。而且如果沒有人死掉的戰鬥番不是成為王道熱血番了?美漫也有人死掉。

比如守望者,這漫畫有濃厚的美國風味。但是也得通過死亡來深化內涵。所以死亡文化不是日本文學作品獨有的,日本文學更主要特點應該是悲劇哲學。

5樓:雨男

你提問,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來給你灌輸不同的答案。你還不如去讀一讀日本史書,乙個國家有著一種特色,絕非三言倆語就能道清之。就好比中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禮尚往來,為什麼好面子,你要真追究這些,就得懂儒家思想一樣。

6樓:偵察科長餘老三

我認識一位日本留學生,是皇室成員。別人都叫他川桑。

某天我們談到死亡文化,他立刻來了興趣,口若懸河。他說他看死亡看得很輕,比如說他ma死了,別人也知道他ma死了。偏偏有一群憨憨喜歡拿他 ma開玩笑。

但是他從不為此惱怒。說著他自嘲似的擺出一副司ma 臉。

我問他為何能如此平淡,他說,主要是他認為人的靈魂是永生的,不需要在乎肉體的消失。突然他問我:「你 ma 死了嗎?

」我說沒有。他一拍手:「對了!

這就是人的永生!因為現在我是你哥哥,我們兩個現在都是你 ma的兒子!」

7樓:頭禿小王子kimi

我上研究生的時候講美國文學的老師,說日本的死亡文化是受到埃德加艾倫坡的哥德式風格影響。但是這老師不是研究日本文學的,就是上課提了一嘴。不知道這句話是否很對。

不過日本人很嚮往一種美好事物的凋零。總結起來就是這個吧:以死為美,向死而生。

8樓:天生夜喵

我記得黑川雅之曾經說過,日本人認為死亡是常態,活著才是奇蹟。所以人死只不過是回歸常態而已,沒什麼奇怪的。活著的人應該心懷感恩。甚以為是

9樓:懵懂貓

無論國家種族除非因為別的需要一般來說,對於熱愛生活、尊重生活熱愛自己的工作的人的離去,只要是有有一點良知的人都會失去朋友一樣悵然若失!

10樓:花花花花花

呃關於死亡的動漫最喜歡的還是亞人吧,個人認為這類動漫主要看的是主角心理成長過程,死亡文化應該就是人對未知事物的嚮往吧解釋起來很中二就對了

11樓:

zhihu.com/question/24982618/answer/120953016日本文化中相關的一些上面那個鏈結挺清楚了,確實有這種文化。

我想說的是這種文化不是日本獨有,只是在日本發展的更好,至於為什麼要專業研究的人來解釋。

大概上說中國是畏懼死亡,日本是敬畏死亡,西方是向死而生。

中國看待死亡更多的是恐懼和迷惑,日本看待死亡更多的是釋然和平常,西方則是嚴肅並略帶幽默。

對死亡文化感興趣可以去找個搜尋引擎翻看一下,希望不要有偏見產生,文化本沒有對錯。

如何理解 我喜歡日本動漫,但討厭日本人 這句話?

這句話翻譯成漢語不就是 我喜歡日本動漫,但我愛國 國內的觀念,討厭日本 愛國嘛!我們的愛國精神就是這麼物美價廉,就是這麼大眾,就是這麼普及。 dftuigh 我喜歡日漫但我討厭日本 跟 我喜歡殺人但我討厭犯罪 的邏輯相同 把殺人和犯罪之間的聯絡強行割裂,以證明殺人的合理性跟合法性.以上. 你真實的體...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熱衷人妖文化?

柳延眠 看到有答案說 人妖 主要是為了搞笑,說明大部分人對於日本的 讀音為one,通常翻譯為 男大姐 文化了解的不夠。既然題主的疑問來自日本的ACG大作,那就不談什麼男娼不男娼,看看2018年的這個投票,動畫作品中的男大姐人氣TOP10 符合大部分人想象的男大姐是這樣的,又搞笑又能打 第一名 馮 克...

日本人很喜歡西夏文化嗎?

霧島聖 首先可以確定一點的是,圖中所列舉出來的文字並不是西夏文,因為西夏文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豎鉤的筆畫。很難說日本人對於西夏文會有什麼獨特的好感,更多的其實就是刷一種神秘感而存在的吧,就從目前東亞出現的各路死文字來看,契丹大字存世量太少,小字主要文獻都在中國國內而且基本全是墓誌銘 女真文存世量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