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類書籍應不應該帶有作者感情?

時間 2021-05-06 17:54:20

1樓:燕東

不是應不應該,而是不可能。人是感情的動物,人寫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帶有作者的觀點、態度、感情,這種作者的主觀意識不一定是白紙黑字明確寫出來的,也可能是在書的內容編排、遣詞用字、詳略等方面不經意流露的。完全客觀不太可能。

2樓:雒水安孚櫨

恕我直言,根本做不到。舉個例子,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怎麼樣,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吧,不帶有作者感情吧?

但是,「新大陸」這三個字,就已經表明了你的立場——忽略了美洲原住民。所以說我們在說歷史時,自覺或是不自覺,你都會帶有自身的情感與立場,盡量客觀公正就完了,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做不到。

3樓:大錘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看到沒,成一家之言!太史公明確告訴你了,我寫歷史的目的就是要傳播我的價值觀。

歷史包括兩個範疇。

一是歷史上發生了什麼。

二是我們能從歷史上學到什麼。

前者屬於考據的型別,力求還原事實。

後者一定要帶有作者的感情,否則有什麼意義呢。

4樓:小姐姐要好起來呀

我覺得歷史類書籍可以,但史書不行。

考慮這個問題不要拿你能看出作者情感和你不能看出作者情感的比。因為這樣有失公允,受人的影響而影響。

理想情況下應該拿絕對的客觀歷史,與公認的私(gou)貨(shi)對比比如試著用亞里斯多德的情感描述自由落體實驗。

我想,為啥不應該提倡個人情感影響史書了,就應該顯而易見了。

5樓:Raincoat

簡單的說帶有感情價值判斷個人傾向的寫作更容易讓讓讀者了解歷史就從選材一點來說只要是人選的就必然無法完全客觀想要完全客觀必須全面的忠實記錄一切發生的事事無鉅細面面俱到否則你怎麼知道你漏下的一件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會不會影響你的絕對客觀呢?這樣的史書或許記錄今年的事情就要擺滿幾個圖書館吧

所以著作史書人人都追求客觀其實能做到相對客觀就很不錯了後人看看你寫的看看我寫的對比分析自有計較

6樓:

歷史學是一門技藝(art),手藝活,僅此而已。任何把歷史學看得過高或過低的人,都是誤解了這門學科。當然,這是我個人觀點。

7樓:Timothy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遠的不說了,《史記》妥妥的夾私貨了,《資治通鑑》的旁白也不是蓋的。但並不妨礙他們的地位,不展開了。

這裡說點當代的。有兩本書,《圖書館員隨行博士隨筆》和《老大爺周帥哥》,看過的人不少,沒看過的人更多。這裡面作者的主觀感情是很強的了,立場非常鮮明。

尤其是第一本,我個人基本不推薦,原因跟圓圓日記差不多。但是。。。這本書比圓圓日記高的地方在於,拋開立場,讀者能從各種場景人物的描寫中體會到當時真實的氛圍,也許事件解讀有所歪曲,但人物的底色並沒有。

(至於那種「我聽說」這類的還是一邊待著去吧)

說黑白的時候只說黑或者只說白,你可以只說對自己有利的論據,事件可以有多種解讀,這是為立場服務的,但人物的自身屬性是不隨外物變化的。群眾可以參照著看,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問題不大。更多的可能還是顛倒黑白的私貨,這種基本就不用看了。

對岸有個作家叫劉宜良,筆名江南,寫了本書把命送了。那本書我也看過,站在純路人的角度,以不專業的歷史知識背景,覺得寫得不差,原因同上,書中人物的底色是真實的。對於吃瓜群眾,甚至歷史研究者,這些都是有價值的。

8樓:謝葳

這個問題預設了乙個立場,即:歷史類書籍的創作中是可以不帶有作者感情的。

然而,這個前提立場站不住腳。

首先,要想"不帶有作者感情",就要說明白什麼叫「帶有作者感情」。

而這是說不明白的。

首先,「作者感情」是解釋學意義上的,也就是說,文字的閱讀者通過自身已建立的閱讀理論對作品進行解讀,從而得出書籍是否帶有作者感情的結論。

否則作品本身又不會告訴你:「我帶有我的作者的感情」,你不通過解釋學的方法,怎麼會知道帶不帶有作者感情?

而且哪怕是作者自己告訴你了,他說的就一定是真的?而且作者就享有對作品的完全的解釋權?

也就是說,「歷史類書籍帶不帶有作者感情」這個問題(可靠性姑且懸置),是取決於讀者的。而不同的讀者擁有不同的「理解前結構」。自由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看待《資本論》,他們會得出統一的結論嗎?

其次,我們就假設「作者感情」這個東西真的存在,有乙個普世的、公共的理解,那麼,我們能解讀的,也只有文字。

那麼,那些所謂「不帶有作者感情」的文字,你的解讀也只是依靠文字。而問題意識的發掘,史料的剪裁、選取,理論的選擇與運用,這些文字背後的東西,帶不帶感情呢?

如果帶,那這些文字同樣也就帶有作者感情。

如果不帶,那他們是依靠什麼創作的呢?

有人會說,純粹憑理性啊。

可是,這種「純粹憑理性」的認識裝置,也是帶有感情的。對純粹中立客觀的追求,就不是感情了嗎?

又有人會說,就不能是因為純粹因為學術規範,而不是什麼感情,老子就是規範怎麼來我就怎麼寫。

那麼你尊重學術規範,是不是感情?

再往下說,就是抬槓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不存在不帶有作者感情的歷史類書籍,所以此問題不成立。

9樓:圓周率是什麼

歷史類書籍的根本是史料+邏輯+觀點只要史料是完整的、無傾向性的,邏輯鏈條是完整的、清晰的,那麼無論作者得出什麼樣的觀點,也無論這個觀點帶有什麼樣的情感,都應該是允許的。

因為讀者通過閱讀書中提供的史料,通過自己的邏輯推演,是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的。這個結論或許和書中相同,又或許不同,但這都沒關係。

乙個合格的歷史學家,只需要對自己的史料忠誠並保有良心。

10樓:廉晉

應該帶,應該表達最真摯的感情。

能輕而易舉分辨出作者的立場,能記錄下真正的史料。

最怕畏懼表達真情實意,反而假裝理客中。

後人改來改去,粉飾來粉飾去,就不知道看得是幾手史料了。

舉個例子:陳勝吳廣

甲:戍卒陳勝吳廣無法準時抵達戍邊地,害怕按失期斬殺,於是殺官造反,聚眾作亂。

於是得到乙個史料:秦國法律可能有不准時抵達全殺的律令。

乙:陳勝吳廣反心已久,趁機殺官作亂。

於是:什麼也沒有。

11樓:千里璽

直書其事,善惡自辨。

話是這麼說,但是我覺得乙個史學家不帶一絲感情在裡面是完全不可能的。

你可以參雜個人觀點,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你要是根據自己的喜惡來任意發表看法,惡意的隱瞞甚至篡改真相或者史料。那算不得史家人,更不配寫史。

舉個可能有人不喜歡的例子,易中天寫的中華史,裡面有一段關於朱熹的描述我印象深刻,是關於理學的,他說「這是朱熹的幸運,卻是中華民族的不幸。"這是他的觀點嗎?是。

客觀嗎?不見得。就因為他這一句話,會有多少人片面的理解理學?

這難道符合所謂「善惡自辨」的要求嗎?

歷史就是歷史,她或許就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你不能把她變成男的,不能把她變得不是個人樣。

12樓:戰略忽悠局

「歷史類」這個範圍太大了

要看寫什麼樣的書了

如果要寫架空歷史,寫穿越文,或者是《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當然要有作者的立場咯

其次就是像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樣的書,主要表達的就是自己的思想,沒有作者自己的「情感」是不行的

是《史記》也一樣,沒有什麼歷史類書籍完全不帶作者情感的,哪怕所謂「講述資料的」

單純複製貼上史料還要作者幹啥?

13樓:直男不太直

完全沒有作者感情的歷史類書籍,基本上就可以說是記歷史基本事實的流水賬。可以想象這樣的歷史書是沒有多大價值的。

如果要從歷史中分析什麼得到什麼,那不可避免的就是要摻入作者的感情。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主體差異性,社會歷史性,階級性。歷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的限制和約束,帶有歷史的侷限性,歷史書的作者也一樣。

14樓:Gavin

當你的國家,或者人種或者民族在歷史上幹過很多壞事的時候,你就只能盡可能客觀啦,超階級啦,簡單敘述事實啦。

太醜以至於乾脆捂著也別化妝了,浪費力氣。

或者乾脆用超自然的視角,這都是渺小的人類的無聊遊戲。

15樓:唯一

這個要問的不是應不應該,而是可不可能吧?人不可能從純客觀的角度看問題,人看問題必定帶自己的立場,所以不帶感情的純客觀記根本不可能辦到,說辦到的要麼沒意識到這一點,要麼只能盡力,要麼就是打著客觀的旗號塞私貨。所以這就告訴我們要多看多想,貨比三家。

16樓:賈鹽

人的情感醞釀了寫作靈感,一部作品無法脫離人的靈感。即使是記錄發生過的歷史,作者記錄時使用的修辭手法也有作者自己的偏好。如何敘述一件事是由作者來決定的,作者只要不以論代史脫離事實,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17樓:白堊紀螞蟻

這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可不可能的問題。

歷史書是人寫的,是人寫的就會帶有主觀感情。這東西可能很少,但不可能完全沒有,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然這也不是說寫歷史書籍過於偏頗就是可以接受的,這個問題不能避免,但作者必須盡可能客觀、公正地去寫,這樣才算是一位優秀的史學工作者。

18樓:杜若致遠

認為作者的感情會妨礙真實,這還是皮相的見解,果然有史學的作者出於感情歪曲他明明知道的事情,那他的感情也是很膚淺的。

如果一種感情不是基於真實的情況,如果這種感情不是為了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而產生的,那不是很虛偽嗎?他愛憎的只是他自己的幻想。

作者的感情與知識可以在著作中形成有機的統一體,這樣的著作是有生命力的。

19樓:白日夢星

首先還得看作者寫史學著作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研究性著作,別帶立場。如果是寫給普羅大眾,帶立場是可以理解的。

原則上不應該,然而每一位作者在以為自己不帶立場的時候恰恰就已經是一種立場了。歷史是嚴肅的,史學性要求它嚴謹可靠,寫的時候當然要客觀。只要堅持唯物史觀有理有據,帶一些個人情感去寫也無可厚非,而且正因為有人的情感在,所以很多枯燥的書才能讓人讀下去。

(但比如南韓寫的很多歷史著作,簡直慘不忍睹,要是研究性史學帶上主觀的東西簡直太可怕了)

所以,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帶有一定的偏向性是合理的,關鍵是是否立足客觀事實!!!

20樓:不上梁山非好漢

如果你要一本真正客觀的歷史書,

其實那就是厚厚的一本只寫滿密密麻麻人名的訃告全集罷了。

這有什麼意義嗎?

沒意義。

無非是一堆堆積的字串而已。

其實這本書仍然不夠客觀。

因為它沒有記載每一朵落下的花,

每一粒風化的砂,

每乙隻曾翱翔的燕子,

每乙個衰變的U238。

21樓:

人類是有感情的,所以人類歷史也是帶有感情的。

帶著感情寫歷史,加入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場,是人類本性,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立場原因,刻意刪減史料,修改史實,銷毀第一手歷史資料。其後果是毀滅性的,無異於火燒阿房宮。

隨著時代發展,歷史的記錄不再僅依靠史學家們的著作,紀錄手段的發達讓後世收集資料的渠道增加,對於歷史事件能夠通過多方印證,辨別真偽。但是第一手資料的缺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

我們應不應該讀心理學書籍?

你買的電冰箱有說明書,空氣炸鍋有說明書,甚至家裡的一條電熱毯也會有說明書。我覺得,心理學類書籍就是人類心靈的說明書,讀一些好的這類書籍,能讓你明白 當自己痛苦絕望的時候如何重啟,孤獨寂寞時如何給自己溫暖 過度愧疚自責時又該如何調整視角 其實有些事情沒有應不應該,只有想不想。心理學在很多人看來是乙個很...

在感情方面應不應該及時止損?

子之名 問這個問題,首先給我的感覺是,你還是非常期待這份感情的,你希望這份感情還能回到最好的狀態。但到了這個時候,你發現你對這份感情的付出開始覺得入不敷出時,你就開始考慮 止損 的問題了。感情的開始需要全心全意,它的結束也要快刀斬亂麻。你想止損卻猶猶豫豫的狀態就是對感情的珍視。如果你放不下,那就和t...

感情應不應該勇敢一點不留遺憾?

我是誰 可能有些人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感情後就不敢去接觸下一段感情了,當你忽然之間慢慢喜歡上乙個女孩子時候,又好怕那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所以我會狠刪掉她一切,盡量做到忘記這個人,我現在需要的是時間,可能自己已經不年輕了,但是 乙隻單身23年的汪 看你對這份感情是怎麼看,如果感覺對方也是對你有感覺,那就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