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應該用古音還是今音?

時間 2021-05-05 15:51:40

1樓:黃大錘

今音所謂的古音也是今音( ̄へ ̄)按音素來算只相信音位差別所以所謂古音就是用今音擬古音 →_→畢竟沒人聽過古音(這裡定義本回答中的古音指的是宋及以前各朝雅言) 連古方言都沒人聽到過畢竟逝者已矣

最後你編的音也是基於你現在所接觸的各地方言所構成的畢竟現代的土燒不出古代的瓷來

所以不必拘於古音要摒斥古音高大上無端正確言論另有其他理論屁話說的多也沒人看且不提及以上

2樓:溫傑

用今音還是古音讀詩,這裡我列出三種回答。

一.我是現代人,當然全部用今音!

是的,這很容易做到。但是很快會發現,你用今音許多韻押不了,讀起來很不舒服。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斜」如果讀「xie」和後面的「家」「花」就不押韻,對於完整感受一首詩的美肯定是有影響的。

二.既然是古詩,我要努力學習古音,我要用古音去讀。

少年,勇氣可嘉!

但是在你古音學成歸來之時,你會發現你仍然沒辦法完整地用古音去讀。

無論是中古音還是上古音,我們都是勉強去擬出來的,今人孜孜以求古音,是求而不得的。

更何況,即使你學會了古音,聲情並茂地朗誦了一首詩後,大家都會一臉懵逼,完全不懂你在念什麼。

所以,完全用古音去讀詩,不僅不可得而且不必要。

如果還不押韻,你就隨便造乙個音,只要押韻了,就行。(這是張中行先生《文言津逮》裡提出的,手頭沒有原書,給不了原句)

一般來說,南方的方言都儲存了大量的中古音(尤其是儲存了許多入聲字)

這樣,我們就能在花費很少氣力卻又極大程度地感受到了舊詩的音韻美。

第三種還有高階做法,就是大致模擬出平上(shang三聲)去入四個聲調。

一般來說,只要注意古仄今平的地方就好了,可平可仄的地方,按照格律來讀。

遺愛寺鐘欹枕,香爐峰雪撥簾

這個「聽」雖然現在讀一聲,但是它在上句末尾,根據格律讀第四聲比較好。這個「看」現在是讀第四聲,但根據格律這裡讀第一聲比較好。

一身報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這個「國」字,現在是平聲,古代是入聲字,我們只要把它讀得急切短促一點就好了。

按照上面的做法,差不多就能很好地感受到舊詩的音韻美了。

(ps:舊詩的發聲系統其實是靠「吟誦」來完成的,今人多不會吟誦之法了,只能勉強朗讀,不過沒關係,朗讀也能感受到舊詩之美)

3樓:

讀詩是一件讓自己欣喜的事。

閱讀的本質是溝通,

和自然溝通,

和大地溝通,

和永遠不會再見的過往溝通。

借助聲音的力量,

把自己涵泳在古人的思力匯集成的海浬。

這又是多大的歡喜。

這是只屬於你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裡,

夏花因你而綻放,

黃鸝因你而哢囀,

落霞因你而鋪滿天空,

萬物因著你的存在而歡喜、歌唱。

你可以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讀,

也可以用流利親切的家鄉話讀,

可以用構擬的古音讀,

也可以用不科學的葉音讀,

可以讀!

可以唱!

可以吟誦!

全讀錯了也沒關係!!

然而——

你因怕讀錯而不肯讀出聲來,

你因濃重的鄉音不敢張開口,

你因普通話不押韻而心灰意冷,

你因葉音的不科學而倍感不安,

你又因擬音的不確定而最終放棄。

你驅散了山間的雲霧,

日月星辰也化為泡影,

你躺在溫暖的被窩,

開啟一包薯片,

高興地刷著手機,

一天又過去了。

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4樓:兩晉閒人

瀉藥,古代也有方言。《切韻》系本來就是「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我本人用吳方言,各位用普通話還是方言,隨個人所願。

我只能建議,用家鄉話最好。其實,今人讀詩詞最大的障礙是「普通話中沒有入聲。」除了入聲,不協韻的沒幾個字。

沒必要以偏概全。

5樓:Hien

shannon977正解。

「應該」是個大詞,不同場合有不同解讀。

一則我輩知友不見得是語言政策制定者;二則即便誰有「語言政策制定者」之名頭,亦無權決定你該如何讀詩。

所以我姑且以個人經歷列些發音體系的implication,具體「該」用甚麼,一看您主觀感受,二看場合。

I)古音

1)彼時彼地之音

至少押韻無問題。若擬音較成熟,亦可讀出彼時之韻味。問題是,隋之前的擬音很不成熟,大佬自己都對自己擬音不自信。

隋唐擬音亦尚不少未解之題。若是民歌,更有可能涉及一些難考之古方言。因此「彼時彼地之音」這一選擇,唐詩宋詞之外適用範圍有限

推廣亦有問題:明代之前的音,非但音對於今人來說學習成本高,而且如果新人單學一套擬音而不學音韻理論,可能聽到其他體系的擬音就以為是錯的,而且無法跟進學術界擬音進展以update自己的發音。

學界對於以擬音誦詩文,看法亦是混雜。竺家寧先生就明確在教材中鼓勵用擬音誦詩文。亦有其他學者對此不太鼓勵的。

不過以「擬音哪家都不準確」為由認為讀詩必用今音的,這邏輯我是跟不上了。擬音再異於古音,能有今音與古音之距離遠麼。

2)切韻音

不同朝代的韻文散文一律用切韻音。

個人而言,無論歷代語言政策如何變化,所謂正音,我只認切韻體系。經學、小學千餘年來在切韻體系下討論發音,這歷史沉澱非他者一時可逾。切韻亦是漢語第一次有意識、成文、系統性的正音。

況且漢語影響力頂峰在唐;唐代通語固然不能等同於隋/南北朝的切韻,但二者聯絡緊密,時閒跨度不算太大,而且切韻體系對於唐代通語仍有正音價值(嗯,其實網上很多中古音音訊可以認為是用唐時音值讀切韻體系,個人覺得不違和)。不過這裡談到「正音」,沒有向他人強推的意思。有人會預設「現在全社會都得承認同乙個正音」這種大前提,認為不這樣就會天下大亂,這是linguistic prescriptivism和封建「道統」思想典型體現。

用中古音讀詩還是要考慮學習成本的問題,見上。若實在燒得厲害,這點投入算不了甚麼。不過這東西真的不是速成的。

II)今音

1)境內讀書音

直接把選擇範圍縮到,是忽略了漢字文化圈「讀書音」傳統一直未斷。例如,影鄉力跨明、清、現代五六百年的「中州音」,直接跳過了???北京的崑曲家張衛東先生回憶家人讀書時並非使用北京方言,倒是保留入聲尖團等;他自己亦力求用中州音誦文。

中州音與中古時代的讀書音有繼承關係(但具體是某種非切韻系的方言摹倣中古讀書音所致,還時在口語環境下自然繼承,這就不好說了)。中州音在純口耳相傳的時代學習成本不低,不過真要拆成個聲韻呼叫現代方法系統學習,其實對官話區的人一點都不難。被吹得太神秘了。

又比如閩南文讀,大體就在唐代讀書音的基礎上大量歸併音位,聽起來有點「懶音版」中古音的感覺。即便台灣未受語言學音韻學訓練的民眾,聽到全篇只用文讀不用白讀的誦讀,亦有偁之為「古音」者。這種對音中古讀書音的存留是有意識的,而且活在閩人的集體記憶中(不過更有甚者直接說「閩南文讀是原封不動的漢唐古音,其他都是假的」這就很過頭了)。

我有個桐城派的朋友,他老師的讀書音是一種失了捲舌音、ai/au單化、保留全濁音版的中州音,可能是中州音在吳地的晚期變體?不過吳地亦有趙元任家這樣直接用吳語讀古文的。趙元任祖父在家裡是說北京話的,但是教趙元任讀書時用的是吳語常州音。

見趙元任自傳。

西南官話文讀是明代讀書音逐漸簡化而來,直接可以用來讀書誦文。去聽蜀地最後一代私孰學生吟誦音訊,多是直接用自家方言的文讀音。

客語亦是刻意存古之一例,其文讀系統亦很成體系。

2)域外讀書音

朝鮮南韓自然是用朝鮮語中的漢字音讀詩,網上南韓吟誦音訊視訊還不少。

越南自然是用漢越語讀詩。

日本讀唐詩就比較高階了,音訓混合,語序可以調整為日本語語序。他們讀文言亦如此。若不明其中細節,姑且理解為:

將唐詩在腦中即時譯為日本語並吟唱。這都不算是狹義的漢字音了,已經完全自成一體了,但很有美感。這種系統之存在,對「唐詩必須如何如何讀才美」之說直接打臉。

3)其他方言

北京音/普通話:這個比較新,傳統上北京讀詩文是要切換到南京文讀的;但後來,一方面北京音成了國音,一方面白話文運動又未能把古詩文從教育體系中成功剔除,北京音這種本來並不用對讀書誦文負責的音系,就不得不擔起了讀書誦文的重任。現在普通話還存在個文白混撘的情況,問題就更複雜了。

此外,理論上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但古詩文裡很多字詞在北京口語中根本不存在(或罕用),怎麼辦呢,要麼摹倣南京文讀罷(例字:赫),要麼亂猜罷(例字:禧)。

理論上可以從北京音和古音對應關係出發討論「此字於北京音當何讀」,不過這只是理論。至於哪些字摹倣南京文讀,哪些字猜,猜的字怎猜,請查閱新華字典。

吳語:見上,明清時期雖然中州音在吳地尚有影鄉力,但到了晚清就有人(比如趙元任家)用吳語讀詩文了。

如果您是現代派,現代派喜歡百花齊放,喜歡解放人性,那麼以上皆是選項。一天換乙個都無何不可。

如果您是保守派,恕我在價值觀方面不能認可。硬要問的話,「正統性」這東西如果真的存在,想來想去跨地讀書音裡也就中州音尚未斷代罷。

6樓:

古音調值不可考,今音讀詩不押韻,方言讀詩也沒幾人會,難不成用域外?這是不可能的,詩詞早已亡了,怎麼讀都無所謂,用英語都可以。

7樓:Ar2ffa

所以,我們贊同國家教委的決定: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在各級各類學校裡提倡學習普通話。特別是語文教學,無論念課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誦古代詩歌都應該用普通話。

凡遇有韻而讀來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訴學生:這是古今音的不同。詩歌韻文的時代越古,現在讀來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為奇。

由此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

8樓:

今人讀詩當用今音。

用普通話讀詩的時候,「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沒必要讀「霞」,「籠蓋四野」的「野」沒必要讀「雅」,知道那些詩歌的韻腳主母音曾經相同或相近即可。否則跟李隆基將《尚書》「無偏無頗,遵王之儀」的「頗」改作「陂」也差不多。

各地方言可以按照本方言的傳統讀詩。

9樓:以巳

最好的是,讀詩時,用那個詩人的語音來讀。

但是我敢說,沒有乙個人做得到。漢字不能有效表音,不同時代不同詩人口音又不一樣。

漢詩雖然多,但你想拿來像讀西方有拼音文字的古詩一樣裝逼,那對不起,真做不到。人家的古詩語音可以精確到時代和個人,漢詩不行。

格律詩的衰落,是伴隨語音的演變的。既然已經亡了,何必又拉出來呢。

稱呼父母應該用「你」還是「您」?

哈哈哈媽媽還不喜歡用您來稱呼!因為我和媽媽太親了。都19了,媽媽還稱呼我小寶貝,小傻瓜,最多稱呼小名。即便媽媽生氣了,或者吵架了還是這麼稱呼的。 這就要看你自己的情況了,比如說我這種情況的話,我叫他們一聲爸媽都已經很好了,他們把我生下來之後不是丟給保姆,就是自生自滅,能稱得上是父母該做的事除了給我錢...

唱歌的時候應該用鼻子還是嘴吸氣?

深圳學唱歌 建議口鼻同吸 一般來講我們平時吸氣分三種口 鼻以及口鼻同吸,三者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產生效果完全不同,如果說你習慣用嘴巴吸氣唱歌,氣口很容易很大尤其對一些抒情的歌曲聽著會不舒服,在寒冷的地帶你甚至會被冷空氣嗆著 如果你只用鼻子吸氣,當你感冒鼻塞的情況你會在換氣是有擤鼻涕的聲音,那樣對一...

繁體語境中,人名應該用繁體還是簡體?

我個人認為在傳統漢字上下文中,人名應當一律使用傳統漢字。遇到 張三丰 李連杰 張豐谷 張山谷 的名字,應該怎麼轉寫成傳統漢字?這時候一方面要往 雅 的方向猜,一方面要括號備註簡化字原寫法,一方面要在適當時候諮詢本人。就像音譯南韓人名的時候,都是先用雅緻的字先翻譯,然後有機會的時候諮詢本人或本人發出宣...