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體裡,會使用到很多的雙音詞?

時間 2021-05-06 13:17:00

1樓:aogutu葛忠濤

公自在西岐,

平硝蕩百機,

復重白話事,

埋葬古風席。

白話文更接地氣,但用到現在,囉嗦、模糊的弊端也顯現的很多。

漢語早期應該是朝著精準化去造字的,實在單子滿足不了使用的精準度,才用多字詞語。

到了白話文發展這麼多年,代表精準化的近義詞、同義詞熟練的人更少了,那就把精準度放到了句子上了,單字基本不能滿足精準表達了,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單字的近義字、同義字,詞語成了最低保障。句子作為補充。

加上生活、娛樂化的需求,如果對話用很精準的字來交流,確實水平高,但時間打發不夠。

就跟知乎的回答,不管提問難度,反正字數少了就不大好,回答太精準了也不好。

對於古代來說,語言的學習先學語感。語感不好,就會理解錯太精簡的表達。

現在的學習,對於語感是沒有明確要求的。這造成了任何一句話,都會被誤解讀而無所謂。

提問和回答、辯論,牛頭不對馬嘴是最常見的狀態。

但也符合了很多人打發時間的需求。

就跟很多人喜歡拿流行梗來填充語句一樣。

但這種習慣流行之後,使用的人就會覺得單字不夠表達了。

2樓:子若

自廢止文言以來,漢語暫時失去了書面語,不得已需要重新創造一套書面語體系。

其實文言文是一種經歷千年發展,已經很成熟的書面語,現在要重新另創門戶很難,但繼續完全採用文言不符合當時的革新風潮。

於是出現了一種新書面語,這個書面語中的詞彙大部分是雙音節詞,比口語與文言的雙音節詞多得多。這些雙音節詞許多是同義複詞,為什麼使用這麼多雙音節詞?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為了與文言白話有所區別。

我舉個例子,白語的偷,對應於文言的盜竊 。現在要造乙個書面語,用偷就是完全白話詞,不夠正式,用盜和竊,也不行,因為這就是文言文了,新文化運動已經廢除了,沒辦法,單字不行,組雙字,有偷竊,偷盜,盜竊。這幾種組合,看起來不錯,不像白話文,又不像文言文。

行了。於是很多雙音節詞應運而成,一般是兩個文言字組合。或者乙個白話字搭乙個文言字。

2.文言本身的缺陷

之所以要廢除文言文,除了當時的社會的革新風潮外,還有一些原因。文言是一種死文體,是很純粹的書面文體。漢語的文白差異很大,日常生活不會說文言。

而且因為漢語語音的簡化,難以承擔文言中那麼多的單音節字,說出來肯定非常多的歧義。於是文言只能寫,不能說。這是很不好的。

對文言進行雙字組合,這樣改造出來的書面語,可以使文言能說出來。

3樓:予一人

先簡單談談個人的看法,以後視情況作些補充。

這是由表意的清晰性使用的經濟性決定的。

古代漢語單音節詞佔優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請注意,這是與古音系統的複雜性密切相關的。簡單來說,也就是古音系統的複雜性彌補了單音節詞表意可能帶來的混淆。

但是,到了後來,隨著語音的簡化,字音發生了大規模的合流與混同,這時如果仍然僅僅用單音節詞來表達,就會造成大量的同音詞、近音詞,這對語言交際會造成諸多困擾。於是就需要讓詞複雜化來增加一點區別性特徵,以便於將此詞與彼詞恰當地區分開來。

但是,漢語為何又不偏向於多音節化發展呢?這又是受語言使用的經濟性決定的。假如雙音節已經足以滿足表意的清晰性,那麼再增加音節就是冗餘的。

於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漢語詞逐漸走上了雙音節化這一條既能保證清晰性又能滿足經濟性的發展道路。

這是由對漢語語體的韻律色彩的追求決定的。

書面語講求典雅,講求韻律。單音節無法構成乙個音步,因此無法體現出韻律感,這就不得不再配足乙個音節,以體現韻律感。這在大量的「合偶詞」中有顯著的表現:

學/學習幫/幫助追/追逐偷/偷竊

這些完全同義的詞,我們在口語中常說前者,而書面表達中常說後者。注意到,後乙個雙音節詞,完全是將前乙個作為詞素再配上乙個幾乎與之完全同義的單音節詞素創造出來的。如果僅僅著眼於表意,那麼這顯然是重複囉嗦的,因此除了滿足於對韻律的審美需要,似乎沒有其他可解釋的緣由了。

4樓:CHARLIE

口語使用中的雙音節趨勢,是出於方便效率考慮。

單音節因為多音字,發音簡單,方言差別等等原因,容易發生誤會。

而相對雙音節詞,已經可以達到溝通目標,而三音節詞畢竟麻煩一點點,除了一些abb和a一a等形式,基本上退化成雙音節。

題外舉倆例子,為什麼人們習慣雙音節詞。

一衣帶水。

奉天承運。

另外有說法漢語離合詞出現也和雙音節詞趨勢有關。

如:吃飯,跳舞,結婚,結賬……

不展開解釋了。

至於書面語體為什麼會雙音節化,這個教材和課程上沒有提到過。不過我可以猜想兩個原因。

第一跟從口語習慣。

比如習慣說美國,沒必要寫「美利堅」。而屈從口語對閱讀者也比較方便理解。

第二工整習慣。

比如一些公文書法作品,詩詞歌賦,都需要大量的雙音詞。比較容易語音語義對仗。

5樓:難得糊塗

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化現象的確普遍:

據統計材料披露,《漢語拼音詞彙》J部,收詞 1492 個,其中雙音節詞約佔89.4%,單音詞約佔7.6%,余為三音節和四音以上的詞。

陸志韋先生《北京單音詞詞彙》收單音詞四千個左右 ,而北京話常用詞大約有七萬多個,這中間的比例僅佔 6%。總之,現代漢語複音詞(特別是雙音節詞)是佔絕對優勢的。

漢語雙音節化並非現代才有,而是濫觴於上古時期,比如「上帝」一詞: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湯誓》

漢語雙音節化的原因如下:

第一,根本原因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語言記錄和反映時代的發展。如果語言無法概括和描繪新出現的現象,那麼語言便會改變其結構來實現其功能。

比如,「火」和「車」都是單音節詞,後來出現了在軌道上跑的、冒著蒸汽的長長的車,人們便發明了雙音節詞「火車」。這個詞是「火」和「車」都無法表達出來的。

第二,語音簡化,導致大量同音詞,影響表義的明確性,妨礙交際的正常進行,不利於交流。古漢語語音系統比較複雜,有較多而複雜的聲調,發展到現代漢語,語音簡化,聲調減少了,入聲消失了 ,普通話只剩下 4 個聲調,這就使得單音詞出現了更多的同音現象。於是,人們便延長詞的音節,通過詞的形式變化的方法來避免或分化同音現象。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指出:

語音簡化引起詞形的變動(延長音節),因為語音日趨簡化,「而單音詞的情況如果不變,同音詞大量增加,勢必大大妨礙交際工具的作用 。漢語的詞逐步複音化,成為語音簡化的平衡錘 。」

那為什麼沒有出現三音節乃至四音節詞佔主導的現象呢?

因為詞又是現成的造句材料的基本單位 ,被社會成員每日每時、經常反覆使用的,倘若詞的形式長度過大,使用起來顯得不夠簡便,不符合語言符號簡明 、經濟,以簡馭繁的原則。因而又要求詞的音節避繁就簡,這兩種傾向相互制約 、相互作用,促使現代漢語詞的音節主要集中到雙音節形式上。

第三,漢語單音節詞中一詞多義現象嚴重,需要通過延長音節的方式避免歧義。

第四,喜歡和講究對稱、韻律美的民族心理。對稱機制是語言機制之一 ,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道 :

造化賦形,支(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

語言學家伍鐵平先生指出:

偶語易安,奇字難適 。在語言中更是充滿了對稱。

我們古代的四六文、對聯、格律詩等都特別講究對稱。

漢民族人民對對稱的喜聞樂見和情有獨鍾,從乙個側面,推動了漢語單音詞的雙音節化。這表現在古漢語單音詞連用——雙音節詞產生的乙個重要原因。

有人作過統計,認為同義雙音詞在古漢語雙音詞中佔三分之一篇幅。其中同義單音詞構成的,如「歡喜、動搖、面貌、語言 、攻擊、感慨 、儀表」等;近義單音詞構成的,如「心腹、富強 、愚陋 、詠歎、顯榮、冤屈、尋常 、布帛」等;反義單音詞構成的,如「寤寐 、張馳 、先後 、動靜 、本末 、首尾、出入」等 。

第五,吸收外語加速了漢語雙音節化。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指出:

外語吸收是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體論述,可參見下圖:

王力. (1980). 漢語史稿 (Vol. 1). 中華書局.

武佔坤, & 王勤. (1983). 現代漢語詞彙概要.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伍鐵平. (1993). 普通語言學概要.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孫永蘭. (1996). 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原因及其作用. 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 13.

現代漢語書面語中, 的 得 地 三字可以通用了嗎?

LLL ZZZ 這三個字本身就是口語,是大白話,被從文言文裡面拿出來對應大白話的字。理論上,這三個字在古代其實怎麼用都行,換個別的字也可以。放到現代白話文運動以後,逐漸才有了規範。不過由於規範是人定,所以也可以改變。有人說,三個字為什麼要區分?因為他們含義不同。為什麼含義不同?因為他們表達了連線的前...

為什麼單名在現代漢語中很難稱呼?

老貓牯 我這邊,別說單名,雙字名都能叫成單字。我朋友叫 傑,一般就叫傑。鈿,就叫鈿。比較親暱就會這樣叫。還有,在我這邊,指名道姓不是很禮貌。我們也不稱呼姓。小 老 阿 我們都不叫,這點跟別的地方很不同。不過對老師醫生等等這些先生們,我們會叫 老師,醫師,帶姓不帶名。潮汕地區。 哇咔咔 本人單名,看怎...

為什麼 朝鮮 在現代漢語裡讀作 ch oxi n 或 ch oxi n ?

白雲龍 地名 人名之類的東西你沒法講理。比如說北京朝陽區 朝陽門,按正字正音,應該念zhao1yang2。朝陽區跟張朝陽的 朝 到底是讀 zh o 還是 ch o 這東西只能是讀音隨主流而變。畢竟,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研究者可以記錄 研究過去的正音,但是沒必要強制糾正民眾。和文字簡化是乙個道理。 林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